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脑卒中103例临床及病因分析
2011-02-10强刘永海
徐 强刘永海
1)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徐州 221000 2)徐州医学院神经内科教研室 徐州 221000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节奏的加快,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脑卒中作为引起青年人病死和残疾的原因之一,已日益受到重视。研究青年脑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对防止该疾病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103例青年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青年脑卒中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009-06~2010-06我院治疗的103例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15~45岁,起病1周内入院就诊。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均排除恶性肿瘤、严重的肝肾疾病及外伤所致的脑卒中者。
1.2 病因认定标准患者具备以下2个或2个以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无其他明确的病因,考虑其脑卒中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2]:(1)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经颅多普勒(TCD)、DSA等检查证实脑血管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或斑块存在;(2)高血压,血压>140/90 mm Hg(1mm Hg=0.133 kPa);(3)高脂血症;(4)冠心病;(5)糖尿病;(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吸烟和(或)饮酒。
1.3 危险因素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史,个人嗜好,结合辅助检查,选择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卒中家族史、高脂血症等作为危险因素,各类危险因素判定标准具体如下:(1)高血压定义为既往有高血压史或者脑卒中急性期过后两次血压高于正常值上限(收缩压≥140mm H g和(或)舒张压≥90 mm Hg)。(2)糖尿病定义为既往有糖尿病史或急性期过后清晨空腹血糖仍>7.0 mmol/L,随机血糖>11.1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3)吸烟≥20支/d,持续2 a以上;饮酒指每天饮酒量(白酒)超过 50 g,黄酒超过200 g,持续2 a以上。(4)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①总胆固醇(TC)>5.7 mmo l/L,甘油三酯(TG)>1.7 mmol/L;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2 mmol/L,脂蛋白(a)〔LP(a)〕>300 mg/L;③载脂蛋白A 1(Apo-A 1)<1.0 g/L,载脂蛋白B100(Apo-B100)>1.0 g/L。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103例青年脑卒中患者,缺血性脑卒中62例(60.19%),出血性脑卒中41例(39.81%)。其中缺血性组中分为脑血栓形成 54例(87.10%),脑栓塞 8例(12.90%);出血型脑卒中分为脑出血24例(58.54%)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41.46%)。
2.2 年龄与性别分布103例患者中男73例(70.87%),女30例(29.13%),男女比例为2.43∶1,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年龄15岁~45岁,平均(38.02±7.54)岁。其中 15~29岁者14例(13.59%),30~39岁者34例(33.01%),40~45岁者55例(53.40%)。
2.3 临床症状特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多数在静止状态下起病,首发症状以肢体乏力最为常见,占53.23%;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数是在活动中起病,首发症状头痛、眩晕、呕吐最为常见,占56.10%。
2.4 病因分析103例脑卒中患者有明确病因者87例(84.47%),16例(15.53%)患者以目前的检测手段尚不能明确其病因。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按发病率高低依次为动脉粥样硬化40例(64.51%),烟雾病 5例(8.07%),脑血管发育异常 4例(6.45%),脑动脉炎3例(4.84%),房颤 1例(1.61%);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按发病率高低依次为高血压伴动脉硬化15例(36.59%),动静脉畸形6例(14.63%),脑动脉瘤5例(12.20%),颅内血管发育异常3例(7.32%),烟雾病2例(4.88%),静脉窦血栓形成、凝血机制异常和产褥期各1例(2.44%)。
2.5 危险因素103例青年脑卒中患者中,高脂血症64例(62.14%),高血压34例(33.01%),其中以不规则服药者居多,占 76.47%,饮酒者 34例(33.01%),吸烟者 33例(31.13%),糖尿病 9例(8.74%),高尿酸血症者 8例(7.77%),具有脑卒中家族史8例(7.77%),既往有脑卒中者7例(6.80%),有心脏病史者2例(1.94%)。
3 讨论
本研究资料显示,青年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在38岁左右,从年龄段的构成来看,患者主要集中在40~45岁年龄组,占全部青年脑卒中的53.40%。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人患病人数呈显著增多的趋势,与国内的相关文献报道相符[3]。
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着明显的区别,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首发症状表现为肢体乏力,并且是在静止时起病,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活动中起病比较多见,并且起病当时血压往往明显升高,这就使得首发症状以头痛、眩晕、呕吐较多见。
青年卒中与老年卒中相比,病因学方面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病因谱更复杂、广泛。Putaala等[4]对 1 008例青年卒中的病因进行的研究表明,15~35岁患者的病因多为夹层动脉瘤、心源性栓塞、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和高凝状态,而35岁以后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则是主要原因。Lee等[5]认为,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发生在含平滑肌的大中动脉的疾病,以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炎症以及脂质、胆固醇、钙和细胞碎片等成分沉积于血管内膜为特征。这种沉积导致粥样形成、血管重塑、急性和慢性管腔阻塞、血流异常和靶器官供氧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其他的病因主要包括心源性栓子、动脉夹层、脑动脉炎及凝血机制障碍等[6]。其中脑动脉炎包括感染性动脉炎(如结核、梅毒和钩端螺旋体等)和非感染性动脉炎(如结缔组织病等),均可继发血管损害而发生脑卒中。本资料发现3例血管炎症性疾病导致缺血性卒中。青年人自发性脑实质出血多数位于脑叶,主要病因多为血管瘤和脑血管畸形,而持续性的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又可造成脑内微动脉瘤形成,少量红细胞渗出,特别是血压骤然升高可导致微动脉瘤和畸形的血管破裂出血[7]。本研究表明,高血压是青年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与Lin和 Howng[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分为可控性和不可控性,不可控性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遗传因素以及女性妊娠和产褥期。可控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本研究显示,高脂血症是本地区青年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基础研究发现,TG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进程,高水平的TC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9]。另有研究证实,LDL-C可以抑制内皮舒张因子损害内皮抗凝和纤溶功能,趋化单核细胞,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10]。近几年研究发现LP(a)也是一种新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其作用机制主要与胆固醇代谢及纤维蛋白原水解有关[11]。血压升高也是脑卒中的一个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均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并呈线性正相关。在青年患者中,高血压可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导致血管壁的增厚、管腔狭窄,从而引发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吸烟与酗酒作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以导致血液黏滞度、血细胞比积增高,升高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而且吸烟与饮酒都会使血压升高,进而促进动脉瘤的形成,并可加快动脉瘤的增大和破裂。此外,糖尿病可以同时引起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微循环障碍,从而促使脑卒中的发生。
综上所述,青年脑卒中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可控性,早期开展社区高危人群的筛查并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青年人卒中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陈兴洲.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与前景[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180-182.
[3]王文化,赵冬,吴桂贤,等.北京市1984-1999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69-272.
[4]Putaala J,Metso AJ,Metso TM,et al.Analysis of 1008 consecutive patients aged 15 to 49 with first-ever ischem ic stroke:the H elsinki young stroke registry[J].Stroke,2009,40(4):1 195-1 203.
[5]Lee TH,H su W c,Chen CJ,et al.Etiologic study of young ischemic stroke in Taiwan[J].Stroke,2002,33(8):1 950-1 955.
[6]张扬,王亮.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与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09,3(4):178-180.
[7]唐跃东,董强.青年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0,6(4):182-190.
[8]Lin CL,Howng SL.Nontrau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young adults[J].M ed Sci,1997,13(5):237-242.
[9]Dimascio R,Marchioli R,Vitullo F,et al.Serum cholesterol and risk of is chemic stroke:results of a case-control study[J].Prev Med,1995,24(2):128-133.
[10]Jacobson TA.The Safety of Aggressive Statin therapy:how much ca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be lowered?[J].Mayo Clin Proc,2006,81(9):1 225-1 231.
[11]Wityk RJ,Kittner SJ,Jenner JL,et al.Lipoprotein(a)and the risk of is chemic stroke in young women[J].Atherosclerosis,2000,150(2):38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