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兴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稳定对策

2011-02-10丁荷芳

中国蚕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宜兴市蚕农蚕茧

丁荷芳

(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人民政府,江苏宜兴 214200)

宜兴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稳定对策

丁荷芳

(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人民政府,江苏宜兴 214200)

分析了宜兴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要充分利用茧丝绸市场的大好形势,推行桑园规模化经营、实施蚕桑科学规范化生产技术、加强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桑园安全生产、开拓蚕桑综合经营、适度发展果桑等稳定宜兴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宜兴;蚕桑产业;生产技术;综合经营;果桑;稳定对策

宜兴市是具有鱼米之乡的江南锦绣之地,也曾是蚕茧的重要产地之一,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宜兴市桑树栽了又挖,挖了又栽,几经反复,蚕桑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年萎缩。而且,随着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加快,宜兴市要想成块成片地发展新桑园,已经不大可能,尽可能地稳定和巩固现有的桑园面积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带着蚕桑产业如何稳定发展的问题,对宜兴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稳定宜兴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同仁商榷。

1 宜兴市蚕桑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据《宜兴县志》记载:民国期间,民间自诩宜兴有黄、白、黑3虎(即稻、茧、猪),养蚕遍及全县;民国25年(1936年),生产鲜茧2 096 t;其后,遭日军侵略和破坏,蚕桑生产日趋衰败,1949年仅生产鲜茧423 t;1958年以后的3年自然灾害时期,桑园锐减,至1964年桑园面积仅存321.6 hm2,生产鲜茧96 t,以后又逐步恢复。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养蚕成为农民家庭副业的主要项目之一,1988年全市乡乡栽桑养蚕,桑园面积发展到 748.4 hm2,发放蚕种 21 575 盒,生产鲜茧 826 t[1]。20世纪90年代前期,蚕桑与粮食相比效益显著,再加上市、镇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高涨,全市桑园面积逐年增加,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至1995年桑园面积发展到2 354.8 hm2,发放蚕种70 925盒,生产鲜茧2 501 t,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最高。1995年以后,国际丝绸市场波动,蚕桑产业出现大滑坡,1996年桑园面积锐减到779.4 hm2。2000年以后随着茧丝价格的上扬,蚕桑生产有所恢复,2001年桑园面积为949.3 hm2,发放蚕种24 164盒,生产鲜茧941 t。2003年秋季遭受农田治虫污染,秋蚕微量农药积累中毒严重,盒种产茧量仅有21.2 kg,蚕农减产减收,养蚕积极性受挫。再加上吊瓜等其它种养业的发展、粮价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蚕桑产业逐渐萎缩,2007年全市仅存桑园338.9 hm2,发放蚕种6 450盒,生产鲜茧255 t。2008年以来,又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蚕桑产业再度滑坡,2009年全市仅剩桑园158.9 hm2,发放蚕种1 206盒,生产鲜茧 51 t。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龙头企业破产转制 产业化格局不能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宜兴市一直拥有4家丝厂,曾经对宜兴市的蚕桑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本地生产的蚕茧远远不能满足丝厂的需求,丝厂所需蚕茧主要依靠从外地调拨;然而,2000年后,一些蚕茧产地尤其是苏北地区的小丝厂遍地开花,致使蚕茧原料供不应求,蚕茧原料的严重短缺,严重制约了宜兴市缫丝业的发展[2];再加上这几年丝绸市场的逐步萎缩,导致4家丝厂债务负担过重,生产经营困难,先后破产转制。丝厂的破产,对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2.2 蚕桑生产基础薄弱 生产水平较低

2.2.1 养蚕规模较小 2009年全市仅有158.9 hm2桑园,以丘陵山坡桑及河埂桑为主,树龄大部分在20~30年,树势较差;而且分布在西渚、张渚、徐舍、杨巷、新建5个镇的1 000多户农户中,养蚕农户户均桑园约1 600 m2,户均饲养蚕种1.2盒左右。这种零星、分散的布局,既不利于蚕桑科学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也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蚕农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2.2.2 新技术及配套设施应用率低 农村养蚕仍是一家一户分散饲养的老模式,小蚕共育、消毒防病、方格蔟营茧等技术及配套设施应用率低,蚕儿发育慢、发病多,蚕茧产量和质量无法保证;再加上有些地方收购蚕茧时没有做到按质论价,使得蚕农不愿在提高蚕茧质量上下功夫,蚕茧质量差。

2.2.3 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乡镇机构合并、蚕业滑坡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乡镇的蚕桑技术员已陆续离岗或改行,使得各乡镇的蚕桑技术服务严重受挫;同时,村级原来设立的蚕桑辅导员也已经取消,技术指导工作更是无人问津,导致蚕桑生产技术水平低下[3]。

2.3 养蚕人员年老体弱 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近年来,私营企业发展加快,使农村大部分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脱离了土地,留在农村承担栽桑养蚕的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如蚕桑大镇——西渚镇是全国的亚麻纺织名镇,男劳动力及50岁以下的妇女大多被招进企业当工人,剩下来从事蚕桑生产的都是一些年老体弱者。因此,规范化、科学化的栽桑养蚕技术措施很难落实到位,劳动效率低,生产水平差,蚕桑行业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2.4 桑园布局不合理 秋蚕生产没有保障

由于以前粮、茶、桑没有统筹的规划,桑园布局不合理,连片面积少,秋季气候多变,农田、茶园治虫频繁,桑叶极易受到农药污染而引起家蚕农药中毒。近几年来,秋蚕期屡遭农药微量中毒的影响,蚕农辛辛苦苦把蚕养到上蔟,却不能结茧,导致秋蚕蚕茧产量低、质量差,养蚕收入没有保障。所以,大部分蚕农一年只养一季春蚕,放弃秋蚕饲养,即使想养秋蚕的农户也不敢多养。如,圩区稻桑间隔混种的新建、杨巷、徐舍3个镇,由于秋蚕生产没有保障,基本上没有人饲养秋蚕,桑叶利用率低。

2.5 比较效益不明显 蚕农对蚕桑生产缺乏信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致富渠道的拓宽,多种经营项目五花八门,农民不再只局限在一块土地上辛苦劳作,栽桑养蚕也不再是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另外,近年来,蚕用物资价格逐年上涨,管桑养蚕用工价格逐年增加,再加上劳动强度大,蚕桑产业呈现出高成本、低收益的局面;而且水稻等粮食作物国家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政策扶持,蚕桑产业是外向型依赖性很高的产业,受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制约,茧丝市场价格起伏波动很大。因而,部分乡镇纷纷出现了毁桑改种水稻或吊瓜等其它经济作物的现象。如,2006年以来茧丝行情一路走低,到2008年下半年步入近10年的最低谷,秋茧收购价仅有11.90元/kg,与稻谷收购价的比值跌到了10∶1以下,养蚕的比较效益明显低于水稻。尽管今年茧丝价格有所上升,但许多蚕农对变幻莫测的市场无所适从,对蚕桑生产仍然信心不足。

3 稳定宜兴市蚕桑产业的对策

3.1 稳定蚕农从事蚕桑生产的信心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蚕桑产业一直是宜兴市农村的传统副业项目,农民有着丰富的栽桑养蚕经验和技术,在宜兴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下,蚕桑生产兼具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符合建设生态宜兴的要求;而且,当前茧丝行情看好,秋季鲜茧收购价已达32元/kg。因此,我们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坚定信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要求,因势利导,努力克服制约因素,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不断提高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经济效益,从而稳定和巩固宜兴市的蚕桑产业。

3.2 推行桑园规模化经营

蚕桑生产的效益与生产规模直接相关,规模过小,养蚕的收入在家庭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小,农民对管桑养蚕就不会重视,投入不足,一旦遇到蚕茧行情不好,很容易挖桑改种[4]。因此,针对近几年桑园普遍存在抛荒失管的情况,要做好桑园的土地流转工作,把这部分抛荒的桑园流转给养蚕能手或有养蚕积极性、有充足劳动力的农户,培育一批户有3 333~5 333 m2桑园的养蚕大户,适度经营蚕桑生产。重点抓好这批大户的生产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种养水平,从而稳定现有的桑园面积。

3.3 实施科学规范化生产技术

围绕“高产、优质、省力”的要求,积极引进适合本市的高产、优质、抗病的桑树新品种,推广饲养优质、易养的高产蚕品种;桑园施肥要从原来的单施氮肥转变到氮、磷、钾的合理配施,并增施有机肥;桑树治虫要从只打农药转变到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者并重,切实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小蚕饲养从原来习惯的自然温度养蚕向控温饲养转变,使小蚕能在适温、适湿和小环境中生长,确保10 d 3眠;大蚕采用条桑少回育,实施省力化养蚕技术,降低养蚕劳动强度;蔟具要改草龙蔟为方格蔟,并推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提高蚕茧的质量。通过实施以上规范化生产技术,切实提高蚕桑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加蚕农的收入。

3.4 加强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各项技术的推广、措施的落实归根结底离不开人;因此,必须加强基层技术服务队伍的建设。村必须有专人负责蚕桑技术指导,并要加强培训,落实责任,从而使蚕桑技术的推广能落到实处;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工作职能,为蚕农提供信息、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和蚕茧销售等全程服务。工作中,要把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通过为蚕农提供全面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增加蚕农收入,提高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3.5 加强桑园安全生产

针对秋蚕期发生家蚕农药中毒的原因,加强安全生产理念的宣传,规范桑园治虫用药,杜绝随意增大用药浓度的现象出现。同时,要妥善解决好稻田、吊瓜、茶叶治虫与蚕桑的矛盾,兼顾粮桑安全生产。对稻桑间隔种植的,可通过互换、转让等土地流转方式,尽量把桑园调整到一起。

3.6 开拓蚕桑综合经营

鼓励蚕农利用养蚕的空闲时期,充分利用土地、房屋和劳动力,因地制宜,开展蚕桑综合经营,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如:晚秋蚕结束后,可在桑园种植蔬菜或牧草,还可在桑园内发展畜禽业;利用空闲的蚕室养鸡;将伐条后的桑条加工成木屑用以培养食用菌[5];利用晚秋新梢上剩余的桑叶加工制成桑茶;将蚕沙做成蚕沙枕头,等等。通过各方面的综合经营和蚕桑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3.7 适度发展果桑

桑椹营养丰富,酸甜可口,近几年来逐渐被人们所青睐。因此,可根据宜兴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景点附近适度引种果桑,让游客到果桑园自采自尝,以农家乐的方式销售桑椹;另外,在城郊、集镇附近交通便利的地方也可适度发展果桑,与大型超市、饭店挂钩销售桑椹,同时要开发桑椹的深加工。

[1]宜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宜兴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2.

[2]钱连连,宗勤芬,唐琴秀.无锡蚕桑生产近况的调研[J].北方蚕业,2007,28(2):41-44.

[3]陈子铭.榆林市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10,31(2):27-29.

[4]方书亮,曹布霆,赵德万.淮安市蚕业产业化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9,30(1):76-78.

[5]李华荣.楚雄州蚕桑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10,31(2):45-47.

[S88-9]

C

1007-0982(2011)01-0063-03

2010-11-02;

2010-11-30

丁荷芳(1970—),女,江苏宜兴,大专,农艺师。

Tel:0510-87606021,E-mail:yxxsfl@sina.com

猜你喜欢

宜兴市蚕农蚕茧
“执法+审计+专家”宜兴市探索审计式安全检查新模式
宜兴市探索“双盲”应急演练提升实战效能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躲雨
卖蚕茧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