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泪囊炎548眼的诊断、手术体会及麻醉方法的改进
2011-02-10王玉元何丽萍
王玉元 何丽萍 朱 汀
(四川省剑阁县人民医院眼科,四川 剑阁 628300)
慢性泪囊炎是一常见病、多发病,以泪溢、流浓为主要症状,一般需要手术治疗,鼻腔泪囊吻合术是常用且效果确切的方法。我院自1994年1月至2011年8 月共行此手术480例(548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80例中,男 150 例(170眼),女330例(378眼);年龄最小16岁,最大75岁;病程从2个月到10年不等。
1.2 手术方法
采用常规术式,麻醉方式与常规不同,及手术切口长度较传统术式小。①鼻内表面麻醉、筛前滑车下神经(将麻药注射器针头刺入内上眶缘骨膜上,勿向眶深部刺入)和泪囊区皮肤局部及眶下神经分枝阻滞麻醉。②距内眦上及内各3mm垂直向下约101~5mm(不大于15mm)作皮肤切口。③切断泪眦韧带,将泪囊连同骨膜从泪囊凹分离,暴露泪囊凹。④小血管钳刺破泪骨后缘,用咬骨钳造骨孔,垂直径10~12mm,水平径8~10mm。⑤作泪囊鼻黏膜“工”字形切口,泪囊鼻黏膜前后页吻合,缝前页时带泪前嵴上的骨膜。⑥缝合内眦韧带及皮肤。
2 结 果
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6年,除2眼术后2~3个月泪溢流脓再次手术成功外,其余眼全部痊愈,无泪溢、流浓,冲洗畅通。
3 讨 论
3.1 术前诊断要准确
了解阻塞部位,确系鼻泪管阻塞,特别是无分泌物的病例,冲洗注水(水自上泪小点溢出)后按压泪囊了解液体溢出的量,若无或很少,不能确定系鼻泪管阻塞和泪囊大小,则越过泪总管冲洗仍不通畅,借助X片造影,泪囊有无显影,可进一步明确阻塞部位和泪囊大小。48例术前挤压无分泌物返流,冲洗后挤压泪囊无液体返流,遂造影摄片(注入泛影葡胺后),泪囊显影,确系鼻泪管阻塞,泪囊存在,手术成功。
3.2 确保泪囊切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泪囊切开后,辨认是否为黏膜组织,并自下泪小点冲洗观察泪总管有水流出,一般不宜用探针检查,以免假道形成。二例手术意外,一例因皮下脂肪厚,鼻骨高,术野深,造骨孔时将外侧泪囊连同骨膜组织拨向浅层,致作泪囊纵切口时近泪总管处泪小管切断。处理:将带有牵引线的探针,自泪点经泪小管至泪囊,从泪囊内用牵引线逆行把硅条从泪点牵引出,保留三个月拔管,随访四年以上无泪溢、流脓症状,冲洗畅通。预防:术中作泪囊纵切口时,位置一定看清在泪眦韧带下方3mm~5mm处切开,切开后观察有无黏膜组织,确保泪囊切开;另一例因泪总管有一定阻力,泪囊较小,置入探针时未越过泪总管,切开泪囊时,将近泪总管处泪小管切断,采用上述方法,随访半年以上,无泪溢、流浓症状,冲洗畅通。预防:往往主张泪囊纵切口前置入探针,确定切开部位,对于泪囊较小,我们采取置入探针后先切开泪囊下部,自泪点冲洗有液体流出,确保下部切穿后,再向上延伸反挑切开整个泪囊。
3.3 骨孔一定要足够大:垂直径约10~12mm,水平径8~10mm。
3.4 鼻黏膜尽量保持完整:咬骨钳扩大骨孔时,咬少许鼻骨后,观察鼻黏膜有无损伤,如有则改变咬骨方向,咬骨钳伸入时紧靠要咬除的鼻骨,从而保证鼻黏膜不受损伤。
3.5 术中不用牵开器,助手用拉钩,随操作的位置不同,暴露相应的部位。这样皮肤切口<15mm,比常规术式小,从而创面小。
3.6 常规麻醉方法是:从滑车下向眶深部刺入20~30mm,边退针边注药,注入麻醉液1~1.5mL,以阻滞筛前和滑车下神经[1]。而我们将注射针头仅刺达内上眶缘骨膜,不象常规术式那样刺入眶深部,从而避免刺伤眼球,同样达到麻醉效果。
3.7 2例手术失败,可能术中出血,用明胶海绵填塞,形成肉芽肿有关。我们主张术中吻合口不需填塞止血支撑物,术毕取出鼻腔填塞物,以免后期取出易粘连出血。
[1] 杨钧.现代眼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