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011-02-10韩玉洁
韩玉洁
(新密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郑州 452370)
在所有的头部外伤中大约有3%可发生脑脊液漏,颅底骨折中有12%~30%可发生脑脊液漏,脑脊液漏修补术创伤大,且较复杂,并有一定复发率,采用外引流的方法可明显减少修补手术的实施,治愈率高达94%[1]。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8例采用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患者效果良好,,现将其对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58例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患者,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23~71岁,平均41.3岁。其中交通事故16例,坠落伤2例,开放性硬膜下血肿25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脑疝开颅15例,均诊断为急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临床表现:发热、剧烈头痛、呕吐,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
1.2 方法
患者行头颅 CT检查,排除梗阻性脑积水后,局麻下患者取胸膝侧卧位,以L3、L4椎间穿刺,置入腰大池外引流管,与无菌引流袋相接,椎管内深度8cm。根据患者病情调节输液微调器引流速度,引流量为200~300 mL/24h。
2 护 理
2.1 一般护理
①心理护理:患者及患者家属多数误认为腰大池引流是抽骨髓,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治疗目的及重要性、操作步骤简单安全、治疗有效等优点,以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以取得手术中的密切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②术前护理:详细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患者脑部及全身情况。注意患者头痛的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有皮肤感染、破损等。术前30 min给患者滴注20%甘露醇250mL,以降低颅内压,预防术中脑疝的发生。③术中配合:协助医师摆好患者体位,在操作过程中,固定患者,如患者情绪烦躁不安,则术前根据医嘱给患者镇静剂,叮嘱神志清醒的患者在术中不要有咳嗽等小动作,以防影响穿刺而致置管失败。并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④术后护理:术后引流时间较长,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适当的引流量。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折叠、扭曲等,经常巡视患者,根据患者的体位变化而调整引流管位置。对无明显漏液的患者,可保持引流8~12d,患者伤口基本愈合,脑脊液漏消失,体温恢复、头颅CT正常,可尽早拔除引流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饮食指导,多食用高蛋白、纤维素、热量的食物。
2.2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由于引流放置时间较长,导管使颅内与外界相通,因此,预防感染至关重要。在护理中注意到:①每天对病房进行消毒,并对用消毒剂对床位进行消毒,每天2次。②及时更换引流袋防止引流液倒流。③置管部位的敷料每日更换一次,保持清洁干燥,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情况,连接口用2%碘酊、75%酒精消毒。④对引流装置定时用酒精滴洒保持纱布湿润、消毒。⑤进行更换引流袋、测颅压、抽液、冲洗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⑥每日查脑脊液常规及血生化常规,或送细菌培养,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如有感染根据培养结果向椎管注射相应抗生素。⑦控制室内人员走动,减少探视时间及次数。
预防引流不畅或引流管堵塞,引流液中如有蛋白絮状物,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每隔3~4h冲洗1次。如果发现引流液突然变清、变黄或停止流动,应怀疑堵塞但首先要排除引流管曲折,再考虑管腔堵塞。对不能再通的引流管,立即通知医师更换引流管。
当患者皮下积液消失,皮肤切口脑脊液漏处愈合,脑脊液漏消失,体温恢复正常3d以上,头颅CT显示脑池和脑室内积血消失,脑脊液生化常规基本正常后拔管,可有效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
3 结 果
经过治疗护理后,接受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治疗的58例患者治愈53例,有5例无效行手术修补,治愈率达91.4%。58例患者无脑疝、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有4例患者有引流管不畅的并发症发生。
4 结 论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带管时间长且可动态观察脑脊液等特点,正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2]。如护理不当,在持续腰大池引流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因此
专业护理对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李艳秋研究指出,对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患者进行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本研究中,通过对58例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实施有效的护理,可减少过度引流、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对引流效果起重要作用。
[1]申志才,冯玉梅,郑晋,等.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32例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8(1):51.
[2]赖立英,钟爱武,林英华.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监测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7):152-153.
[3]李艳秋.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1572-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