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雏鸭病毒性肝炎与黄曲霉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与体会
2011-02-10侯广宇尚延明
侯广宇,尚延明,陈 杰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2)
华北地区某养鸭户于2010年4月从某孵化场购进2000羽樱桃谷肉鸭苗,育雏期为地面垫锯末散养。棚内垫料潮湿,空气污浊,散发刺鼻氨味和霉味。所用饲料以玉米、豆饼、青菜为主,自配自用。因为前期出栏肉鸭没有发生任何疫病,故存在侥幸心理,这群鸭也没有做任何疫苗免疫。肉鸭苗从6日龄开始发病,当日死亡32羽,疑为雏鸭沙门氏菌病,故用敌菌净拌料,氟哌酸饮服,病情不但不见好转,死亡反而不断上升,次日又死亡80余,第3日再死亡100多羽,故来我处求诊。
1 临床表现
病雏鸭精神委顿,不爱活动,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张口喘气,偶可闻气管啰音,有些患鸭见鼻黏膜和眼结膜有大量分泌物。食欲下降,渴欲增加,病后期可见下痢症状,最后倒地,头向后仰,昏睡死亡。
2 剖检变化
先后共剖检病危鸭和病死鸭各10羽,病变基本一致。
2.1 剖检鸭肺脏淤血,散布数量不等、米粒大到绿豆大、黄白色的霉菌结节,气囊增厚、混浊,囊壁上散布数量不等、米粒大小、黄白色的霉菌结节。切开后,内部呈均质干酪样。
2.2 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胆囊肿胀并充满胆汁,脾肿大呈斑驳状,肾脏肿大,呈树枝状出血。胰腺稍肿大,其他器官没有明显变化。
3 实验室诊断
3.1 无菌采取肺病变部位霉菌结节病灶,置于载玻片上,加15%氢氧化钾少许,浸泡,将材料分离,盖上盖玻片,在火焰上缓慢加热至透明后检查,在显微镜下发现大量无色透明或微绿的分隔菌丝和分生孢子。
3.2 将无菌采集的肺结节病料接种于马铃薯培养基上,30℃培养48 h后观察,发现深绿色、边缘白色、绒毛状菌落,镜检发现菌丝和分生孢子。
3.3 无菌采取病死鸭肝脏制成组织悬液,用抗生素处理后,经皮下接种6日龄的健康雏鸭10羽,24 h内出现典型的鸭肝炎临床症状,48 h内死亡。剖检病变与自然病例相同。对照组全部存活。
根据现场调查、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以及上述实验室检测结果,最后诊断为肉雏鸭病毒性肝炎和曲霉菌混合感染。
4 治疗措施
4.1 彻底清除粪便,及时更换垫料,保持鸭舍内通风、干燥,立即停止含有黄曲霉素的饲料,饲喂全价颗粒饲料。所有器具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并用3%过氧乙酸溶液进行鸭舍内带鸭彻底消毒,环境用3%热火碱水喷洒消毒,每日2次。
4.2 克霉唑 每100羽雏鸭用1 g,拌料喂服,连用3~5 d。
4.3 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液每羽雏鸭皮下注射1.0 mL。对已感染发病的雏鸭可注射至1.5 mL。
4.4 中药疗法鱼腥草、板蓝根、龙胆草、桑白皮、救必应各 300 g,黄柏 150 g,茵陈 100 g,甘草 50 g,煎成500 mL,化入红糖50 g,雏鸭每羽服5 mL,每天2次,连用3~5 d。
及时定性该疫情后,立即采取上述应急措施,效果非常明显,疫情不再发展,病雏不再死亡,新病例停止出现,不到一周,鸭群生产恢复了正常。
5 体会
5.1 这次鸭群发生疫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春季多雨,鸭棚内过于潮湿,空气污浊,垫料和粪便没有及时清理,致使霉菌大量生长繁殖,或是由于饲料保管不当,引起不易觉察的霉变,导致雏鸭黄曲霉菌病的发生,使鸭群的造血机能和免疫系统破坏,导致鸭群贫血,免疫力低下,诱发鸭病毒性肝炎。
5.2 鸭病毒性肝炎是鸭类一种高度致死性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高发年龄仅限于5周龄以下的雏鸭、特别是3周龄以下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多呈隐性感染。种鸭场特别是个体种鸭场,一般未对肉种鸭进行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接种,其孵出的鸭苗没有母源抗体,易发病,特别是应激条件下更易发生,从近年临床实践中可知,这是目前肉雏鸭高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应引起关注。
5.3 该鸭群鸭病的发病日龄和主要症状,在临床上与雏鸭沙门氏菌病相似,极易混淆,养鸭户对该疫情误诊,延误了鸭病的诊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外,当鸭群发生某种传染病时,一定要考虑有无其他传染病的并发或继发,即是否存在混合感染的问题。
5.4 鸭舍应选在高燥地带,垫料无污染,育雏期应将鸭舍、用具及其环境彻底消毒,通风要良好,温、湿度要适宜。免疫接种是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雏鸭应在3日内进行该病弱毒疫苗的免疫接种,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液或高免血清可达到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高免血清或抗体效价必须在1:8以上,同源抗血清可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而异源抗血清不宜作预防,仅在发病雏鸭中作紧急预防和治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