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吴兴区优质雄蚕茧基地的建设
2011-02-10沈汉初沈玉丽陶红卫
沈汉初 沈玉丽 陶红卫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湖州 313000)
吴兴区位于太湖南端的浙北平原,毗邻苏杭嘉,土地肥美,气候宜人,“自东晋为善地”(苏轼《墨妙亭记》),并有“尺寸之堤,必树以桑”(谢肇浙《西吴枝乘》),“傍水之地,无一旷土”(王道隆《菰城文献》)之说,土地宜桑麻,遍地皆桑,蚕桑产业历史悠久。建国以后,吴兴区的蚕桑产业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奠定了吴兴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且一直是吴兴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蚕桑产业趋向萎缩,蚕种饲养量逐年减少,蚕茧产量也随之下降。为振兴吴兴区的蚕桑产业,我们选择了创建吴兴区优质雄蚕茧基地作为振兴蚕桑产业的突破口,建立了全省第1家优质雄蚕茧生产基地,现已取得初步成效,在此总结如下,与同仁共同商榷。
1 雄蚕品种的特点
1.1 抗逆性强、产茧量高
经我们调查,2004年至2011年雄蚕品种在农村的饲养表明,雄蚕品种强健好养,发育齐一,抗性强,产茧量高,8年的平均盒种产茧量无论是春蚕期还是秋蚕期均高于普通种2~4 kg。特别是秋蚕期遇到不良的环境,雄蚕品种表现出抗逆性、抗病性较强的特性。如2005年中秋蚕期吴兴区长期高温干旱,在大蚕4~5龄时遇到了连续9 d的高温闷热天气,桑叶质量差,环境恶劣,蚕儿体质弱,致使全区大面积暴发蚕病,织里镇漾西、轧村片饲养的秋丰×白玉单产只有20 kg,而织里镇太湖片饲养的雄蚕品种,平均盒种产茧量仍有29 kg。
1.2 茧质好、丝质优、出丝率高
据调查,雄蚕50 g鲜茧干壳量春期11.15 g,秋期10.35 g,分别比秋丰×白玉提高1.31 g和1.83 g,雄蚕品种茧级比普通蚕品种高1~2级,如2003年中秋雄蚕茧比普通蚕茧整整高了7级[1]。雄蚕毛茧出丝率春、秋2期分别为36.57%和32.68%,高于普通蚕种3.99~2.26个百分点;雄蚕品种缫折低,平均光折春期只有232.68 kg,秋期246.96 kg,分别比普通蚕品种秋丰×白玉低19.21 kg和14.69 kg;平均纤度春、秋2期分别为2.776 dtex和2.404 dtex,比秋丰×白玉春、秋期均细0.218 dtex,清洁、洁净平均优于普通蚕品种秋丰×白玉0.56和0.45分[2]。雄蚕茧质好、丝质优、出丝率高,可缫制高品位生丝,深受丝厂青睐。
1.3 经济效益好
通过8年来普及饲养雄蚕品种的养蚕成绩显示,春、秋蚕期平均每盒蚕种可增加收入136元和159元,增幅高达18.2%和19.3%。特别是在茧丝市场行情较好的2006年,中秋蚕期平均盒种产茧43 kg,盒种收入1405.7元,有部分蚕农盒种产茧超过50 kg,如织里镇幻溇村朱欣方农户2006年中秋蚕期饲养2盒秋华×平30雄蚕品种,平均盒种产茧54 kg,平均盒种收入1750元。并且,由于雄蚕茧烘折小,缫折低,丝厂可降低成本。因此,饲养雄蚕品种,蚕农、丝厂可同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2 吴兴区具备建设优质雄蚕茧基地的优越条件
2.1 有丰富的桑园资源
吴兴区有山有丘有泊,有2680 hm2环境清洁、气候适宜的桑地,另有大量弃管抛荒的桑园;并且,太湖沿岸,气候湿润,桑树长势旺,西部丘陵山区日夜温差大,有利于桑树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尤其是在秋蚕期桑叶产量稳定。所以,在吴兴区建立雄蚕优质茧基地有丰富的桑园资源。
2.2 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雄蚕系列品种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于1996年开始从国外引进,并通过转育改良和选配而育成的春秋兼用系列雄蚕品种。吴兴区于1997年春开始,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的指导下,在织里镇太湖片试养雄蚕品种,并获得成功。1997年至2000年先后对夏华×平8等7对雄蚕杂交组合,510盒蚕种,经过反复试验、对比后认为,雄蚕一代杂交种具有强健、好养、抗病、抗逆性强,生长发育齐、眠性快、产量高、茧层厚、出丝率高、丝质优等特点。并通过养殖户的示范、辐射作用,2001年全区开始大面积饲养雄蚕一代杂交种,至今已连续饲养10多年,饲养量不断增加,区域逐年扩大,直至全区普及,并筛选出最适合吴兴区饲养的秋华×平30、秋丰×平28等2对雄蚕品种。
2.3 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浙江省是丝绸产品生产和出口强省,生产加工能力强,优质茧的需求量每年的缺口占生产量的1/3以上,重点地区缺口过半;而且,随着2005年初世界贸易组织对华取消全球纺织品配额后,这一缺口还有扩大的趋势。因雄蚕茧以高丝质得到许多缫丝企业的青睐,浙江中维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为了鼓励蚕农饲养雄蚕一代杂交种,实行订单蚕业,并通过缫丝计价,实行二次返利,极大地调动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为吴兴区发展优质雄蚕茧基地提供了强劲的拉动力。
2.4 有政府的高度重视
创建优质雄蚕茧基地,离不开区委、区政府对蚕桑产业一如既往的支持。虽然茧丝行业几经波折,但吴兴区千方百计振兴传统产业的决心没有变,而且现已把雄蚕茧基地建设作为特色产业来抓。几年来,吴兴区坚持实行雄蚕茧售后补贴和发展桑园补助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栽种良桑、饲养雄蚕品种,从而使吴兴区的蚕桑产业走出了规模小、效益低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2.5 有相对完善的科技服务网络
吴兴区目前乡(镇)、村的蚕桑技术人员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以蚕种跟踪服务为钮带,活跃在乡村的各个角落,为吴兴区建立优质雄蚕茧基地提供了技术保证,这也是吴兴区其它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3 吴兴区雄蚕优质茧基地建设的经验和措施
3.1 建立桑地流转机制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吴兴区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吴兴区户均桑地仅533 m2,年户均饲养蚕种量不到1盒,年户均茧款收入不到1000元,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养蚕收入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蚕业生产还受到房屋、季节、劳动力的限制,严重制约着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吴兴区建立了集约化蚕茧生产新基地,引导与组织蚕农调整插花地,平整改造老桑园,提高土地产出率;对弃农经商务工人员的桑地,或者转包,或者根据三权分离的原则,把经营权流转给养蚕户,扩大经营规模,建设集中成片、良种密植、能排能灌的高产桑园。通过完善桑地经营流转机制,改变了过去村村有蚕桑,家家都养蚕的传统生产模式,目前,吴兴区已建成片桑园基地48个,面积1606 hm2,占全区桑园面积的 60%,户均拥有桑园3333~4667 m2,年户均饲养蚕种5~15盒。如妙西镇肇村的养蚕科技户高中杰有桑园面积6000 m2,2011年春蚕期饲养蚕种8盒,平均盒种产茧55 kg,每50 kg鲜茧价格2300元,春期收入20240元,是效益农业的典范。
在典型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许多农民、农业创业人甚至一些企业家也纷纷投身蚕桑产业,如埭溪镇种粮大户江炳海利用复耕地建成24 hm2新桑园,为发展蚕桑产业奠定了基础;湖东村企业家罗多林所辖的湖州其乐丝绸有限公司也购得20多万株良种桑苗,在环渚乡万安村、瑶台村、塘甸村的力字漾发展66 hm2桑园园区,让本村失地农民重新种桑养蚕,增加收入。
3.2 提高企业雄蚕繁育技术水平 生产优质雄蚕一代杂交种
塔山蚕种制造有限公司自2000年春蚕期开始接受雄蚕一代杂交种的繁育,随着雄蚕一代杂交种推广量的增加,长兴宝宝蚕业有限公司、德清东衡蚕种场、湖州市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也开始生产雄蚕一代杂交种,满足蚕农的需求。为了保证雄蚕种生产企业繁育优质雄蚕一代杂交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雄蚕种繁育经济效益,一方面,雄蚕一代杂交种价格每盒比普通种高15元;另一方面,蚕种生产企业不断总结出一套繁育雄蚕的技术,使雄蚕一代杂交种的繁育系数提高10%以上,克蚁制种量从8盒提高至10盒,如2008年德清东衡蚕种场秋华×平30的克蚁制种量达到10.25盒,提高了企业的效益[7]。
3.3 积极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推进茧丝绸产业创新
吴兴区加大对民营、股份等各种经济体制丝绸企业,尤其是浙江中维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丝绸之路集团等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强化信息、资金服务,提供各种条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应用联工联农等方式开展联合生产与经营,以充分发挥其在巩固优质雄蚕茧基地建设方面的作用。如为了充分发挥雄蚕品种的优势,提高茧丝绸产业经济效益,浙江中维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与吴兴区蚕农组建了雄蚕茧丝专业合作社,并实行了雄蚕茧的订单收购,通过缫丝计价,实行二次返利的新模式,既保护了蚕农的利益,又有利于茧质的提高,增加了丝绸工业部门的经济效益。截至2011年春蚕期,有1万余户次的雄蚕饲养户与公司签订了雄蚕茧收购合同,实现以质返利64.69万元。
3.4 规范雄蚕饲养技术 提高科学养蚕水平
根据浙江省XDB 33/698.1—2008《雄蚕种质量要求》[3]和 DB 33/T 217.7—2007《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4],湖州市制订完成了浙江省地方标准,即湖州市农业标准DB 3305/T 26.2—2009《雄蚕茧生产技术规程》[5]和 DB 3305/T 26.1—2009《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6],规范雄蚕饲养技术。而且,吴兴区结合实际情况,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一套雄蚕饲育技术模式表——小蚕一日二回育、大蚕一日三回育,有利于蚕农掌握雄蚕饲养技术。
吴兴区通过几年饲养雄蚕品种的实践表明,饲养雄蚕品种具有抗逆性强、产茧量高,茧质好、丝质优、出丝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三大优势,振兴和发展了吴兴区蚕桑产业。
[1]沈玉丽,朱欣方,袁建荣.雄蚕饲养技术与效益[J].中国蚕业,2007,28(2):39 -41.
[2]沈玉丽,楼黎静.雄蚕新品种的推广及种、茧、丝一体化的开发应用[J].中国蚕业,2011,32(1):77 -80.
[3]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 33/698.1—2008雄蚕种第1部分:质量要求[S].杭州:[s.n],2007.
[4]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 33/T 217.7—2007桑蚕种第7部分: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S].杭州:[s.n],2007.
[5]湖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 3305/T 26.2—2009雄蚕茧生产技术规程[S].湖州:[s.n],2009.
[6]湖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 3305/T 26.1—2009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S].湖州:[s.n],2009.
[7]何光荣,祝新荣,柳新菊,等.雄蚕品种秋华×平30的育成[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6):1272-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