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群肾脏占位性病变构成分析
2011-02-1026607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邹萍陈瑛王芳
26607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 邹萍陈瑛王芳
266071 解放军第401医院 于龙华2
我院2009-05—2010-09对来我院进行健康查体的50岁以上人群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肾脏扫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2 170例体检者为50岁以上人群,年龄50~89岁,平均年龄69.5岁。
1.2 方法 仪器采用德国产Siemensx 300及日本产SSA-580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3.5 MHz。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分别对肾脏进行纵向、横向、斜向等多方位、多切面扫查。
2 结果
2 170例肾脏体检者,423例为肾囊肿 (病变1 026个),18例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病变19个),3例为肾癌,2例为多囊肾(表1)。
3 讨论
3.1 肾囊肿 肾脏占位性病变中最常见的为肾囊肿,以中老年人多见,发生率超过50%[1-2]。Kissave等报道50岁以上病人尸检发现肾囊肿者占50%[3]。本组肾囊肿检出率19.5%(<50%),可能是由于微小囊肿(<0.3 cm)超声不易发现所致。肾囊肿表面光滑,内含清凉水样液体,单纯囊肿可发生出血或感染,无肾功能损害,通常无症状,除非囊肿较大导致尿路梗阻或发生出血或感染,诊断正确率约98%。如囊肿内出现回声成分,如钙化、实性成分、囊壁不规则,均应进一步检查和/或穿刺检查定性,故在体检中不应放松对肾囊肿的警惕。肾囊肿与单房肾癌容易混淆,因此应特别引起关注,凡是囊肿外形欠规则,囊壁较厚≥1 mm,且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提示囊壁或分隔上有血流信号者要高度重视,并应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必要超声造影可通过其供血情况加以判断,诊断困难者要注意密切随访。
3.2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当肿瘤组织结构以脂肪为主时,CT显示为脂肪的低密度,典型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均质,边界清楚。本组病例超声全部作出正确诊断。当肿瘤内脂肪和平滑肌均占较大比例时,B超则表现为中强回声;当肿瘤发生出血、坏死时,B超表现为混合回声,此两型超声也较易作出正确诊断;当肿瘤内无脂肪组织时,B超则表现为低回声。此型虽较少见,但需要与肾癌鉴别。
3.3 肾癌 肾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肾脏所有原发恶性肿瘤的86%~90%,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超声表现为肾内实质性回声团块,边缘光滑,边界清楚,有球体感,部分可见假薄膜回声,其内部回声表现复杂,内部回声与肿瘤大小、内部结构有关。在病变早期,表现为皮质内的小肿块,随着病变增大,逐渐侵犯肾实质。后期病人出现典型的腰痛、血尿、腹部肿块,即“肾癌三联症”但出现率不足15%[5]。本组肾癌检出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为查体中偶然发现。肾细胞癌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比例为3∶1[6],早期发现可提高肾癌病人的预后和提高总体生存率,肿瘤仅限于包膜内,10年生存率为70%。而确诊时已有转移者,预后较差。转移途径为突破肾包膜侵入肾窦和输尿管,或经肾静脉侵入下腔静脉,转移至肺脏和骨骼。体检时如发现肾占位,应尽可能观察肾静脉、下腔静脉、对侧肾、肝脏、主动脉旁及肿瘤侵及的肾周组织及内部回声。
肾癌的超声表现应与肾柱肥大相鉴别,肾柱肥大的形成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两个亚肾连接部的肾实质融合不完全的发育缺陷,病人无任何症状,多在超声检查中被发现,有时酷似肾脏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尤为重要,尤其有临床症状如血尿的患者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会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通过回顾性分析20例肾柱肥大患者的声像图及随访,结合临床分析发现肾柱肥大有其与肾肿瘤不同的特征性改变,主要有:①低回声区在肾锥体间肾窦回声侧方。②低回声区与肾窦有清晰的境界。③多方向扫查低回声区无球体感。④低回声区与肾皮质连续,回声强度性质与肾皮质相同或稍低。⑤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检查,肾柱肥大者其肾血流的分布和走向均正常,其内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而肾实质肿瘤则不与肾皮质相连续,具有球体感,内部回声不均质,因具有占位效应发生相应的周边肾血流改变及肿块内部异常血流信号等可资鉴别。
3.4 多囊肾 多囊肾的影像学表现:①双肾体积明显增大,最大者双肾下极达髂前上棘水平。②双肾均未见明显正常肾实质回声,实质区域内满布大小不等类圆形囊性暗区,大者直径约17 cm,各囊腔互不相通。③肾窦受压变形,肾盂、肾盏不分离。④肾体积显著增大和囊肿向外生长的多囊肾的肾包膜不光滑,多成波纹状。⑤部分多囊肾囊内可见强光斑或强光点,多为尿酸盐小结晶或钙盐沉积。
总的说来,中老年人群肾脏占位性病变中肾囊肿发生率最高,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次之,肾癌和多囊肾发生率最低。超声检查简便可靠,且准确率高,是肾脏占位性病变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1]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3.
[2]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1715-1718.
[3]Kissave JM,Smith MG.Pathology of infancy andchildhood[M].St Louis:CV Mosby,1975:587-588.
[4]顾方六.肾肿瘤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9,20(3):182-187.
[5]Delahunt B,Eble JN,McCredie MR,et al.Morphologic typing of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comparison of growth kinetics and patient survival in 66 cases[J].Hum Pathol,2001,32(6):590-595.
[6]朱利,戴景蕊,石素胜.囊性肾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