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尾部藏毛窦11例
2011-02-10王猛蒋进广
王猛,蒋进广
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肛肠科(宿迁223800)
藏毛窦和藏毛囊肿统称为藏毛疾病,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复发率高是该病治疗的难题之一。我科2001—2010年采用手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11例,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18~30岁,平均24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1年。主诉为骶尾部反复肿痛,破溃,溢脓。查体均见骶尾部正中或偏左偏右有皮下包块,或外口溃破,周围红肿,按压有分泌物,有明显的窦道,距肛门6~10 cm。窦口1~3个,其中3例窦口可见毛发钻出。探针检查,发现窦道行向头颅侧。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均无异常。
2 治疗方法
4例合并炎症,先行抗炎治疗后再手术。硬膜外麻醉,俯卧位,纵向梭形切口。完整切除包括窦口、窦道壁在内的全部炎症增生组织,直至骶尾筋膜。窦道复杂者予术中注入亚甲蓝,明确窦道走向、深浅、范围。5例窦道复杂者采用Karydakis切口[1],行扩大切除,作偏心性椭圆形切口,并游离双侧皮瓣。碘伏彻底冲洗,9例行一期切除减张缝合,创面行皮片引流,24 h后拔除。2例术后1周行二期缝合。病理结果均提示符合藏毛窦改变,其中4例见窦道内毛发。
3 结果
9例行一期切除并缝合术,8例一期愈合,1例术后2周仍见创口溢液,再次行手术切除窦道,开放伤口待其自行愈合。2例二期缝合者顺利拆线。住院时间10~27 d。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
4 讨论
藏毛窦是一种少见的皮肤上含有毛发的窦道,通常见于肛门后部尾骨处背侧;多见于青壮年。1847年Anderson和1854年Warren先后报道此病,1880年Hodges正式采用藏毛窦这一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军人发病率较高,这些患者都有长时期乘坐吉普车经历,故有“吉普车病”之称。
藏毛窦的诊断较为困难,通常表现为骶尾部反复脓肿,多能自动破溃形成窦道,与普通的肛瘘和肛旁脓肿较难鉴别[2]。本组有4例曾误诊为肛瘘伴感染而行切开引流术。临床上,藏毛疾病所致窦口多在臀沟处,窦道的走行方向多向头颅侧,很少向下朝向肛管,肛管内没有内口,常不能触及肛瘘典型的条索样的肿块。而肛瘘的外口距肛门近,瘘管行向肛门,肛管内有瘘口,肛周可触及条索样肿块。本组11例窦口均位于骶尾部,窦道行向头颅侧,肛门内均未见内口。因此,在临床上有上述特点的病变,应考虑藏毛疾病的可能,不应将是否有毛发作为诊断此病的唯一依据。
目前认为,本病最有效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手术中需要完整切除纤维囊壁及周围的肉芽肿,视伤面大小决定是开放还是缝合。具体方法有切除后一期缝合、切除后引流、切除后伤口开放二期缝合等。我们认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囊肿与窦道的数量、分布及有无并发感染决定。骶尾部藏毛疾病如发生感染,应先行抗感染治疗。本组11例9例采用切除后一期减张缝合,2例采用切除后伤口开放二期缝合。本组11例术前均予抗感染治疗3 d。中药的合理应用临床疗效肯定。本组有2例术后伤口久不愈合、脓水清稀、淋漓不断,全身辨证为脾虚湿盛,给予中药健脾利湿剂口服,局部予加味生肌散油纱条换药等治疗。
[1]Kitchen PR.Pilonidal sinus:excision and primary closurewith a lat⁃eralised wound-the Karydakis operation[J].AustN Z J Surg,1982,52(3):302.
[2]傅传刚,姚航,金黑鹰,等.藏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