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1-02-10吕本艳冯占春
吕本艳, 冯占春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服务的范围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从单纯依靠卫生部门扩大到全社会、全民众;在理念上也实现了从被动的疾病治疗向积极的、主动的健康管理的转变[1]。为顺应这一趋势,高素质的卫生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迫切需要扩大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1 新时期卫生事业对卫生管理人才的要求
1.1 需要专业化的卫生管理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网络化、医疗全球化等的飞速发展,卫生事业对卫生管理人才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强,如医院经营管理、医疗保险管理、健康教育管理、卫生法制管理等。在新时期,我国卫生体系对卫生管理人才有新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中国特色的职业化管理人才才能满足卫生经济的发展,使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1.2 需要更多的高级卫生管理人才
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占卫生人才的比例偏低,本科以下学历占绝大部分,而且低职称和低学历人员的比例偏高,但随着我国加入 WTO,很多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医药公司、人才服务机构以各种方式也进入我国市场,使竞争愈演愈烈,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对“双肩挑”的卫生人才需求在淡化,对高学历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在增强。
加入WTO后,尽管我国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素质不断提高,但在管理学知识、医学知识、卫生法学知识上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及加入WTO的要求。所以,在新时期,卫生管理人才具有现代的管理思路、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法学知识等才能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4 需要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有更强的能力
新时期,卫生事业单位要求卫生管理人员有更强的分析决策及执行能力,能理解并结合所属单位实际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要求卫生管理人才有更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解决所属地部门之间、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及社会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卫生管理人才有不断学习、管理创新能力,能加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秩序失衡(准入失控、行为失范、管理缺位)的管理。
2 卫生管理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卫生事业管理队伍的职业化水平不容乐观,与新时期卫生事业对卫生管理人才的要求差距很大。有专家估计,我国现有的几十万在职卫生管理人员中,具有各种不同层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历和经过3个月以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系统培训的只占很小一部分,管理人员的整体学历层次有待提高(本科及以上仅占18%),专业知识结构有待优化(经济等管理类专业占24%)[2]。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教育是我国卫生事业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教育开始于20世纪末,到目前为止,虽然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取得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阻碍其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2.1 培养目标不能紧跟时代步伐
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上脱离实际,没能与时代同步,总体办学思想把握得不够准确。这直接影响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的确立[3]。
2.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借鉴《悉尼协议》国际工程教育核心理念,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实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为支撑,以体系化构建、常态化监测、第三方质量评价为手段,从专业建设标准和模式构建入手,系统推进专业内涵建设,通过深化协同育人、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完善质量保障等措施,提升专业内涵与品质,打造专业品牌,为社会培养具匠心、精技术、善动手、愿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
由于各医学院校中办学主体不一样,在课程设置上,不同办学主体的学校也有不同的特点。目前我国卫生管理教育仍属医学教育的范畴,医学课程体系是其依托,只是稍加改动,但并没有脱离临床医学的教育模式。
2.3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是来自其他专业,或者是近两年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他们普遍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缺乏整体的认识,更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而且职称学历结构普遍不合理。
2.4 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单一
因为在医学院校医学课程课业负担较重,导致很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课业负担也比较重,这样,学生要花大部分时间去学理论课;而且,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2.5 学生综合能力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在新时期,应届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上存在以下问题:执行能力脱节(包括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实际运作能力欠缺、缺乏主动创新精神等);学习动力不足(包括不断学习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够);管理能力失位(不能很好地组织、协调与沟通,团队合作不够);行业把握欠缺(包括行业性质、法规标准和技术知识等)。
3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明确培养目标
卫生事业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边缘学科,是自然学和社会学科交叉的产物,综合的知识和应用能力是高级卫生管理人才基本素质。它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价值观和思想品质方面要做到:①有职业道德;②不断完善自我;③自尊;④注重实际。
第二,在能力方面要具有: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综合能力;③管理能力;④团结和合作的能力;⑤社会交际能力;⑥计算机应用、公文写作能力;⑦综合分析与科学决策能力及依法行政和组织协调能力。
第三,在知识方面要具有:①全面的管理知识;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③社会调查与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④人文科学知识[4];⑤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制度。
除此之外,还应该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具有时代性,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卫生改革实践、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管理人员的要求、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制订[5]。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2.1 培养青年教师 有计划地补充、培养青年教师,是改变师资队伍老化、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后继乏人状况的根本措施。对于研究生毕业的青年教师,要求他们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重视教学实践,积累教学经验;同时积极参加科研,尽快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使他们迅速成长。
3.2.2 培养学术带头人 选拔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一般有两种途径:①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留学深造,攻读学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建立国际教师交流制度,培养教师国际视野[6]。②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校内进行重点培养,为他们创造必要的人、财、物条件,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3.3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要培养卫生事业合格的管理人才,必须强调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专业课程必须突出卫生事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必须是以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为核心、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管理课程有机配置的课程体系。一般课程体系包括:①人文基础课程:政治思想类课程、管理学基础课程、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医疗保障概论等;②医学卫生专业课程: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课程、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③理科课程:线性代数和高等数学;此外,还应开设计算机操作课程、语言能力课程、调查分析课程、创新人才特性的课程等。
3.4 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应注重:①注重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与注重能力培养;③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卫生事业管理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课堂讲授:在讲授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卫生领域相关工作实际,强调应用性与适用性;②典型案例教学:教师就卫生领域中的某一典型问题,介绍背景情况,并说明面临的困境,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③一般的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为他们后来从事相应的工作获得技能,积累经验;④社会调查:要求学员直接深入基层,接触现场,了解基层工作情况,收集所需要的数据,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⑤练习:主要是用来培养卫生事业管理学生从事某些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3.5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在新时期,用人单位对卫生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单位都要求学生除掌握扎实的卫生管理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等。目前,学生一般都能充分掌握卫生管理专业相关知识,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高校应该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鼓励学生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增加社会竞争力;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职业实践活动,为学生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等。
[1] 费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本科教育的影响[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4):196-197.
[2] 卫生部人事司.30年印记——我国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发展[J].中国卫生人才,2008,(11):17-18.
[3] 景浩,马月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11):554.
[4] 何彩云,何柳云,左小航,等.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1):45-46.
[5] 吴丽萍,张亮.面向21世纪卫生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思路[J].卫生软科学,2001,15(2):13-15.
[6] 何伯虎,景俊青.国际化进程中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