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资促进还是效率促进
——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2011-02-10谢建国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密集型竞争力规模

谢建国,张 丽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到2009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增长到22072.7亿美元,增加了106倍,年均增长率达16.2%。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在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的出口结构也不断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的工业制成品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9年的96.6%。出口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维持出口的稳定增长,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对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外涌现出了大量的文献,N arula与Wakelin(1998)[1]采用1975~1988年40个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研究了FDI和产品出口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至少在发展中国家中,出口竞争力受国内经济中的外国公司的显著影响。Keller与Yeaple(2003)[2]采用1987~1996年美国制造业的数据研究了FDI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发现,FDI提升了美国国内企业生产能力,同时提高了美国的出口竞争力。关于FDI与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的关系,早期的研究[3,4]一般都认为FDI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了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水平。但是,近年的研究却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谢建国(2003)[5]采用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与FDI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产品竞争力的变化有较强路径依赖特性,FDI不是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但却是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重要原因。严兵(2006)[6]采用1994~2004年中国地区的出口数据构建ECI指数,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严兵认为,外资的进入提升了东部地区的出口竞争力,但并未对西部地区产生显著影响,在中部地区甚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而宋延武等(2007)[7]则认为,中国的大部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与FDI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FDI抑制了而不是促进了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其他因素对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马丹、许少强(2006)[8]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相对技术水平、相对供给能力以及相对收入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宋玉华、江振林(2010)[9]则研究了行业标准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标准对行业出口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刘志彪、张杰(2009)[10]研究了资本密集度因素、企业规模因素、人力资本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企业区位因素对本土企业出口扩张的影响。

这些文献对人们认识与理解一国出口竞争力形成的制度与经济根源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一定缺陷:(1)从分析对象来说,比较关注投资、汇率等外部因素对一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但是甚少关注出口行业本身的效率、规模等因素的影响;(2)从分析方法来说,多数的研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后期的部分研究尽管采用了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但是这些分析并未考虑面板数据的自相关对回归结果的影响,从而可能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3)从分析结论而言,国内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即使就FDI因素而言,也远未得到一个一致性的结论。本文使用1998~2008年中国26个行业的行业面板数据,建立起一个差分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二、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1.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各期。由于中国的进出口统计按照HS标准分类,而FDI、国内投资则是按照行业分类法划分,为统一计算口径,本文把HS分类的进出口商品重新按照行业法进行归类,最终把进出口统计归类为26个行业,见表1。

2.出口竞争力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择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来度量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出口竞争力TC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t,Mi,t分别为i行业第t年的出口值和进口值,则表示的是i行业第t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当TCi,t>0时,表示i行业的出口值大于该行业的进口值,表明i行业产品的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当TCi,t<0时,则表示i行业的出口小于该行业的进口,表明i行业产品的出口上不具有比较优势。计算我国26个行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如表1。

表1 中国分行业的TC指数

从表1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我国初级产品①的竞争力呈下降的趋势,而农业和渔业呈现微弱的上升态势。与初级产品的变动相反,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正在增强,其中,纺织服装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体教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其他制造业的TC值在不断上升;此外,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产品的竞争力上升趋势也较为明显。总体而言,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正在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化。如果从要素密集型行业②来分析,我国资源密集型的大部分行业已经丧失了竞争力优势;而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但是这种竞争优势正逐渐减弱,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正在快速上升。这说明我国的出口结构已经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

3.计量模型的设定

本文使用1998~2008年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考察投资、规模与效率因素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建立计量模型为:

其中,TCit为行业出口竞争力指数,FD Iit为分行业FDI水平,使用累计外商直接投资存量衡量。选用FDI存量而不是流量作为衡量FDI水平,主要是由于FDI对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和累积性,FDI对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不仅与当前的存量有关,也与历年的投资存量有关。

国内投资(DI):国内投资是影响一国出口的重要的因素,国内投资的增加提升了国内生产能力,而生产能力的加强无疑可以促进行业出口的增长。同时,新增的国内投资也可以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间接促进出口的增长。本文的国内投资使用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

行业的平均工资(Wage):行业的工资水平是构成行业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工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出口产品生产成本的高低,从而影响了出口的供给。本指标使用按行业细分的职工平均工资来衡量。

行业规模(Scale):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对于出口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市场容量上,更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规模所形成的成本优势[2]。由于规模越大的行业就越容易产生规模经济,形成集群效应,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强化行业的出口竞争优势;同时,大规模的行业在市场势力以及技术的引进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带来出口竞争力和比较优势[11]。当然,也有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G lejser等(1980)认为在国内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行业,不太愿意开拓海外市场,而小规模的行业却有较强的动机来进入国外市场。本文的行业规模使用行业的平均产值来表示。

在面板数据回归中,变量的序列相关将导致系数估计的方差增大从而影响估计的精度,在实证分析时,为了消除面板数据的序列相关性,我们对各个变量进行了差分处理,本文最终的回归方程为:

表2 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模型

续上表

4.实证结果与讨论

本文采用1998~2008年的行业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来进行检验。在面板数据模型中,模型形式的设定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首先采用多余的固定效应检验来判断是使用混合回归面板数据模型还是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如果确定使用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那么我们还必须进一步使用H ausman检验来判定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谁更有效。为了消除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截面异方差,我们采用了跨截面加权估计法,最终结果如下:

(1)与人们的直觉相反,我们没有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存在显著影响,在表2模型中,FDI的系数均未通过5%的显著检验。詹晓宁与葛顺奇(2002)[13]、王雪珂(2007)[14]等对中国FDI的出口影响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一般认为FDI对中国的出口有显著地促进作用。本文结论则显示,尽管FDI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出口规模,但是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既非出口偏向型也非进口偏向型,其整体影响呈中性。理论上分析:不同类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也不同,对资源寻求型的FDI来说,他们进口中间品与原材料进口,在东道国加工生产并出口最终产品,因此资源寻求型的FDI往往是出口偏向型FDI;而对于市场寻求型的FDI来说,他们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在国内加工内销,因此,此类FDI更倾向于进口偏向型。由于资源寻求型FDI与市场寻求型FDI的贸易影响恰好相反,因此,尽管外商直接投资提升了中国的出口总量,但是对中国产品净出口的作用并不明显,从而对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提升也就极为有限。

(2)没有证据显示国内投资(DI)显著提升了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表2模型中,国内投资变量系数均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相当多的研究探讨了中国的国内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一般认为,国内投资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增长,投资与出口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两架马车。尽管相关研究显示国内的投资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与长期生产能力的提升,但是本文的研究却发现,国内投资因素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也呈中性影响。我们认为,这一事实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构成高度相关,中国70%左右的出口贸易是加工贸易,这些行业与产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往往伴随的是中间产品与资本品进口的增加,因此,尽管投资总体上促进了这些行业出口能力的提升,但是对这些行业与产业净出口影响并不显著。

(3)从表2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行业的平均工资(WAGE)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正值。这一结果表明: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显著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理论上分析,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提高了产品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降低该类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趋势。文东伟、冼国明(2009)[15]等利用1995~2006年的行业数据研究了行业工资对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对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影响较为显著,劳动力成本显著降低了出口竞争力。我们认为,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工资水平不仅仅反映了行业生产成本,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它还反映了行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如果行业工资水平的提高仅仅是工人生活成本的提高的反映,那么行业工资水平的提高无疑将降低该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但是,如果行业工资水平的提高是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反映,则更高的工资水平代表了更高的劳动效率,此时,行业生产效率提高引致的行业工资水平的提高无疑促进了行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的绝对成本在不断增加,但是劳动生产率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相对劳动力成本基本保持稳定,大约维持在0.7左右,这说明劳动力工资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反映。李稻葵等(2009)[16]、白重恩等(2009)[17]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劳动工资率的提高,而不是相反,从而在宏观上表现为工资水平的提高反而促进了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4)从表2中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行业规模(SCALE)显著的促进了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钟昌标(2007)[18]使用中国1999~200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电子行业的行业规模与出口之间的关系,认为行业的规模与出口之间呈现显著正向关系,这一结论与本文结果恰好相同。

为了检验FDI、国内投资、企业规模以及行业工资水平等因素对不同要素类型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我们引入虚拟变量将上述因素分解,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D为代表要素密集型类型的虚拟变量,当产品为资源密集型产品时D1等于1,其他要素密集型类型时D 1等于0。同样,可以定义D2、D3,其中,D2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D3代表资本密集型产品,当为其他要素密集型产品时,D2,D3都等于0。与表3估计方法相同,我们首先进行多余的固定效应检验以及Hausman检验来判断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有效。为了消除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截面异方差,我们采用了跨截面加权估计方法,模型最终结果如下:

表4 细分要素密集度的回归结果

续上表

1.与表2结果相同,在表4所有15个模型中,没有发现FDI和国内投资对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

2.表4的结果显示,行业规模在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中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其中,行业规模的上升显著促进了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但是行业规模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却并不显著。其原因主要在于,初级产品和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少,生产的规模经济不明显,企业在较小的产量上就可以达到最优工厂规模,规模的扩大并不会提升这类产业的生产能力,从而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对此类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来说,由于这类产业的投资规模大,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应,对此类行业来说,在较大的范围内,企业产量的提高与规模的扩大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行业规模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影响显著的结果也表明,我国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还未到达此类产业的最优生产规模,企业规模的扩张与产量的提升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3.表4结果同时显示,与规模因素对产业的影响相反,行业的工资水平对只有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中作用明显,而对资本密集型行业作用却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中国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主要是依靠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获得,而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则主要依靠规模的提高而获得。那么,为什么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增长,但是却对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并甚微呢?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的,出口产品也以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对此类行业来说,较小的产出就可以达到行业的最优产出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此类行业企业已经达到或接近最优的产出规模,因此规模因素对此类行业的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反而有限,相反,由于此类行业劳动密集的使用,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会显著的促进此类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对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尽管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理论上可以提升此类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但是相对于此类产业更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与高技术特征,现阶段规模比劳动效率更能促进此类行业的产出增长。这一结论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它表明,对现阶段的中国而言,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已经越过了单纯的规模扩张阶段,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维持与提升此类产业出口竞争力的主导方向,而对于中国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先扩大规模再发展内涵是一条现实的路径选择。

三、结 论

采用1998~2008年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国内投资、行业的平均工资、行业规模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结果表明,行业的生产效率与行业规模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但是,在实证中,我们没有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投资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的细分行业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效率与行业规模对不同类型产业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显著地促进了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而行业规模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结果表明,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维持与提升中国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出口竞争力的主导方向。对政府而言,加大对此类企业的科技投入,加强企业自身的学习与吸收能力,鼓励企业开发核心技术,创建自主品牌,通过差异化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储备,提升劳动力素质,以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于中国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先扩大规模再发展内涵是一条现实的路径选择。对此类企业而言,政府应该出台政策鼓励此类企业通过参股、联合、兼并和改组等多种形式,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提高行业的综合竞争力。组建产品生产企业集群,企业共享集群内的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吸引更多厂商加入,不断的扩大产业规模,从而促进产品出口竞争力。

注释:

①初级产品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采掘业和非金属采选业。工业制成品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饮料加工业、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文体教育用品制造业、化纤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

②劳动密集型包括农业、食品加工制造业、饮料加工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资源密集型包括林业、畜牧业、渔业、采掘业、非金属采选业;资本密集型包括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文体教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

[1]NarulaR and Wakelin K..Technological competitiveness,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8,(9):373-387.

[2]Wolfgang Keller&Stephen R.Yeaple,2003.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international trade,and productivity grow th:firm-level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J].NBER Working Papers 9504,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

[3]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江小涓.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J].南开经济研究,2002,(2):30-34.

[5]谢建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一个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3,(7):34-39.

[6]严兵.FDI与中国出口竞争力-基于地区差异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8):51-55.

[7]宋延武,王虹,邓小英.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结构和出口竞争力的关系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5):16-22.

[8]马丹,许少强.实际汇率、技术、供给能力与国际竞争力[J].国际金融研究,2006,(6):43-48.

[9]宋玉华,江振林.行业标准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基于中国11大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1):10-17.

[10]刘志彪,张杰.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8):99-112.

[11]Liu,X.and C.Shu.Determinants of export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es[J].Economics of Planning,2003,(36):45-67.

[12]Gleijser,Herbert,Alexis P.Jaequem in,Jean Petit,1980.Exports in an imperfect com petition framework:an analysis of 1,446 ex porter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0,(94):507-524.

[13]詹晓宁,葛顺奇.出口竞争力与跨国公司FDI的作用[J].世界经济,2002,(11):19-25.

[14]王雪珂.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基于行业差异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1):95-103.

[15]文东伟,冼国明,马静.FDI、产业结构变迁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J].管理世界,2009,(4):96-107.

[16]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70-82.

[17]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27-41.

[18]钟昌标.影响中国电子行业出口决定因素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7,(12):62-70.

猜你喜欢

密集型竞争力规模
压痛点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
密集型快速冷却技术在热轧带钢生产线的应用
规模之殇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密集型自动化立体仓库解析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日本竞争力
知识密集型组织的商业模式创新策略——以网络教育组织为例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