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的误诊误治分析
2011-02-10闫海燕袁栋才张凤春周娜吴睿
闫海燕 袁栋才 张凤春 周娜 吴睿
卒中后抑郁(PSD)是指脑卒中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且症状持续2周以上,其主要表现为悲观、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下降、失望、易激惹等。国外研究发现PSD的发生率为40.1%,国内报道为34.2%[1]。临床上易于与脑卒中后的临床症状相混淆,不易区分。我科自2007年6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初次误诊,最后确诊的2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析其误诊原因,并且初步探讨其诊断及预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初次就诊误诊的患者均为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其中男13例,女15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39岁,大多数患者以头晕、胸闷、气短、乏力及恶心、呕吐等主诉症状,其中以冠心病、胃病就诊14例,以脑血管病就诊6例;以颈椎病就诊1例;以神经症就诊1例,无明原因疼痛未确诊者3例,失眠就诊者3例。
1.2 误诊疾病 冠心病12例;胃炎3例;后循环缺血6例;神经症2例;坐骨神经痛3例;颈椎病2例。
1.3 确诊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初诊的疾病进行相关的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后经我院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并采用HAMD、SDS两量表确诊为卒中后抑郁。确诊后经抗抑郁药物治疗均见明显好转(其中16例基本痊愈)。(附:汉密尔顿(HAMD-17)抑郁量表进行判定:总分≥7分即判为存在抑郁,7~17分为轻度抑郁,17~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脑卒中的严重程度:缺损分值0~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为重度。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 (SDS)测试两组被试,由专人进行。计分方法:SDS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以标准分来评定,标准分≥50分确定为抑郁。抑郁程度分为4个等级,无抑郁(≤49分),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抑郁(≥70分))。
2 讨论
2.1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睡眠障碍焦虑、悲观失望、自我评价低、注意力不集中等,它可延长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并可增加脑血管病的病死率。PSD与卒中部位有关,本研究发现,大脑皮质额、顶、枕叶及皮质下基底节,侧脑室旁的病灶更易出现抑郁,而左右侧病灶并无显著差异。据报道[2],重度抑郁与左侧额叶和基底核的病变有关,轻度抑郁与枕叶和顶叶的病变有关,异常的兴奋与右额叶病变有关。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大脑边缘系统是情感活动的解剖生理学基础,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回路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了抑郁症。
2.2 误诊原因 结合我科28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误诊分析,原因可能有:1)临床医生专业知识狭窄,未能全面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查体不详细,加之临床经验不足,结果未能够作出正确诊断而误诊。2)医务人员过于自信,对疾病的诊断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和轻率的相信检查结论而不去探讨检查结果与病症的不一致性,缺乏必要的多种检查和定期随访。只靠心电图T波低平或倒置,就诊断冠心病者10例;诊断胃炎者5例中3例胃镜检查,只是浅表性胃炎;因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后循环系统多普勒指数异常,就草率下后循环缺血诊断者6例。
2.3 减少误诊的对策 临床医生应加强业务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对脑卒中后抑郁疾病的认识。②全面了解病史,仔细体检,发现疾病线索,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量。③对高度疑似病例如无条件做心理测量,可试用抗抑郁药做诊断性治疗。
2.4 预防措施 临床上可以对脑卒中患者预防性应用单胺类递质的抗抑郁药物治疗,降低脑卒中抑郁的发病率。另一方面,在脑卒中后的不同时期,PSD的危险因素各不相同,但心理社会因素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系统是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缓解应激性生活事件给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患者起着保护作用。社会心理学机制显示,脑卒中患者由于言语、肢体等功能障碍导致工作及生活能力丧失、社会或者家庭地位的改变、社会接触减少、人际关系差、经济无充分保障,子女照顾不够以及家人责备等,使患者产生无用感、绝望感和包袱感,一旦有负性生活事件发生,超出个人对应激的承受能力时,对抑郁的发生或加重抑郁程度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让他们了解到患者的心理变化,并积极地关心、照顾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本研究认为督促广大医护人员对脑卒中患者和家属进行进行规范化的临床宣教,使他们对该病高发性和危害性有充分的了解,能及时自我监测,有利于减少PSD的误诊率。
[1]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NB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2.
[2]魏丽萍,梁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Aerospace Medicine,2010,21(4):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