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湿论治皮肤病
2011-02-10赵平安王玉玺指导
赵平安,王玉玺(指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湿邪致病是中医的独特理论,许多皮肤病的发病与湿邪密切相关,如水中作业、涉水淋雨、居住潮湿等可引起相关疾病;平时过量喝茶、饮酒、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饮冷无度等不良饮食习惯等亦可引起相关皮肤病。目前,临床中许多皮肤病,如湿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皮肌炎、过敏性紫癜等都具有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其发病过程中都有湿邪的参与[1],因此,湿邪对皮肤病辨证治疗起到很重要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历代医家对湿邪致病相当重视,清·叶天士发出“湿邪害人最广”之叹;《诸病源候论 》记载:“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外科正宗·钮扣风》曰:“纽扣风,皆原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不治则沿漫项背”;《疡科心得集·辨诸疮总论》曰:“夫恶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心主血,脾主肉,血热而肉湿,湿热相合浸淫不休,溃败肌肤,而诸疮生矣”;近代医家赵炳南非常重视“湿”在皮肤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创立了除湿六路方:除湿解毒汤、清热除湿汤、健脾除湿汤、疏风除湿汤、搜风除湿汤、祛湿健发汤。
在中医外科中许多疾病以湿命名,如湿毒疮、湿毒流注,浸淫疮等。无论从病因还是皮损方面都与湿邪密切相关,并且许多皮肤病病程迁延漫长,常因病而致湿邪的产生。因此,利湿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就更加重要,我们在临床中要仔细辨证而确立治法和配伍,力求治病必求于本。
1 湿证辨证中力求其本
《素问》云:“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胜衰,病之新故,乃治之”;喻嘉言说:“先议病,后用药。”《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讲到,“见皮治皮……此路不通”,“……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入手,见皮治皮,永无愈期。”湿之为病,当分内外,所以我们在用药前应先求其本,皮肤病湿证的辨证亦当如此。皮肤病湿证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皮损为疱疹糜烂,肿胀滋水甚至坏死,以及胸闷头胀如裹等证,舌质淡,或淡胖苔腻,脉滑或濡。临床中具体症状各异,所以我们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并尽可能参考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仔细辨别,力求其本。所谓辨证力求其本就是:全面考虑表里、寒热、虚实真正的证据。
1.1 从阴阳辨证
在湿证辨证过程中,可先别阴阳,湿证的阴阳即寒热表里虚实。一般来说阳证即为热为实,湿邪客表;阴证即为寒为虚,湿邪入里。寒湿在表为阳中之阴,湿热入里为阴中之阳,寒湿邪入里为阴中之阴,湿热达表为阳中之阳。湿重于热为阳中之阴,热重于湿为阳中之阳,寒重于湿为阴中之阳,湿重于寒为阴中之阳。阳证脉多浮滑数,阴证脉多沉紧濡细。阳证素体偏阳,阴证素体偏阴。阳证颜色多鲜明,阴证颜色多晦暗。阳证声音多洪亮,阴证声音多低微。化验指标的升高多为阳,降低多为阴。
1.2 从虚实辨证
在临床中,湿证的辨证又要注意各脏腑的虚实。湿邪客腑为实,脏腑生湿则为虚。但在临证中,又会出现阴阳真假难辨,我们要仔细辨别。在虚实真假的辨别中,吴又可、陆以湉以小便赤白为依据;郑寿全、李可则擅于以四时和一天阴阳的变化与人体阴阳变化相参来辨证;也有前人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来辨虚实。总之,在虚实真假的辨证中要脉证合参,人体的阴阳与天地之阴阳合参。
2 湿证论治中力求其本
皮肤病因湿邪缠绵,大多病程很长,其湿证的病证变化多端,但各有其本,一旦除去其本,诸症皆可驱除,治疗湿证的要点就在这里。孙思邈说:“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内就是本质,就是疾病的内部规律,外就是现象,就是疾病所表现的皮损,体征以及脉象舌苔。我们在治疗中要抓住本质。
2.1 从表里论治
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湿邪在表者,但以汗微微而发之,常用方剂如麻黄加术散、神术散等;有湿恋经络者可用风药驱除,常用方剂如羌活胜湿汤、九味羌活汤、防己黄芪汤等;湿邪淫于内者宜化之,重者宜化兼渗利。内湿轻者宜芳香化之,常用方剂如不换金正气散;内湿重者宜苦温燥之,常用方剂如平胃散。燥之不去,可用淡渗利湿方剂如五苓散。湿邪其性氤氲粘腻,常可弥漫表里,临床上可以表里双解,常用方剂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2.2 从相关内脏论治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肾密切相关,因此,湿邪在致病过程中通常与此三脏有关,尤其以脾脏最为重要,此外还与三焦的疏通水道和膀胱的气化有关。皮肤病湿证的产生常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当肺气壅滞导致水之上源壅塞,使腠理开阖失节,导致如荨麻疹、皮肤瘙痒证等,以宣通肺气法,常用方剂越婢加术汤。因湿热或寒湿客脾或脾阳不足而致湿邪泛滥致病,常引起口周皮炎、慢性湿疹等,以健脾化湿法,常用方剂除湿胃苓汤、参苓白术散。如肾阳不足,不能化湿,常引起慢性皮肤病如天疱疮,结缔组织病等,以温阳化湿,常用方剂肾气丸。
2.3 从夹杂他邪论治
湿为太阴中土,其致病必夹他邪。“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皮肤病中湿邪也常夹风邪,风湿蕴阻肌肤不得发散,常易形成顽固瘙痒性皮肤病,予以祛风燥湿法,常用方剂:全虫方、消风散。湿邪与暑邪相合也可引起痱子、夏季皮炎、脓疱疮等皮肤病,予以清暑利湿法,常用方剂甘露消毒丹。湿邪夹杂热邪而致皮肤病常为急性红斑类皮炎等,予以清热祛湿法,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枇杷清肺饮。湿邪夹寒邪常侵入肌表所致皮肤病,如硬皮病,冻疮等,予以温阳化湿法,常用方剂乌头汤、桂枝附子汤。
2.4 从顾护正气论治
人与天地相参,人体秉承先天元气与后天之气而生。皮肤是人体与外界接触的第一个屏障,因而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反应最为明显。皮肤病的发生必然与人体正气有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我们在临床中要注意顾护人体的正气。有许多皮肤病因湿邪所致病程迁延,所以临床中要在驱邪中不忘扶正,常用黄芪、人参、白术、附子等顾护人体正气。
2.5 从其他病理因素论治
无论是因湿邪而生病,还是因病而生湿邪,湿邪常夹风寒暑热等邪,或常与痰饮、气滞、瘀血等相合为病在临床中皮肤病湿邪又常和气血痰瘀等因素相关,我们要仔细辨别,随证而用理气、活血、祛痰、化瘀的方剂。如逍遥散、桃红四物汤、二陈汤。
综上所述,在治疗皮肤病湿证中,虽然症状多变,但我们在临症中不可见湿只治湿,要全面考虑力求治其本,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丁文,王玉玺.湿疹汤加减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8,36(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