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活检钳钳除胃多发性息肉1例
2011-02-10张自城
张自城
在电子胃镜下利用活检钳钳除胃多发性息肉,其息肉直径均在0.5 cm以下,呈半球形或扁平状,表面光滑,色泽发红,经病理活组织检查为增生性息肉,术后给予抑制胃酸分泌、止血、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经过多次反复钳除,钳除部位结痂脱落,后复查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45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不适半年,再发加重10天”来院,经常规胃镜检查发现胃体前、后壁及大弯侧共有20余个直径大小在0.3~0.5 cm半球形或扁平状息肉,表面光滑,色泽发红,质地软,易出血,后病理活检证实为增生性息肉。患者5月前曾因胃多发性息肉(直径大小1.0~1.5 cm)行电凝电切术,术后未复查胃镜,当时病理检查为增生性息肉。结合上述症状、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胃多发性息肉”。术前常规行心电图检查、血常规、血糖、凝血功能均正常,血压正常。
1.2 治疗方法 先常规行胃镜检查食管、贲门、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胃角、胃底、胃体,充气后发现胃体前、后壁及大弯侧可见20余个直径大小在0.5 cm以下半球形或扁平状息肉,尽量使息肉位于最佳视野处,便于操作及钳除。利用活检钳先对大弯侧、后壁、前壁并由胃体下段至中段、上段逐一进行钳除,此时每次钳除时均可见少量新鲜血渗出稍后转为暗红色,钳除完毕后立即给予20 ml 1:10000去甲肾上腺素与生理盐水混合溶液对胃体黏膜进行喷洒,见无新鲜血渗出拔出胃镜,减少即刻出血,防止迟发性出血。治疗后应尽量抽尽胃内气体,以避免术后诱发胃穿孔或大出血。术后应常规禁食4 h、制酸、胃黏膜保护剂、输液并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神志及有无呕血、便血和腹痛情况。术后嘱患者2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活动过多,保持大便通畅,进食流质2~3 d逐渐过渡为半流质,2周内避免饮酒,避免进粗糙、辛辣、生硬性食物如花生、毛笋、毛豆等。并住院观察3 d后大便潜血阴性,无腹痛情况,带药出院(附如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共2周后停药),以免形成的创面发生为“医源性溃疡或糜烂”。
2 体会
胃息肉时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根据病理组织学分类,将胃息肉分为腺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四类[1]。多数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大多数是在常规胃镜检查时发现的,病理活组织检查以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为主,少数为腺瘤样息肉。息肉易出血、癌变,特别是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癌前期病变[2]。胃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当息肉小于0.5 cm时可利用活检钳给予钳除,此时创面小且出血量较少,但直径在1.0~2.0 cm无蒂或有蒂息肉,可行电凝电切术,以免出血不止或发生大出血。当息肉直径>2.0 cm时极易发生癌变,如能得到病理活组织的证实癌变应及早转外科手术治疗。一般认为直径大于2.0 cm的无蒂息肉和腺瘤;多发性腺瘤和信任密集分布;家族性腺瘤病作为息肉切除的禁忌证[3]。文献报道,癌变机会随息肉增大而增加,直径小于1.0 cm、1.0~2.0 cm、大于2.0 cm的癌变率分别为0% ~3%、2.1% ~11.1%和8.7% ~51.6%[4]。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改变以往胃镜下发现胃息肉未及时处理而其逐渐增大或增多,甚至发生癌变的风险,及早处理乃当务之急。这项技术更适合能开展胃镜检查而未配备有高频电发生器、圈套灼除器的二级医院及基层医院的开展。
以下结合本例操作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操作前应详细全面检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和与患者沟通,消除恐惧心理,能接受和耐受胃镜检查是前提,做好术前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血糖、凝血功能检查。并有娴熟的胃镜检查操作技能,使得患者检查操作时尽可能无明显不适。操作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钳除时根据息肉的大小来确定钳除的深度和宽度,尽可能一次性钳除,不宜过深、过浅或过猛,否则极易出现出血不止、穿孔或再复发,所以预防出血不止、大出血和穿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胃镜下利用活检钳钳除胃多发性小息肉,疗效确切,安全简便,既可达到根除病因的目的,又可避免外科手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治疗费用,值得在二级医院及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1]石硕,郑善国,耿亮.70例胃息肉的内镜治疗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3(5):69-70.
[2]张冰,郑友丽,陆石俊.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临床研究.吉林中医药,2010,30(4):307-308.
[3]张阳德.内镜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0.
[4]白贤女,王彦铭,王超.胃息肉.黑龙江医学,2004,11(28):827-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