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和解剖位点注射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42例

2011-02-10尤登攀王兴宏刘跃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16期
关键词:脑性中枢性姿势

尤登攀 王兴宏 刘跃军

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早期诊断小儿脑瘫性瘫痪(CP)的代名词,临床主要表现为姿势反应性异常。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小儿脑性瘫痪成为造成小儿残疾的重要原因,临床实践证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对降低伤残率有重要意义。对我院2010年收治的4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给予穴位及解剖位点注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儿全部符合中枢性协调障碍的诊断标准(存在脑损伤的高危因素;Vojta姿势反射异常,临床症状有异常姿势,肌张力改变)。42例患者男28例,女14例,0~6月24例,7~12月18例。脑损伤高危因素主要有母孕期间早期感染、先兆流产、脐带异常、宫内窘迫、妊高症、羊水污染、早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胆红素脑病等。异常表现:新生儿期后喂养困难、体重增长不良、异常哭闹或过度安静,6个月以前惊厥发作、视听障碍、竖头不稳、俯卧位不能抬头、四肢强直、主动运动减少。6个月以后不能独坐、双手握拳、拇指内收、不能主动抓物、尖足、不会翻身、不会爬行及扶站、独站。辅助检查头颅CT或头颅MRI异常主要有脑发育不良、脑白质脱髓鞘、软化灶、周围性脑积水。

1.2 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根据临床症状、依据经络及神经肌肉解剖,辨证论治,选择注射部位。头颈部:基本穴:百会,四神聪,神庭,头临泣(双侧),头维(双侧),风池:伴语言障碍加语言区,廉泉,哑门(双侧),伴听力障碍加晕听区,耳门透听会,翳风,伴视觉障碍加晴明,内斜视加攒竹,外斜视加丝竹空,伴咀嚼障碍加下关,颊车,流涎加地仓。头颈偏斜,选择头偏向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紧张处选择1~2点注射。上肢:基本穴:曲池,手五里,手三里,外关,合谷,随症取穴:上肢背伸加肩贞,前臂旋前加少海,拇指内收加鱼际。下肢:基本穴:伏兔,风市,阴陵泉,悬钟,足三里,三阴交,随症取穴:下肢交叉并拢者内收肌紧张处选3~4点注射,尖足者,选腓肠肌两侧肌紧张处各选择2点注射。腰部:基本穴:腰阳关,肾俞(双侧),随症取穴:独坐不稳加三焦俞(双),大肠俞(双)。穴位注射药物采用神经节苷脂、维生素B12、维生素B1,治疗3次/周,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期为2周。穴位注射、解剖位点注射同时给予推拿按摩,按摩运用揉法、推法、抖法、按法、滚法、拿法、捻法、扣击发、摇法;运动疗法以神经发育学治疗为主,控制关键点,自律姿势反应的促通手技,本体感受器及体表感受器的刺激手技[1]。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临床正常化:肌张力恢复正常,运动功能达到同龄儿童,异常症状消失,原始反射消失,大脑平衡反射出现,智商测定正常。有效:运动功能较发病时有所改善,肌张力未完全达正常。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2.2 42例患者经3个聊城的治疗,临床正常化3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95.2%。

3 讨论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早期小儿脑性瘫痪的代名词,是指姿势反射异常的小儿[2]。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的的发育在3岁以前最快,早期脑的可塑性大,早期治疗可使神经元之间通过轴突和树突建立新的联系,发挥代偿作用,能有效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病率,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成为决定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预后的关键。目前,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治疗方法常用脑细胞激活剂、全身按摩、运动疗法等。中医辨证将小儿脑瘫分为肝脾不足、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脾肾虚弱、阴虚风动。针刺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阴阳,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对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有调节作用,为针刺治疗脑性瘫痪提供了科学依据。穴位注射,解剖位点注射结合了针刺疗法与脑细胞激活药物的作用,本文42例患儿给予穴位注射,解剖位点注射,同时给予推拿按摩,运动疗法治疗,有效率95.2%,说明穴位及解剖位点药物注射注射是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1]陈秀洁,李晓捷.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4:189-199.

[2]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62-363.

猜你喜欢

脑性中枢性姿势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倒挂在树上,我的主要姿势
看书的姿势
解锁咳嗽的正确姿势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