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随补泻的时机——从《灵枢·九针十二原》看针刺补泻
2011-02-10尤传香
● 李 磊 尤传香
针刺补泻是针刺施术的主要内容,然而针刺补泻必须把握恰当的时机。对此,《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这段论述明确阐释了应该根据穴位中气机的变化来把握正确施行补泻手法的时机。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是说针刺的要点容易陈述但难以被人们所掌握。《灵枢·小针解》解释说“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
“粗守形,上守神”是说粗工和上工的主要分别在于粗工只拘守形迹可见的外在现象,而上工把握的则是针刺气至的玄妙变化。《素问·八正神明论》解释说:“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是说上工所守之神极其精妙,因为腧穴既是人体正气出入的门户,也是邪气入侵的所在,而侵入体内的邪气才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灵枢·小针解》解释说“‘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刺之微,在速迟”是说针刺的精微奥妙之处,在于掌握针刺手法的及时运用。《灵枢·小针解》解释说“‘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上守机”是说粗工只知拘守形体部位针刺,而上工把握的则是穴位中气机的变化。《灵枢·小针解》解释说“‘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是说气机的变化表现在穴位之中,清肃宁静而且微妙难测。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是说穴位中气机的变化迅速,必须细心体察以抓住时机。气之来往玄妙莫定,来时既无法提早迎合,去时也无法随后追求。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是说通晓了气机的变化,便会及时施行手法不致有毫发之差;不懂得气机的变化,只能是平白错过了治疗时机。《灵枢·小针解》解释说“‘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叩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己尽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是说懂得了气机的往来变化,就应当掌握施行针法的时机。《灵枢·小针解》解释说“‘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是说把握气机变化以施行针刺的奥妙只有上工才能知晓,粗工对此则暗昧无知。《灵枢·小针解》解释说“‘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是说气机的变化有着往来逆顺的不同,气往是气去,由近而远,为逆;气来是气至,由远而近,为顺;知道了气机的往来逆顺,就可以及时施行针刺手法而不会有疑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是说在气来的时候,迎着气的方向施以泻法,怎么会不使邪气得到宣泄呢?在气往的时候,随着气的方向施以补法,怎么会不使正气得到充实呢?《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是说或补或泻,都是根据医生指下的直观感觉和实际体察进行的。补泻的意义在于对穴位中的经气加以调整,使之恢复正常。
《灵枢·九针十二原》是《灵枢》的首篇,在《黄帝内经》的诸多篇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灵枢》的《小针解》《寿天刚柔》《官针》《终始》《官能》《刺节真邪》《九针论》以及《素问》的《金匮真言论》《宝命全角论》《离合真邪论》《奇病论》《针解篇》《标本病传论》等篇都对《灵枢·九针十二原》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讨论和阐发。而上述文字则是《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首岐伯对黄帝所提“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要求的答辞,因此是《黄帝内经》中针刺补泻方法的经典论述。
针刺补泻是传统针刺疗法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基本认识。生命由气构成,气的运动即是生命活动,而疾病则是邪气侵犯人体的结果,因此扶正以御邪气和及时祛邪外出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临床思路。从《灵枢·九针十二原》对针刺补泻方法的论述可以看出,传统的针刺补泻是古人对经脉中气血运行直观感觉的结果,带有朴素思维的性质。经脉和穴位都被认为是有形有质的具体结构,是人体之气聚散来去和邪正相争的关键所在,也是补泻手法具体操作的主要处所。经脉和穴位中运行的气则被看作是具体而微、可感而知的客观物质,其中既包括了人体的正气,也包括了致病的邪气,但只有“上工”才能感知并把握气机的变化,这种“上工”实际上是修练气功有成的医生。
古人对经脉中气实质的认识和对气机运行的直观理解,决定了传统的针刺补泻方法主要是针对气的补泻而言,并且具有形象直观的操作特征。《灵枢·终始》中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谷气”即正气。正气和邪气的不同指下感应为正确施行针刺补泻提供了操作标准。针刺的补泻过程是首先要感知到穴位之中经气和邪气的存在,然后在气机的运动变化过程中,进一步仔细体察经气、邪气的盛衰变化。邪气已至,应迎而夺其盛,以引邪气外出;正气将去,应追而济其衰,以使正气复聚。把握住经气、邪气来去和聚散的时机,及时应用或补或泻的手法,便成为针刺补泻的关键。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强调的迎随补泻时机展现了针刺补泻的原始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