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早期脑梗死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的护理

2011-02-10殷爱娣梁爱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肢体

殷爱娣 梁爱梅

河南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中心 焦作 454000

脑梗死在脑血管疾患中最常见,脑梗死发病率110/10万,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可致死亡和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发病早期进行有效的治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课题。近年来,经导管介入动脉内溶栓治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动脉内溶栓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闭塞的血管再通,及时恢复脑细胞的血供,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05-06~2010-06对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发病至溶栓时间<6 h)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体会到治疗中各个环节的护理技术配合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8例中男 46例,女 32例;年龄45~72岁,平均65.5岁;全部入选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发病时间≤6 h[1],所有病人均由神经内科医师接诊检查,有确切的神经系统症状,即肢体肌力在三级和三级以下、舌面瘫、失语或意识障碍等,并通过脑CT检查无脑出血。

1.2 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将4F或5F导管置于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行脑血管造影寻找血栓或栓子(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然后,经导管在微导丝的导引下插入微导管至血栓近心端或远心端,将50万U尿激酶溶于100 m L的生理盐水中,用微量泵经微导管以1.5万~2万U/m in的速度缓慢加压注入,观察病人有无酸、麻、胀、痛等不适症状,溶栓过程中经导管注入造影剂,了解血管开通情况。溶栓完毕,经导管再次造影证实疗效。尿激酶的最大用量控制在100万~150万U,2~5 h内输完。每2 h复查一次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

2 结果

治疗78例患者,20例治愈,56例效果明显,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出现脑出血。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术前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溶栓前仔细了解病史,检查心电图、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等。(2)术中使用非离子造影剂,减少病人的反应,无须做碘过敏试验。(3)双侧腹股沟备皮,术前留置导尿管。(4)清醒的患者要讲明手术的目的、操作方法及可能出现出现的感觉,使患者有心理准备,解除顾虑,配合治疗,术前 10 min肌注安定5mg、地塞米松 10 mg。做好吸痰、吸氧、气管插管等各项抢救准备。

3.2 术中配合

3.2.1 建立静脉通道:采用浅静脉置管技术,连接输液三通,为静脉给药和抢救提供方便和机会。

3.2.2 体位与制动:协助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充分暴露经皮穿刺部位,术中制动非常重要,我们采用了四肢弹力绷带固定方法,较有效地控制了患者的躁动。

3.2.3 监测生命体征: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血压与脉搏的变化,肢体肌力恢复情况及感觉、语言的变化,随时记录及时回报患者情况,为医生制定的溶栓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术后24~72 h随访结果表明,76例病人运动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语言改善明显,肌力恢复良好,意识状态好转,1例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出现脑出血。

3.3 术后护理

3.3.1 制动:拔管后压迫穿刺点15~20 m in,加压包扎,沙袋压迫穿刺部位不少于8 h。穿刺侧肢体伸直放平,卧床24 h,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语言功能、肢体运动和生命体征变化。

3.3.2 补液及出血观察:术后嘱咐病人多饮水或加大输液量,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减少毒性反应。因术中应用大量的尿激酶,术后应严密观察有无齿龈、鼻、皮肤出血现象,每隔1~2周查1次出凝血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测定,本组仅1例出现脑出血,出血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发病率0.3%~15.6%[2],以颅内出血多见,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患者突然出现呕吐和局部神经损伤、意识障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行CT检查。

3.3.3 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术后24~72 h后指导病人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适当增加运动量,同时避免情绪激动,进低脂饮食,以利康复。

超早期动脉内尿激酶接触性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尽量缩短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恢复脑细胞的正常功能。所以护理人员要明确时间对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的重要性,前循环闭塞应在起病6 h内,后循环闭塞于起病 12~24 h内溶栓,明确“时间就是脑”的理念,同时熟悉掌握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要点和技巧是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障。要求护士与医生紧密配合,尽量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快速使导管到位,尽早给药,争取最好的疗效。

[1]赵庆兰,徐晓云.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1997,2(1):183.

[2]李茂会,徐喜,李彦豪,等.临床血管治疗介人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25-29.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肢体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