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材生产全过程病虫害防治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1-02-10陈君张蓉傅俊范曾华兰简恒丁万隆张爱华缪作清曾纬王沫巢志茂0孙海峰陈昱君

中国现代中药 2011年8期
关键词:枸杞中药材害虫

陈君,张蓉,傅俊范,曾华兰,简恒,丁万隆,张爱华,缪作清,曾纬,王沫,巢志茂0,孙海峰,陈昱君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2;3.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1;4.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四川 简阳 641400;5.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193;6.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7.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81;8.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 400065;9.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430070;1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1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12.云南省文山三七研究院,云南 文山 663000)

专稿

中药材生产全过程病虫害防治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陈君1*,张蓉2,傅俊范3,曾华兰4,简恒5,丁万隆1,张爱华6,缪作清7,曾纬8,王沫9,巢志茂10,孙海峰11,陈昱君12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2;3.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1;4.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四川 简阳 641400;5.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193;6.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7.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81;8.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 400065;9.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430070;1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1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12.云南省文山三七研究院,云南 文山 663000)

中药材病虫害种类多、发生规律各异、防治难度大,一直是我国中药材生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该研究联合全国十余家长期从事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的科研院校及生产基地,针对我国不同地区、药用部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宗药材人参、甘草、三七、龙胆、化橘红、西洋参、五味子、川芎、栝楼、黄芪、黄连、玄参、枸杞等药材生产过程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难于防治的病虫害,在明确其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的基础上,从药材生产全过程及作物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药用植物及药材病虫害发生特点及为害部位,重点围绕其多发性害虫、蛀茎性害虫、土传病害、地上部病害和药材贮藏期病虫害,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中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初步构建了重要中药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整体提升了我国中药材病虫害的防治水平。

中药材;药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生物农药;农药安全使用;综合防治技术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质量关乎中药产业的前途和命运,道地药材由于老产区病原、虫源积累,危害严重;新产区病害、虫害不断出现,药材减产绝收事件频发;而长期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病虫抗药性增加,生态系统破坏,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药材品质下降、农残超标,已严重影响中医临床的用药安全和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每年我国中药材由于病虫为害或防治不当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安全有效的病虫害持续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对保证药材产量及品质、促进中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药材栽培是中国的特色产业,既不同于传统的农业,也异于传统的林业,不能照搬农业和林业的模式与技术。有关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研究国外少见报道,主要在国内。“七五”、“八五”期间我国陆续开展了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限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生产的迫切需求,许多药材生产过程中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应用普遍。“九五”、“十五”期间,程惠珍等[1]将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研究扩展到生物防治、植物源农药、化学农药安全使用等方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十一五”课题“种子贮存、栽培生产、商品流通等环节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在完成“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基础上,针对我国大宗药材生产全过程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难于防治的多发性害虫、蛀茎性害虫、土传病害、地上部病害和贮藏期病虫害,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构建中药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共性技术体系,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 多发性害虫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以大宗常用中药材枸杞、甘草、黄芪、玄参、化橘红生长过程中的多发性害虫蚜虫、螨类、叶甲、胭脂蚧等为研究对象,从药材生产全过程及作物生态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自然控制作用为中心的生物防治技术、植物源农药的安全有效防治技术、化学农药的高效减量安全使用技术、多种防治方法的协调利用技术等多方位开展研究,建立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协调运用其他环境友好防治技术的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进行田间应用与示范,有效遏制了日趋高发、频发的多发性害虫。

1.1 天敌昆虫的繁殖和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天敌昆虫——多异瓢虫和南方小花蝽的人工繁殖和应用技术,筛选出了两种天敌昆虫的人工饲料配方,制定了人工繁殖生产流程;明确了枸杞园多异瓢虫控制枸杞蚜虫的释放虫态、释放密度及释放期等田间防治关键技术,证明在枸杞蚜虫发生初期释放多异瓢虫12 d后平均防效可达96.27%[2];确定了南方小花蝽成虫对玄参蚜虫无翅胎生若蚜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均在90头以上,对叶螨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均在80头以上。

1.2 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的研制与应用技术

针对枸杞蚜虫、瘿螨、甘草萤叶甲、胭脂蚧、玄参小地老虎等中药材多发性虫害的防治,筛选出4种(1种自配制剂L2水剂,3种生物制剂1%苦参碱SLX、0.5%藜芦碱SL、0.3%印楝素EC)防治枸杞蚜虫、3种(1种自配制剂L2,2种生物药剂0.5%藜芦碱SL、0.3%印楝素EC)防治枸杞瘿螨、5种(2种自制制剂L2、L1水剂,3种生物制剂0.5%藜芦碱SL、1%苦参碱SL、0.3%印楝素EC)防治甘草萤叶甲、3种生物制剂(2.5%鱼藤酮EC、10%烟碱EC、0.5%藜芦碱SL)防治甘草胭脂蚧、1种生物制剂(印楝素)防治玄参小地老虎的植物源农药自配制剂及生物制剂,在田间具有较好的持效性。

1.3 天敌资源的保护及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重点研究不同干扰条件的枸杞园、甘草田生态系统中天敌资源种类、数量及种群分布特征,明确了枸杞园中的天敌有61种,而甘草田的天敌仅有12种;首次探明了不同干扰条件下枸杞园天敌亚群落与害虫亚群落之间的相关性和动态关系,明确了人工干扰程度越小其生态系统越稳定、天敌与害虫群落结构越复杂,深入阐明了枸杞园优势天敌多异瓢虫、中华草蛉、黑点食蚜盲蝽、凹带食蚜蝇和甘草地优势天敌七星瓢虫对枸杞和甘草蚜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1.4 防治多发性害虫的农药复配制剂及安全使用技术

筛选出3种防治枸杞蚜虫、枸杞瘿螨、甘草萤叶甲的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的复配制剂最佳配比M1、M2、M3,并筛选出复配制剂的最适助剂及配比组合,不仅可显著提高对枸杞、甘草靶标害虫的控制作用,而且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40%~42%;发布实施了《枸杞蚜虫防治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枸杞瘿螨防治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甘草胭脂蚧防治农药安全使用技术》3项标准。

1.5 生物防治与药剂防治等防治因子协调控制技术

建立了枸杞封园压低越冬基数、复配制剂压低虫口基数、采果期生物药剂与天敌协调控制、秋果害虫生物农药控制及秋园封闭控制越冬基数5个阶段的枸杞生产全过程害虫生物控制与安全防治技术体系;形成了甘草胭脂蚧生物药剂防治与农业防治协调控制技术、甘草萤叶甲生物药剂防治与甘草蚜天敌释放协调控制技术,获得1项科技成果登记(登记号:2009097)。

2 蛀茎性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以严重危害多年生木本药用植物化橘红蛀茎性害虫等为研究对象,系统调查害虫生物学及发生危害规律、天敌种类和优势天敌种群动态,完善天敌昆虫管氏肿腿蜂的扩繁技术体系和田间释放技术,研制化学农药新剂型及其田间安全使用技术,协调应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及物理防治技术,构建以天敌利用为主的药用植物蛀茎性害虫安全高效防治技术体系。

2.1 天敌昆虫的控制技术

完善了《繁蜂寄主昆虫—黄粉虫规模化饲养标准操作技术规程》和《管氏肿腿蜂人工繁殖及应用技术规程》,共繁殖天敌昆虫管氏肿腿蜂100万头;明确了管氏肿腿蜂对化橘红主要蛀茎害虫光盾绿天牛、褐天牛、溜皮虫的寄生率达100%,对催吐萝芙木蛀茎害虫黑尾暗翅筒天牛的寄生率达87.5%[3],对青蒿蛀茎害虫青蒿螟的幼虫寄生率为80.9%~100%。

2.2 防治蛀茎害虫的生物制剂

从化橘红基地土壤中分离到19份绿僵菌菌株,以11号菌株防治曲牙土天牛效果最好,其幼虫的致死率可达77.78%;徐常青等[4]明确昆虫病原线虫[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所有品系]、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phora(H06品系)、蝼蛄斯氏线虫Steinernemascapterisci(SS品系))对曲牙土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以H06品系线虫对曲牙土天牛幼虫的致死速率最高,速效性最好,表现出较高的活性。

2.3 无害化治理技术和农药安全使用技术

张国斌等[5]明确了在化橘红采收前,采用树干基部培土、拌药及涂白的农业防治技术与人工刮除卵、钩杀幼虫的物理防治技术及树干基部施用内吸性杀虫剂吡虫啉的化学防治技术等多方位防治协调控制技术,可有效防治星天牛,使星天牛的发生率由原来的10%下降到不足1%,共节约防治成本28.58万元。在化橘红采收前30 d,以每厘米树干胸径注入1.5 mL吡虫啉药液,能有效防治星天牛,并且果实中的农药残留量始终在安全范围内,对化橘红有效成分(柚皮苷、野漆树苷)无显著影响;覃蓉敏等[6]提出灯光诱集和人工捕杀成虫是目前防治曲牙土天牛最有效的途径,4年内共诱杀成虫76 355头,减少产卵763.5万粒,大大压低了虫源基数,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共挽回经济损失2.7亿元。

3 土传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以人参、西洋参、三七、黄芪、黄连、川芎等药用植物重要土传病害为研究对象,在明确病原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阻断侵染源、减少接种体和保护侵染点的思路,研究植物种子种苗处理技术、土壤熏蒸技术,研发微生物制剂的加工工艺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技术、生防制剂和化学药剂及其复配剂的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农业防治技术。在上述单项技术研发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集成,建立以生物药剂防治为主的药用植物土传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

3.1 种子种苗处理技术

曾华兰等[7]在川芎种苗移栽前用多福超微菌灵500×10-6、多菌灵 625×10-6浸种 20 min,或者移栽时土壤施用木霉生防制剂0.75 g·m-2,均具有良好的防病保苗效果,处理后川芎的定植成活率分别为91.11%、88.89%、85.19%。另外,范钱等[8]用浓度为500μg·mL-1的多菌灵、各浓度的世高药剂和土壤熏蒸剂处理黄芪种子,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处理后黄芪种子出苗率均高于75%,苗期发病率仅在5%左右。温汤浸种和杀菌剂拌种、蘸根可有效防治三七种腐和根病,建议生产上进行温汤浸种时,处理条件以35~40℃温水浸泡种子15~20 min为宜,用PBZG杀菌剂处理三七种苗后,对其根病的防效可达50.94%。药剂浸根处理种苗对黄连苗病害防控效果显著,并能促进连苗生长,其效果依次为恶霉灵>复活一号>根萎停>代森锰锌>多菌灵>烂根快治>对照,不仅可提高连苗移栽成活率,还能促进黄连生长发育。

3.2 土壤熏蒸技术

用多菌灵、大扫灭可湿性粉剂、生防制剂胶囊分别进行种子消毒和土壤熏蒸处理,可显著降低黄芪种子的苗期发病率,使出苗率控制在75%左右;以3.5 kg·m-2剂量并添加麦麸的土壤熏蒸生物材料和化学药剂(98%“大扫灭”粉剂、10%二硫氰基甲烷液剂、80%烯丙基异硫氰酸酯)处理土壤,可有效防治三七根病和提高三七出苗率,建议生产上用生物材料熏蒸时,以32℃的处理条件对三七根病的抑菌率可达67.1%。明确了采用白塑料薄膜覆盖后太阳曝晒黄连连作地可促进黄连生长,减轻土传病害对黄连生长的危害,选用合适、高效、低毒的农药(如根萎停、复活一号、恶霉灵)进行土壤消毒是防治黄连土传病害的关键,以上药剂可有效防控1~3年植龄黄连根病的发生。

3.3 生防制剂的防治技术

银福军等[9]研究了哈茨木霉菌可有效保护黄连白绢病对黄连植株的侵染,对各个年份黄连白绢病的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上,同时可减少黄连植株的死亡,4年后黄连存苗达80.2%,比对照组高18%,有利于黄连的增产增收。张爱华等[10]研制出哈茨木霉Th-192菌株的发酵工艺技术,在川芎栽插前土壤施用木霉菌制剂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68.21%,能使川芎增产21.62%。

张爱华等[11]筛选出对西洋参锈腐病菌、立枯病菌拮抗活性较强的放线菌F05和木霉菌30371,确定了两种拮抗菌的最佳培养基组成,证明了放线菌与木霉菌复配制剂可有效防治西洋参立枯病和锈腐病,可明显提高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总量、降低真菌数量;完善了具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治三七根腐病的生防菌剂,确定了BH1和B006两株拮抗菌的50 L发酵罐和5 t发酵工艺参数,BH1菌剂中活菌数量在2×109以上,B006菌剂中活菌数量可达到1010。

刘时轮等[12-13]从人参根际筛选出对人参根病菌具有明显拮抗活性的微生物绿色木霉Tv04-2,初步明确了绿色木霉Tv04-2菌株最佳固体发酵条件,建立了微生物菌剂的生产工艺及制剂长期保存技术,并制定了相关质量标准规范,完成了木霉菌对人参生理指标、皂苷含量的影响研究以及人参自毒物质对人参致病菌、拮抗木霉菌生长的影响研究,筛选并鉴定了人参自毒物质降解细菌,初步阐明了拮抗微生物对人参根腐病的拮抗作用机理。首次研究出根结线虫卵寄生菌——红灰链霉菌HDZ-9-47防治黄芪根结线虫的链霉菌产品。得到了大量生产的工业培养基配方和中试规模的生产工艺,孢子产量达到107·mL-1;其防治根结线虫的效果达60%以上。研制出了适于土壤环境施用,具有良好缓释作用的新型固体颗粒剂,低浓度剂量下与虾壳联合施用能提高防效。

3.4 农药高效减量技术

明确了2.5%吡虫啉乳油2 000倍液和3 000倍液(减量30%)、4%绿盾农抗120水剂1 200倍液和1 500倍液(减量30%)分别对黄芪芫菁、斑须蝽和黄芪白粉病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减量处理后的防效分别为80%、85%和50%以上;确定防治西洋参病害的主要化学源农药为代森锰锌,筛选出12种生物源农药具有较好的室内抑菌作用,以阿米西达、保民丰、康地蕾得、好普、荧光假单孢杆菌在田间对西洋参病害的防治效果较好;杨小舰等[14]明确防治玄参叶斑病、蛴螬、小地老虎的高效低毒农药分别是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30%爱苗乳油,10%二嗪磷颗粒剂和5%毒死蜱颗粒剂,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21%增效马·氰乳油1 000倍液和20%高氯·辛乳油1 500倍液;在川芎茎节蛾发生初期,每667 m2用40%辛硫磷乳油50 mL喷施川芎叶面,能经济有效地控制川芎茎节蛾的危害,防治效果在施药后1 d即可达到95.89%,在川芎块根中无农药残留;氟硅唑、恶霉灵、代森锰锌对黄连白绢病菌丝生长及菌核萌发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防治黄连白绢病的有效药剂。

3.5 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及标准

制定了《代森锰锌和辛硫磷在西洋参上的安全使用标准》,提出在西洋参采收前7 d分别施用代森锰锌1 620 g a.i.·hm-2和2倍使用剂量(3 240 g a.i.·hm-2)兑水、40%辛硫磷乳油540 g a.i.·hm-2和810 g a.i.·hm-23~4次,不能导致土壤中两种农药的明显积累和对西洋参产品质量的影响;提出分别用多菌灵、辛硫磷及土壤熏蒸剂、农抗120、吡虫啉可安全有效地防治川芎、黄芪病虫害,且不影响药材的品质。

4 地上部病害防治技术

以五味子叶斑病、龙胆斑枯病和三七黑斑病等地上部病害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生流行规律和预测技术,确定病害发生流行关键因子和防治关键期;研究种子带菌检测技术和处理技术;评价病原菌对常用化学药剂的抗性,研究化学农药高效减量及安全使用技术;形成药用植物地上部病害高效防治技术体系。

4.1 地上部病害发生流行预测预警模型及防治指标的建立

刘博等[15]首次鉴定出五味子叶枯病、白粉病、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分别为细极链格孢 (Alternaria tenuissima(Kunze) Wiltshire),叉丝壳菌(MicrosphaeraschizandraeSawada),及木贼镰刀菌(Fusariumequiseti)、茄腐镰刀菌(Fusariumsolani)、尖孢镰刀(Fusarium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usariumsemitectum);明确了五味子主要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气象因子对五味子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影响,制定了五味子叶枯病分级标准。建立了五味子叶枯病、三七黑斑病[16]和龙胆斑枯病[17]的发生预测模型,实际发病情况与模型预测结果相符。

4.2 种子种苗处理技术

温水浸种能够杀死龙胆种子中的叶枯病病原菌,用施加乐400倍液处理龙胆苗4 h也可达最佳防治龙胆叶枯病的效果;明确了五味子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曲霉属和青霉属,种子内部带有曲霉、青霉、毛霉、根霉和镰刀菌,种苗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曲霉属、青霉属和枝孢霉属真菌,内部主要带有镰刀菌和链格孢属真菌;用50%福美双(100 mg·L-1)与代森锰锌(133.3 mg·L-1),对五味子幼苗平均消毒效果分别高达99%和98.5%。

4.3 植物源药剂和生物制剂的研制与筛选

明确了丁香、厚朴和肉桂提取液浓度为0.005 g·mL-1时,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均高于60%,尤以丁香和肉桂提取液的抑菌率最高,为100%,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也为100%;筛选出丁香与苦参复配剂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菌具有增效作用;确定了丁香95%乙醇回流法提取液的抑菌效果最好,厚朴75%乙醇直接回流法提取到的抑菌活性成分最多;确定了从健康五味子根内分离到的322株内生细菌中有28个菌株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菌有拮抗性,其中类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nxantha)及其发酵液的抑菌圈均可达到10 mm。

确定了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三七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而且对三七的保苗、增产效果最优,可作为防治三七黑斑病的首选药剂;川楝子、蛇床子、知母乙醇提取物有较强抗龙胆斑枯病菌作用,抗菌活性物质多为生物碱、酚类等物质;通过室内药效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4种中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4.4 农药高效减量技术的研发

确定50%腐霉利和80%代森锰锌分别对五味子叶枯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好,田间以25%阿米西达、50%速克灵和50%福美双的防治效果最好;清点1 000倍液用于防治龙胆斑枯病效果最佳,防效高达63.7%;25%丙环唑水剂2 000倍液和30%爱苗乳油3 000倍液对三七的控病保产作用明显,建议在生产上推广使用,以替代传统农药。

4.5 农药的安全使用技术

通过开展防治五味子叶枯病、龙胆斑枯病、三七黑斑病的高效农药在药材中的农药残留及对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明确了25%嘧菌酯、50%腐霉利、50%福美双、丙环唑、25%丙环唑水剂2 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剂1 500倍液、40%禾益2号600倍液药剂是安全有效的,且不影响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制定了《代森锰锌和辛硫磷在西洋参上的安全使用标准》;完成了三七生产中常用农药苯醚甲环唑(世高)残留检测方法学研究。

5 储藏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系统调查储藏期中药材及药用植物病虫害种类和天敌种类,以枸杞、栝楼等中药材储藏期病虫害印度谷螟、紫斑螟等为代表,在明确其危害特性和生态学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其优势天敌的人工扩繁技术和应用技术;研制广谱性植物源杀虫剂和生物农药,研究化学熏蒸剂的安全使用技术,建立中药材储藏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

5.1 甘草种子害虫调查和防治技术

钱锋利等[18]明确了甘草豆象 (Bruchidius ptilinoidesFaharaeus)和甘草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glycyrrhizae)为甘草种子害虫,阐明了其生物学特性和田间发生规律,确定了施用5%吡虫啉和40%毒死蜱乳油可有效防治越冬幼虫、蛹和成虫,以成虫的羽化高峰期为最佳防治适期。

5.2 储藏害虫印度谷螟综合防治技术

发明了干冰贮存瓜蒌等中药材的技术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生产成本低、包装效率高,可防止中药材受到仓虫的危害,并保持中药原有的色彩,对中药材的质量影响小,无污染,可延长中药的保质期;明确了经微波中火50 s、塑料袋或铝塑复合膜及真空处理后的瓜蒌,能够达到最好的防虫包装贮存效果,能起到防止印度谷螟为害的作用;提出了250 g以下的瓜蒌微波处理小包装技术[19]。

明确了Bt与麦蛾柔茧蜂联合使用时能使印度谷螟的死亡率达86%;筛选出适宜于不同包装规格要求的包装材料8种,经印度谷螟防蛀、包装袋阻湿性、阻气性系列试验和检测,确定出大包装材料(25 kg)1种、箱装内袋包装材料(20~25 kg)1种及小包装(0.25~0.5 kg)材料2种,经检测均达到国家食品包装材料标准;筛选出熏蒸剂磷化铝的安全剂量为26%、制剂量为0.6 g的片剂,较常规有效用量减少88.4%,在普通大包装袋(25 kg)内12日PH3可消减至国标规定的安全浓度(PH3≤0.04×10-6),且放置不同部位印度谷螟各虫态的死亡率均达到100%。已在宁夏农林科学院高科公司和枸杞研究所的枸杞仓库进行了防治仓储害虫试用,累计防治1 000袋25 t干果枸杞。

6 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共形成了11大项中药材种子贮存、栽培生产、商品流通等环节病虫害防治技术;构建出13种重要中药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整体提升了中药材病虫害的防治水平。重要研究成果共申请国内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21项,获得国内授权发明助理4项;发布地方标准4项;取得新工艺、新装置3项;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编写论著7部,培养了一批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的专业队伍。项目实施期间在各药材品种的主产区对相关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实现示范面积近1.5万hm2,实现技术辐射面积达2.86万hm2。本课题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不但有效控制住重大害虫的危害,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融为一体,对保障中药产品质量安全、提质增效、推动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是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药材病虫害种类多,发生特点各异,且病虫害发生危害与天气、气候等环境因素和药材栽培制度密切相关,中药材病虫害的安全防控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直接影响中药材产量和品质,事关药材及中药产品安全、产地环境安全和人们的健康,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关注,植物保护工作者有责任全面提高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水平,满足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需要,为我国中药材优质安全生产和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程惠珍,高微微,陈君,等.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体系建立[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6):109-114.

[2]赵紫华,张蓉,贺达汉.宁夏枸杞主要天敌对枸杞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3):275-277.

[3]张丽霞,李学兰,陈君,等.黑尾暗翅筒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草药,2006,37(S):310-312.

[4]徐常青,徐江,陈君,等.昆虫病原线虫对化橘红曲牙土天牛室内致死效应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9):5-7.

[5]张国斌,陈君,徐常青,等.不同处理对化州柚害虫星天牛产卵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3):354-355.

[6]覃蓉敏,陈君,徐常青,等.化橘红害虫曲牙土天牛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3(24):2887-2891.

[7]曾华兰,何炼,叶鹏盛,等.川芎无公害种苗处理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5):1354-1357.

[8]范钱,简恒.几种杀菌剂对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植物保护导刊,2009,(6):41-43.

[9]银福军,瞿显友,曾纬,等.黄连不同部位水浸液自毒作用研究[J].中药材,2009,32(3):329-330.

[10]张爱华,白石,周国兴,等.哈茨木霉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9821-9822.

[11]张爱华,周国兴,杨庭疆,等.4株木霉对人参疫病菌、西洋参锈腐病菌的拮抗作用[J].特产研究,2008,30(3):34-36.

[12]刘时轮,李勇,傅俊范,等.绿色木霉菌株Tv04-2固体发酵条件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23(S2):244-247.

[13]刘时轮,李勇,傅俊范,等.绿色木霉Tv04-2菌株固体发酵物对人参防御关键酶酶活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3):63-65.

[14]杨小舰,王沫,舒少华,等.玄参田小地老虎的为害及防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9):2441-2443.

[15]刘博,傅俊范,周如军,等.五味子叶枯病病原菌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08,38(4):425-428.

[16]杨建忠,王勇,陈昱君,等.三七黑斑病预测模型分析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5):17-18.

[17]王喜军,孙海峰.基于菌体脂肪酸分析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龙胆斑枯病菌新变种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8,25(2):16-20.

[18]钱锋利,张治科,南宁丽,等.甘草种子害虫生物学特性和田间发生规律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08,29(2):47-49.

[19]巢志茂.瓜蒌栽培生产和加工贮存环节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9):100-10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种子贮存、栽培生产、商品流通等环节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2006BAI09B04)

*陈君,Tel:(010)57833352,E-mail:junzichen@263.net

2011-05-16)

猜你喜欢

枸杞中药材害虫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宁夏六月枸杞红
枸杞的最佳食用方法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草坪主要害虫的危害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