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图点穴法治疗小儿急性肠胃炎40例疗效观察
2011-02-09王霖葛湄菲
王霖, 葛湄菲
脏腑图点穴法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起源待考,自近代以来,在河北以王文、王雅儒等前辈为代表的老医家手中发扬光大。在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青岛市中医院儿科。经过近五十年的临床验证已经成为成熟有效、切合临床实际、应用效果卓越的临床治疗手段。以效果显著,治疗范围广泛,手法柔和,易为患儿接受为主要特点。小儿急性肠胃炎是一种儿科常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脱水,症状持续会严重危害患儿生命。临床上以脏腑图点穴法治疗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对40例患儿治疗状况进行总结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09/11青岛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儿40例,其中男 19例,女 21例;年龄3~12岁,3~6岁24例,7~12岁16例。病程均在 2 d以内,0.5~1 d 25例,1.5~2 d 15例。均有呕吐和腹泻两大症状,伴发热11例,其中37.5~38.5℃8例,>38.5℃3例。
1.2 诊断标准 (1)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上腹饱胀,疼痛,嗳气等症状;(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大便质地改变,呈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2,3]。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3~14岁。1.4 排除标准 (1)痢疾、霍乱及全身性疾病、中毒、寄生虫感染、肿瘤等疾病引起的腹泻;(2)已使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选取的所有患儿,均未配合输液与口服药物治疗。脏腑图点穴法常规取穴[1],调阑门,泄建里,调气海,放带脉,调期门,调梁门石关,调巨阙,调上脘中脘建里,调阑门,带脉与三阴交齐放,补天枢,调气海,并压三把,引气归元,彧中与阴陵泉齐放。在操作过程中,根据患儿体质,避免过多使用泻法,着重补天枢。每日1次,3 d为1个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1个疗程结束时,呕吐症状消失;大便每日1~2次,质地正常,无水样便及蛋花样便;体温(腋下温度)恢复正常,≤37.5℃。(2)显效:呕吐症状基本恢复,偶见恶心干呕;大便每日3次,质地基本正常或偏稀;体温(腋下温度)恢复正常,≤38℃。(3)有效:呕吐症状基本恢复,呕吐次数每日<2次,呕吐物<100 m L;大便每日4~5次,质地基本正常或偏稀,水样便每日<2次;体温(腋下温度)恢复正常,<38.5℃。(4)无效:呕吐症状未恢复,呕吐次数每日≥3次,呕吐物≥100 m L;大便每日≥5次,质地偏稀,水样便每日≥2次;体温(腋下温度)恢复正常,≥38.5℃。
2 结果
40例患儿治愈31例,显效 8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
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加之风、寒、暑、湿之邪侵犯脾胃,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而致呕吐;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致泄泻。《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迫下注,皆属于热。”《素问·举痫论》:“寒气客于肠胃,顾逆而上,故痛而呕也。”《灵枢·师传》“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本研究结果显示,脏腑图点穴法在治疗小儿急性肠胃炎方面收效迅速,疗效显著,痛苦小,易为患儿接受,为以后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和基础。在整套治疗手法中,又以调阑门,泄建里,带脉与三阴交齐放,补天枢等为主要治疗手法,对于具体手法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1] 王雅儒,王振国.脏腑图点穴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62:11.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1300.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