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胜前进 做大做强我国的蚕种业

2011-02-10封槐松

中国蚕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蚕种蚕桑价格

封槐松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北京 100125)

乘胜前进 做大做强我国的蚕种业

封槐松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北京 100125)

总结了2010年我国蚕种生产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分析了蚕种业目前存在蚕种场太多、生产规模太小、经营机制不灵活、产品单一、设施陈旧等问题,提出了蚕种业要深化体制改革、放开蚕种价格、开展多种经营、加快生产设施更新改造,促使蚕种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走规范化、现代化、多元化、市场化之路;同时,要密切关注茧丝绸市场行情,研究市场走势,以市场需求来安排蚕种生产,力争做到蚕种产销基本平衡。

蚕种业;体制改革;经营机制;价格;产销平衡

我国蚕桑生产在经历了3年大的振荡之后,2010年开始出现了好的转机,生产恢复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曾经受到伤害的元气正逐渐得到恢复。在2009年减产增收的基础上2010年增产又增收,桑园面积、发种量、产茧量和蚕茧收入等指标全面增长。桑园面积已恢复到80.67万hm2,同比增加1.73万 hm2,增长2.2%;全年发种量1 576万张,同比增加141万张,增长10%;产茧量61.6万t,同比增加5.9万t,增长10.7%;加权平均全国统茧均价为30.88元/kg,同比提高43.6%;蚕茧总收入190.2亿元,同比增加70.5亿元,增长58.9%。与此同时,蚕种生产经营也开始出现好的兆头,产种量和发种量适度增加,并且产销基本平衡;蚕种价格随着茧价的提高而回升,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蚕种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效益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没有改变;因此,要通过总结2010年蚕种生产经营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剖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按照一条正确的思路,夯实基础,做大做强我国的蚕种产业。

1 蚕种生产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1.1 蚕种生产的主要成绩

前几年,由于茧价大幅下降导致蚕茧生产急剧下滑,使蚕种生产经营也很不景气。全国蚕种发种量和生产量自2007年均达到2 100多万张,之后与蚕桑生产命运一样连续大幅下滑了2年。2008、2009年不仅蚕种价格下降了50%左右,而且还因蚕种生产量过剩销毁蚕种600多万张,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亿元,除了个别省(区、市)的蚕桑生产主管部门经过积极争取、由省财政予以补偿外,大多数省(区、市)都是蚕种生产企业自己蒙受损失,导致全国蚕种生产经营亏损十分严重,使蚕桑生产的基础不牢不稳。

2010年,由于蚕桑生产出现良好转机,蚕种供不应求,不仅2009年生产的1 300万张蚕种销售一空,2010年春期生产的276万张蚕种也全部销售,使全国的发种量达到1 576万张,比2009年的1 435万张,增加了141万张,增幅近10%。除浙江、山东、河南等3省发种量略有减少外,其他15个省(区、市)的发种量均有增加,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发种量增加了104万张,增幅达22.9%。2010年全国蚕种产量春期同比减少8.8%,但由于春期茧价大涨,刺激秋期制种量迅猛增加,全年生产蚕种1 495万张,比 2009年的 1 372万张蚕种增加123万张,增加9%。分地区看,2010年除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5省的蚕种生产量略有减少外,其他13个省(区、市)蚕种生产量都不同程度的增产,其中:广西增产124.5万张,广东增产17.3万张,云南增产14.5万张。由于2010年蚕种产销两旺,放开价格的蚕种场,蚕种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经营收入比较可观;如广西29家蚕种场,前2年生产734万张蚕种,平均每张蚕种价格不到30元,2010年生产的480万张蚕种,每张价格在45元以上,高的达52元,比前2年的蚕种价格高了50%以上。

1.2 蚕种生产的主要经验

2010年蚕种生产经营取得较好成绩的主要经验有4条。一是蚕种企业密切关注茧丝绸价格涨跌和市场走势,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市场引导生产的精辟论断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蚕种生产是为蚕桑生产服务的,但安排蚕种生产计划不能只看当前的蚕桑生产情况,而要根据蚕桑生产的发展趋势来考虑,宁可少安排一点生产计划,切不可生产过多蚕种。三是蚕种经营立足本地,面向相同生态区,如2010年有些蚕种企业根据去冬今春蚕种市场仍然萧条,不仅组织向周边缺种地区销售,而且还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向中亚蚕桑生产国出口一代杂交种,保守估计2010年全国大约出口了50多万张蚕种。四是蚕种销售价格既要根据成本核算,又要考虑蚕茧价格和蚕农的心理承受能力,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所以,2009年生产的蚕种,2010年全部都销售一空。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蚕种企业虽然2010年开始出现好的转机,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使蚕种企业包袱很重、生产困难、后劲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2.1 蚕种场太多 生产规模太小

全国蚕种生产企业,经过前几年的改革、改制,产权制度上公有制的减少了,民营制的增加了;运行机制上计划经济成分减少了,市场经济成分增加了;生产企业数量上减少了,质量效益提高了。但是,经过近几年的运行,特别是近2年蚕种市场大幅波动的考验,显现出这种改革、改制还不够彻底,蚕种场数量仍然偏多,生产规模仍然偏小,经济效益仍然较低。全国现有蚕种场250多家,平均每个场年生产蚕种5万~7万张、毛收入150万~200万元之间,扣除物化成本和劳动成本,基本无利可图。其中有1/3的蚕种场年生产蚕种不到5万张,单个种场产量太低,基本每年都处于亏损状态。

2.2 蚕种场经营机制不灵活

多数地方对蚕种价格管得太死,蚕种场经营机制不灵活,虽然我国农产品及农业种子价格已放开多年,但微乎其微的蚕种价格在很多地方都没有放开,不管蚕种的产量是多少、市场是否紧缺,也不管鲜茧价格高低,蚕种价格均要由省物价部门说了算。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每年物价部门都先下来进行蚕种生产成本调查后再定价,蚕种价格还比较合理;现在已进入市场经济多年,蚕种价格既不让企业做主,也不见按生产成本和市场行情定价。因此,导致蚕种企业在蚕种过剩时亏损,在蚕种紧缺时也亏损,这很不正常。

2.3 蚕种场经营的产品单一

蚕种场经营门路狭窄、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目前,除了像山东广通蚕种集团有限公司等个别蚕种企业和玉林蚕种场等少数蚕种场,能认真吸取蚕种市场波动的经验教训,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了以稳定蚕种生产为主,大力开展桑、蚕、茧的综合利用、不断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外;绝大部分蚕种场仍然还是单一生产蚕种,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市场蚕种量多价跌时就束手无策,不得不蒙受损失。

2.4 蚕种场的设施陈旧落后

蚕种场设施年久失修,很多场既危及生产安全又缺乏生产后劲。我国蚕种场大多是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建成的,由于体制和机制原因,生产经营长期亏损或保本微利,维持简单再生产都十分困难,更无力进行场房设施的改造翻新等扩大再生产,加上国家投资很少,目前危房很多,不仅严重影响职工的劳动生产安全,而且缺乏蚕种生产后劲。

3 乘胜前进 做大做强我国蚕种业

我国蚕种生产经营虽然开始好转,但前景仍然不容乐观。蚕桑生产受茧丝绸市场的不确定性、蚕茧价格的不稳定性和目前各级政府对此保护措施不够的影响,还将会大起大落;蚕种生产经营受市场机制生产和计划机制销售的双重制约,以及大多数蚕种场生产规模过小、经营结构单一的限制,仍然存在着应变能力差、亏损甚至倒闭的危险。因此,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以服务蚕桑生产为宗旨,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依靠科技进步为手段,研究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大做强我国蚕种业。为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3.1 深化体制改革 使蚕种生产规模化

要进一步深化蚕种企业改革、改制,鼓励蚕种场之间兼并、合并、公司化经营,引导资本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大型企业,兴办有一定规模的蚕种企业,减少蚕种场(企业)数量,扩大蚕种场(企业)生产规模,促进我国蚕种业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进而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完善蚕种企业所有制与运行机制并将其紧密结合,公有制性质要按照公有制企业运作方式运行,民营制性质要按照民营制企业运作方式运行,政府干预一定要据实补偿(特别是毁种损失),不能让企业替政府承担风险。

3.2 放开蚕种价格 使蚕种经营市场化

前几年蚕种生产经营效益不好,有蚕种市场变化的原因,更有政府有关部门对蚕种价格管得过死的责任。如广西29家蚕种场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过去管得太死,很多企业连年亏损濒临倒闭,现在蚕种企业活了,就是因为政府不仅对蚕种场差额补贴,而且对蚕种价格放开,由自治区蚕种协会组织成员单位蚕种场一起,参照蚕种生产成本核算和蚕茧价格及往年蚕种价格,商定一个协议价,既照顾了蚕种生产者、经营者的利益,也照顾了蚕种购买者蚕农的利益;所以,2010年秋期他们将蚕种价格涨到每张52元,蚕农买了也挺满意。根据广西的经验,建议没有放开蚕种价格的地方要尽快放开,使蚕种经营尽快市场化,把本地区的蚕种生产者、经营者和蚕农代表组织起来,建立蚕种协会,实行“协会”定价,照顾“三者”利益,切实保护蚕种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必须的扩大再生产。

3.3 开展多种经营 使蚕种企业多元化

目前,全国蚕种场大多数生产经营结构比较单一,除了产销蚕种没有别的经营门路,应变能力不强。但近年来有些蚕种场或蚕种企业认真研究市场,针对单一的蚕种产品难以适应千变万化市场的问题,围绕不放松蚕种生产这个主业,积极发展蚕、茧、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又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企业效益。如山东广通蚕种集团有限公司在不放松每年生产200万张左右蚕种的基础上,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铜钠盐,每年创造产值几千万元;广西玉林蚕种场在当今周围县(市)没有蚕桑生产的条件下,不仅每年生产24万张蚕种自己找市场,而且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先后办起了蚕公补酒厂和丝绵被加工厂,还引进外地资金合作建起了一座四星级酒店,并已于2009年开业,现在不仅职工收入增加了,蚕种场面貌也正焕然一新。因此,我们要以积极创新的意识,在突出蚕种生产一业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蚕、茧、桑的副产品综合利用,使之变废为宝,使蚕种企业多元化经营,不断增加蚕种企业的经济效益。

3.4 加强宏观管理 使蚕种交易规范化

蚕种经营市场化以后不等于对蚕种企业放任不管,相反,宏观上更要加强监管,规范蚕种交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当前,各地要认真按照《蚕种管理办法》,加强对本地区、本单位的蚕种管理;力求做到蚕种场不生产质量不合格的蚕种,蚕种质量管理部门不漏放质量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特别要做到杜绝病蛾率、病卵率超标的蚕种上市,确保上市的每一批次蚕种质量合格,让蚕农满意、领导放心、蚕桑生产安全。

3.5 加快更新改造 使蚕种生产设施现代化

全国250多家蚕种场,“十一五”期间通过国家投资和蚕种场自筹资金建设改造,有些场的生产条件已有明显改善,桑蚕原种生产大多数省(区、市)基本达到了设施先进、生产一流、效益成倍提高的目标;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大约有1/3的蚕种场得到了改造,生产条件改善了,生产能力提高了;但由于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仍然还有大量陈旧甚至危房的蚕种场急需改造。我们要在抓紧完善改制的基础上,加大蚕种场建设力度,特别是对那些建的早、危房多的蚕种场要加快改造。“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继续利用有限的投资,在完成每个主产省建设1个桑蚕原种场的基础上,加大桑蚕一代杂交种蚕种场的建设改造力度。地方各级也都要积极争取资金,加强蚕种场(企业)改造建设,使蚕种生产设施尽快实现现代化,大幅度提高蚕种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3.6 加强市场调研 力争蚕种产销基本平衡

蚕种生产依赖于蚕茧生产,蚕茧生产依赖于茧丝绸市场。因此,蚕种企业要密切关注茧丝绸市场行情,研究市场走势,以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千万别再像1995年、2007年那样,光看上年茧价很好而不看国内外茧丝绸市场变化,盲目扩大蚕种生产规模,导致蚕种大量过剩、经济损失惨重。尤其像2010年茧价很高,使养蚕收入增加很多,可能会误导部分地区蚕农盲目抢购蚕种、扩大养蚕规模。对此,每个蚕种场都要保持冷静,一方面不要搞“蚕种大战”,抬价或压价推销,使发种量过多;另一方面对蚕种生产计划要从紧安排,不要盲目制种过多,重蹈前两年的覆辙。

[S88-9]

C

1007-0982(2011)01-0001-03

猜你喜欢

蚕种蚕桑价格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攻克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价格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