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痰、饮论治哮病

2011-02-10骆忠元

中医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射干半夏病因

骆忠元

(德昌县中医院咳喘病专科门诊,四川 德昌615500)

随着我国生活和物质水平的提高,现代医药得到广泛应用,静脉给药方法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同,输液已成为现代医药治疗哮病最常用的方法。哮病患者体内不经消化系统被输入了大量外来液体,这些液体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温度也低于机体自然体温,机体将这些液体升至正常体温将消耗大量的能量,使中医温、热之病因受到抑制,甚至热邪寒化;此外,在输液过程中,随着激素、抗生素的大剂量输用,大量外来液体阻碍了肺、脾、肾对水液的代谢功能,为痰、饮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因此哮病病因以痰、饮居多,而温、热之邪渐少。哮病治疗中应重视痰、饮二邪,方可体现中医因时制宜的精髓,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因时治宜贯穿于中医哮病的发展过程,从中医对哮病病因的认识、发展不断完善中,更能体现因时治宜思想。

1 哮病病因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内经时期,外邪为因。《黄帝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记载哮病症状、病因、病机最早,如《素问· 阳明别论》曰:“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通评虚实论》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太阴阳明论》曰:“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原文中“喘鸣”、“喘呼”都是哮病症状的记载。此阶段病因以外邪为主。

第二阶段。汉、隋、唐、宋、金、元时期,伏饮、痰浊为因。张仲景《伤寒论》中亦无哮病病名,但“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喘家”多是对哮病而立疗法。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的“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其人喘,目如脱状”;“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痰饮病脉证并治》中记载的“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必有伏饮”、“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是对哮病发作临床特点的描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在治疗上特别重视“应加消痰破饮之药”。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书中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此阶段以伏饮、痰浊为哮病的病因。

第三阶段。明、清朝时期,宿根、外感、痰、气滞为因。“宿根”学说始立,戴元礼在《秘传证治要诀·卷六·哮喘》中明确提出本病有“宿根”之说,曰:“喘气之病,哮吼如水鸡之声……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遇寒喧则发……”虞抟《医学正传》曰:“喘促喉中如水鸡响者,谓之哮……”王肯堂《证治准绳》曰:“以胸中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搏,随其呼吸呀呷于喉中作声……待哮出喉间之痰去,则声稍息;若味不节,其胸中未尽之痰复与新味相结,哮必更作。”李士材《医宗必读》则认为,“哮病其因甚多……总不外乎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李用粹《证治汇补·卷五》将病因总结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句话。

2 现代研究哮病主要病因

①痰阻气壅:代氏等[1]认为,哮喘与痰的关系极为密切。②瘀血阻滞:洪氏[2]认为,痰瘀阻肺为哮病之夙根。③风邪为患:晁氏[3]认为,哮病发病迅速,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发时痰鸣气喘,与风邪善行数变的性质相符,故提出“风盛痰阻,气道挛急”是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病机,并特别指出此风不仅指外风侵袭可致哮病,而且内生肝风,夹瘀犯肺,风摇金鸣,亦可致哮病即发。④本虚标实:张氏[4]认为,哮喘急性期本虚为肺气阴血亏虚,标实为风痰气瘀。

1995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哮病的诊断疗效标准[5],该标准认为哮病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以发作性吼中痰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1.5 岁,2008 年6 月16 日初诊。主诉:咳嗽、喉间痰鸣半个月。现病史:患儿半个月前出现、发热、流清涕等感冒证状,经治疗后,感冒症状减轻,唯咳嗽、喉间痰鸣,咳嗽声音重浊症状仍存,屡用中、西药治疗后,症状改善仍不明显。现症状:咳嗽、咳声重浊,咳嗽以早、晚为剧,偶流清涕,鼻微塞,纳食稍差。二便无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络淡紫。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中医诊断:哮病属寒。治宜温肺化饮、燥湿祛痰,给予射干麻黄汤合导痰汤加减。处方:射干10 g,麻茸10 g,五味子5 g,北细辛4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法半夏12 g,炙甘草8 g,陈皮10 g,茯苓12 g,枳实5 g,胆南星3 g,白芥子15 g,紫苏子15 g,莱菔子15 g,蝉蜕12 g,乌梅10 g,山楂12 g,白扁豆12 g。水煎服,2 d 1 剂,每日3~5 次,每次20~30 mL。二诊:服上方后,咳嗽,喉间痰鸣,咳嗽声音均明显减轻,唯纳食仍少,鼻时流清涕,晨起微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络淡紫。效不更方,上方加辛夷花12 g 再进1 剂,煎服法同初诊。服药后,诸症渐愈。

按 射干麻黄汤具有散寒宣肺、降逆化痰功效。方中麻茸、细辛祛寒化饮;款冬花、紫菀温肺止咳;射干、五味下气;半夏开痰分解其邪。导痰汤具有燥湿豁痰、行气开郁功效,方中胆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散结,枳实下气行痰,共为君药;半夏功专燥湿祛痰,橘皮行气化痰,均为臣药,辅助君药加强豁痰顺气之力;茯苓渗湿,甘草和中,为佐使药。全方合用,温肺化饮,燥湿祛痰效宏力专,故效果明显。

[1]代晓光.化痰法治疗哮喘的研究现状及评价[J].中医药信息,2005,22(9):7-9.

[2]蓝立群,刘良倚.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概述[J].江西中医药,2003,34(12):47.

[3]王鹏. 中医哮病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张世文.半夏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42 例总结[J]. 湖南中医杂志,2005,14(10):1316-1319.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射干半夏病因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半夏入药多炮制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创新药物二乙基射干苷元的杂质研究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川射干中7个异黄酮成分的含量
射干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