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患者输液用药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与干预
2011-02-09段同华张永昕
西 娜 ,段同华 ,俞 发 ,张永昕
(1.中国人民解放军458医院药剂科,广东 广州 510602;2.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门诊部,安徽 合肥 230031)
输液治疗,因药物不经胃肠道而直接入血,吸收快、效果好、疗程短,无胃肠药物刺激反应及口服药物的麻烦,故易被门诊医师治疗时首选而患者也愿接受。但如果输液治疗应用不当,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带来危害,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门诊输液安全隐患存在于输液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严把关是提高输液质量、防止安全隐患的重要举措。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院内交叉感染
医院输液大厅是门诊各科室患者输液治疗集中场所,人员多,通风不畅,相互间又很少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容易引发院内医源性交叉感染。尤其是呼吸系统传染病和免疫力较弱的患者更易发生。
1.2 微粒反应
引起微粒反应的主要原因,一是液体中加药品种过多,浓度增高,从而使药液结晶或引发化学反应,造成药物性微粒增多;二是在加药过程中注射器反复穿刺铝盖和橡胶塞,容易导致其脱落形成操作性微粒;三是液体本身质量问题,液体在生产过程中,灌装、封口、压盖、消毒、运输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污染,以致在液体中存留有原始的尘埃、橡胶屑、玻璃颗粒、纤维、聚合物、药物结晶等微粒。生物制品,尤其是血液制品,即使是正常配制操作也可能溶解不完全;配制操作稍有不当,如振摇、温度等因素亦可导致药物不能完全溶解,产生肉眼可见或难以观察的不溶性物质。各种微粒随输液入血并附着于血小板表面,可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脱落的栓子随血流到达组织或器官,堵塞该组织或器官的微细血管,使血流中断而出现栓塞,尤其是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栓塞的后果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
1.3 加重或引发药物性肝肾功能受损
肝肾功能在临床医师用药时始终受到加倍保护,但由于门诊患者多、流动快、专科性强、就医时间短,难以做到让每位患者都能进行全面的系统检查或会诊。患者既往身体和肝肾功能情况只能靠短暂的问诊和体检来了解,准确率相对较差,因此,在门诊医师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不十分知情或了解甚少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临床输液用药的盲目性。特别是临床常用的对肝肾和听神经功能毒性较大的氨基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丁胺卡那等在使用中应格外小心[1]。曾有因使用氨基苷类药物发生血尿的病例报道[2],应引起重视。
1.4 细菌病毒感染
容易引起感染的原因,一是液体在生产过程中消毒灭菌不彻底;二是液体在运输途中受撞击,使玻璃瓶出现裂纹;三是输液时频繁加药和抽取液体受污染;四是在输液时皮肤消毒不严或使用劣质输液器。静脉注射传播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比皮下和肌肉注射更大。注射器使用的时间过长,受到了空气中的细菌或操作人员污染;医务人员本身患咽峡炎或皮肤化脓性感染污染了注射用具等,均可引起脓肿、败血症、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严重的医源性疾病传播。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不安全注射问题十分严重,每年全世界因不安全注射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800万~1 600万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230万~470万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为8万~16万人[3]。在我国亦普遍存在着滥用注射给药,且人群中经注射传播的血源性感染患病率高。
1.5 输液反应
热原反应:热原反应特指为由输入致病量的致热原引发的,以发热、寒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国内文献中输液反应常被含混地指为热原反应,主要原因在于热原反应的严重性。致热原可由输液用物品和输注过程引入,患者对致热原的耐受程度也可影响其临床反应。输入的液体过多,还可因致热原累积,超过内毒素阈剂量而导致热原反应,严重者可发生昏迷和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而死亡。感染性疾病在自然病程和治疗过程中细菌内毒素释放入血,肠道和肝脏功能受损引起的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均可引起热原反应。而国内普遍存在的静脉给药率高(尤其是重症患者),输液治疗时间持续约24 h者相当普遍,极易造成对致热原来源的误判。因此,合理输液,不仅可以减少热原反应,还有助于纠正对临床输液反应的不正确认识。
静脉炎:刺激性药物如万古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等配制浓度或输液速度不当,可刺激血管形成静脉炎。
局部炎症反应:主要由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引起,也可因为药液外渗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硅胶管引起。静脉穿刺部位处理不当,可引起渗血、渗液、肿胀和局部炎症反应,也可引起组织坏死,成为感染源。
空气栓塞: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静脉插管及补液过程中,尤其是中心静脉输液时,由于静脉压低,空气易经导管逸入中心静脉而导致空气栓塞。长期置管而形成的隧道壁较为僵硬,拔管时若不注意,空气也可经此隧道进入中心静脉。输液过慢,静脉血回流凝固可形成小的血栓,静脉置管处理不当也可能引起小血栓,循环中的小血栓易随血流入肺,形成肺栓塞。
输液速度控制不当:输液治疗中控制速度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临床常以滴速为指标。常用的一次性输液器螺丝松紧不稳定,易改变滴速,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起心血管事件。使用液滴计算滴速的方法亦不可靠,随着滴液速度加快,液量就变大。不同溶液的液滴量相差可高达20%,加大液体的滴速,液滴量之间的差别可达30%。输液泵能精确控制滴速,但在医院普及尚有一定难度。
其他:锁骨下静脉穿刺,如穿刺点、进针方向掌握不好,可引起气胸、血肿、气栓、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输液配制过早、操作不规范可导致药物降解、析出和污染等,甚至导致严重过敏反应。
1.6 过敏反应
由于对患者药物过敏史和过敏体质不了解或了解不全,应用新药前未能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使用药物超出说明书使用范围,都有引发过敏反应的可能[4]。
2 干预措施
2.1 重视输液场所建设
输液场所应通风、明亮、宽敞、设施齐全;输液大厅应及时消毒,合理配备护理人员;应专门设立发热、呼吸道、消化道等传染病输液室,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2.2 严格把握输液适应证
经调查几所较大的医院了解到,门诊患者输液率为40%~45%,其中有20%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患者。为了安全输液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如果没有并发症,体温和血常规正常,可不必输液治疗。建议采取“服药有效不注射,注射有效不输液”的原则,既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能避免输液的安全隐患。
2.3 合理用药
对门诊必须采取输液治疗的患者,尤其是使用氨基苷类药物时,用药前最好给患者作肝肾功能检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由于该类药物致聋致哑的毒性是不可逆的,建议给儿童输液避免使用氨基苷类药物。
同一瓶液体中输液加药不要超过5~6个品种。用药适应证、剂量、用法、疗程等不要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治疗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和是否过敏体质,尤其是使用新药时更需谨慎。
药剂科要认真核查处方中的药物剂量、用法、使用注意事项,充分发挥药剂师对临床用药的监督职能[5];认真检查药品包装是否破损,做好核查药品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限的工作,切实把好药品调配质量关。
适当地补充营养物质。我院处方调查显示,多种维生素等制剂使用非常普遍,而相关检查和临床依据明显不足。食物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最好来源,膳食正常者不必另行补充,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由胃肠道外补充。微量营养素静脉给药如同消化道短路,使消化道对一些依赖其吸收或排泄的微量元素的生理调节作用丧失,而完全受静脉补充的控制,使用不当可产生毒副作用。
口服给药有效或不支持注射治疗时,不应滥用注射给药。如对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给予葡萄糖或氯化钠等补充营养,通常是不必要的,且可带来不良反应。与静脉输液相比,葡萄糖-电解质口服液应用安全而简便,具有改善葡萄糖-钠离子共同转运系统功能,并可增强食欲,提供更好的营养等优点。对轻度或中度的脱水患者,如呕吐不严重,应提倡口服补液。对低钠血症可通过限制水入量、应用利尿剂、增加饮食摄入、口服氯化钠制剂和处理原发病等方法加以纠正,静脉给药补充只限于严重的低钠血症,以及增加摄入后疗效不佳的患者。
有些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有误,认为输液才是积极的治疗,导致某些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期望和要求而滥用输液。医生也存在对输液的不良作用和安全注射认识不足,而滥用输液;或者为了安慰患者而采用输液治疗;还有的为了经济利益,能用口服制剂治疗者也使用较贵的药物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医院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上述不合理应用输液治疗情况予以制止。
2.4 严格落实医疗操作规程
输液前应认真检查药液、输液器、注射器和药品质量:排查液体瓶有无裂痕,封盖有无松动;液体内有无悬浮物和沉淀物;输液器和注射器包装有无破损;治疗单和患者情况是否相符等。
配药时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尤其对联合用药的配伍禁忌,各种药品的剂量与用法、副作用等。护士配药完毕后再进一步检查药液,注意药物间有无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使溶液产生混浊或沉淀。一旦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由其修改治疗方案后再进行治疗。
输液时应严格无菌规范操作,操作人员的穿戴应符合要求;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药液中加入的药品名称、剂量应有标示,应常备脱敏和抗休克药;仔细检查输液器连接处有无松动,除抢救患者外,输液速度都不宜过快;如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守护;输液过程中应及时换瓶,并随时观察患者有无异常表情和举动,对其不适感要引起足够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防患于未然。
3 结语
消除安全输液隐患涉及门诊输液治疗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从检查患者、疾病诊断、合理用药、药剂调配到输液治疗操作任一环节出现疏漏,都将影响输液质量,甚至引发医疗事故和纠纷,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安全输液不仅是护士的事情,与接诊医师、药师都密切相关。医院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根据各自职能做到层层落实、层层把关,才能真正保证门诊输液治疗的质量。
[1]徐淑云,陈敏章,王振钢.临床用药指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6-80.
[2]叶 琳,王 艳,孟 丽.静滴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致血尿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2):1 707.
[3]Miller MA, Pisani E.The cost of unsafe injections[J].Bulletin of WHO,1999(77):808.
[4]杜 光,宗 凯,聂建军,等.克林霉素-过氧苯甲酰凝胶对皮肤刺激和过敏反应实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0):1 484-1 485.
[5]吴光亮,王杏飞,张立寰.发挥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及药师的作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1):1 612-1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