浅谈小儿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1-02-11刘艳军
刘艳军
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吉林 通化 134003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之中,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功能还不完善,生病用药时,很容易发生用药的不良反应,许多人错误地把小儿用药看成是成人的缩影,单纯地只是将成人的体重或体表面积的比例,不符合小儿的生理、病理、遗传、免疫等等的特殊性,以致出现了不少弊端。因此儿童用药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用药剂量
对于小儿的用药剂量一定要正确计算,绝不能以差不多来计算。有调查发现,家长在给孩子服药时,经常以成人剂量的几分之几随意估算,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小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几种方法计算。小儿用药剂量的计算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按体重计算 即按药典或药品说明书上规定的小儿每千克体重的用药剂量乘以小儿体重的千克数,即可得到一天的用药量,然后按药品和病情要求分成数次服用。我国药典对一些药品已规定了小儿剂量,如琥乙红霉素为每日每千克体重30~50mg,分3~4次服用。
1.2 按体表面积计算 这是一种广为推荐的方法,一般认为此方法的科学性强,既适合于成人又适合于各个年龄组的儿童。不论年龄大小可按一个标准准确给药。此方法的缺点是计算方法复杂,首先要知道用药者的体表面积大小,还要知道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用药量。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如下:体表面积 (m2)=体重 (kg)×0.035+0.1,此公式适合于30公斤以下的小儿。对超过30公斤的小儿,体重每增加5公斤,体表面积增加0.1m2;对超过50公斤的小儿,体重每增加10公斤,体表面积增加0.1m2。如体重为22 公斤小儿的体表面积:22 ×0.035+0.1=0.87m2。如体重为 40 公斤的体表面积:30 ×0.035+0.1+0.2=1.35m2。
一些药物规定了每立方米体表面积的剂量,如仅只成人剂量,则根据体表面积比例计算小儿剂量,公式为: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成人体表面积。成人体表面积可按1.73m2计算。
1.3 按成人剂量折算 很多药物仅规定成人剂量,药典对比采用按小儿年龄阶段折算的方法解决。国内外小儿药物剂量根据成人剂量折算方法有几十种,结果有的偏大,有的偏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90年版,二部)所载的老幼剂量折算表是参考了20余种不同计算方法,认真细致地按小儿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细胞外液量比例折算出来的,详见下面“儿童药物剂量折算表”:初生-1个月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1/18-1/14;1-6个月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1/14-1/7;6个月-1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1/7-1/5;1-2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1/5-1/4;2-4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1/4-1/3;4-6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1/3-2/5;6-9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2/5-1/2;9-14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1/2-2/3;14-18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2/3-全量;小儿用药量计算方法虽然不难,但由于疾病不同,体质不同,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也有个体差异,故应请医生决定用药量或按医嘱用药应是安全的。
2 用药品种
小儿用药应注意选择,不能贪图方便、省钱,简单的把成人用的药品直接减量给小儿应用,最好选用小儿专用药品。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好不用片剂,应首先选者液体制剂、泡腾片、干糖浆剂、冲剂或果味型咀嚼片,对于婴幼儿尤适宜滴剂,剂量容易掌握而且服用方便。家长可以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小儿。但是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的药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因为有些药物对儿童是禁用,例如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份易使儿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新生儿使用阿司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感冒通可造成血尿等。另外,12岁以下小儿在选用抗菌药物时更应引起注意,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明显对耳、肾有毒性,应尽量避免使用。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奎诺酮类可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抑制骨骼生长;氯霉素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使服用的患儿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和磺胺类可引起灰婴综合症和溶血;目前推荐3岁以上儿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其疗效好,副作用小,但应注意剂量不宜加大。新霉素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耳聋等。因此小儿用药品种应慎重选择,千万不能忽视。
3 服药方法
给小儿用药应根据年龄特点,病情选用合适的剂型及给药途径,给药的种类及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患儿食欲与休息。
3.1 口服法 口服给药经济方便,且可减少注射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因此能口服时尽量口服给药,对较大患儿应鼓励其自己吃药。对婴儿及不会吞服药片、胶囊的小儿,可以选用水剂、冲剂、滴剂或干糖浆制剂,或临时将药片压碎加水溶化后再喂服 (注意有些肠溶片及缓释制剂不可用此法)。有特殊味道的药物不可和食物放在一起喂,以免引起拒食,造成喂养上的困难。年龄较大的小儿服药时,家长应进行监督,不应将药发给患儿本人自行掌握,以免发生误服或隐瞒不服等情况。
3.2 注射法 注射给药时一般药物起作用比口服快,重症、急症或有呕吐者多用此法;有些药物不能口服,或口服可降低疗效,或因使用目的不同,亦需用注射法。注射法对小儿精神刺激较大,可造成一定的局部损伤,静脉注射较易出现反应,故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注射用药。
3.3 灌肠法 因此法药物吸收不稳定,小婴儿又难以保留药液,故一般较少使用。
3.4 吸入法 对于一些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喉炎、肺炎等,用此法可以使药物应用于需要的部位。
3.5 局部表面给药法 如滴眼、滴鼻、滴耳、敷伤口、涂搽于皮肤等,主要是利用药物的局部治疗作用。给小儿使用外用药时须注意避免患儿用手抹入眼中或吃入口内,并注意适应症、用法等问题,不能因为是外用药而粗心大意。
4 联合用药
小儿用药品种应尽量减少,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要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以不超过3~4种为宜。因为药物之间易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联合用药不当会影响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容易发生。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服用抗菌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另外中西药也不宜同时服用,可隔1小时以避免药物之间的干扰。
5 保健药物的使用
维生素是机体正常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资。若供应不足,必然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任何一种维生素的过量摄取都会给机体尤其是儿童造成严重的病态,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如维生素A,婴儿时期每日需要1500~2000U、儿童每日需要2000~4500U。但市售浓缩鱼肝油每毫升含维生素A50000U,维生素D5000U,如果小儿每天服1—2毫升浓缩鱼肝油,6个月就会产生四肢疼痛,皮肤瘙痒及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1]。对于现时盛行的微量元素,许多家长及部分医师将它视为营养药,长期使用,有的还超大剂量使用,例如微量元素锌,因其具有保护细胞和组织完整性,调节炎症细胞功能,被临床做作为营养不良的强化治疗,但当浓度达115mg/L,则有损巨噬细胞的能力,增加脓疱病的发生率。此外,盲目进食市面上出售的一些补品如蜂王浆、花粉等可产生严重的内分泌紊乱,促进儿童早熟。据报道,有的6岁女孩月经来潮,8岁乳房过度发育等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这已成为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不可忽视。儿童生长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主要应当从食物中均衡吸收,饮食正常的儿童一般不必服用营养药。
综上所述,小儿正处于机体生长发育阶段,在解部、生理、病理等方面有自身特点,低抗力弱,容易生病,对药物反应敏感,用药不当及易产生不良反应。每年由于小儿用药不当造成的悲剧实在触目惊心。因此,作为我们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工作者们来说,掌握和宣传小儿用药方面的知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家长多了解一些小儿用药方面的常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1]陈翔,陈顺烈,黄汉津主编,儿科药物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