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煤炭工业60年发展述略(1949~2009)
2011-02-09潘惠楼
潘惠楼
(北京京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史志办公室,北京 102300)
北京煤炭工业60年发展述略(1949~2009)
潘惠楼
(北京京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史志办公室,北京 102300)
在世界各国首都中,北京是少有的具有煤炭工业的城市。本文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60年间,北京煤炭工业兴衰起伏的发展过程以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时总结了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其发展历程以及经验教训,既有鲜明的特点,又堪称这一时期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缩影。
北京:煤炭工业:新中国60年;成就:经验
在世界各国首都中,拥有煤炭工业的并不多见。北京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有煤田面积1125平方公里,已探明煤炭储量29亿吨。据1928年编纂的《房山县志》记载,北京煤业“发轫于辽金之前”,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矿山,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历经多年的战争摧残,煤田、矿井遭到严重破坏,矿山满目疮痍,矿工生活十分悲惨。解放后,北京煤矿回到人民手中,矿工获得新生,矿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煤业进入辉煌灿烂的时期。北京曾成为全国十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全国五大无烟煤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煤业发展迅速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工厂的恢复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支援解放大军南下,立即着手煤炭的生产供应工作。市政府设立职能部门平西矿务处管理煤矿、煤窑;成立平西煤矿公司,改组旧煤矿,负责国有煤矿的生产经营;成立煤炭公司,为市民生活和工厂用煤提供保障。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国家为位于北京地区的国营煤矿——京西矿务局投资127万元,进行了大规模的矿井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1951年,京西矿务局改革采煤方法,推广长壁法采煤,改革巷道布置方式,全部实现了机械打眼。矿区进行民主改革,取消把头和包工柜制度,建立新的生产劳动组织,调动了矿工生产积极性,煤炭产量迅速增长。1952年,北京煤炭产量达到222万吨,比解放前北京最高年产量提高了85%。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京西矿务局投资7814万元,改建原有矿井,新建、扩建矿井8处,修建了与生产相配套的输电线路和运煤铁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对煤矿实行科学管理,煤炭生产能力迅速增加,开始向机械化生产迈进。1953年,京西矿务局建起第一个半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使用截煤机掏槽,刮板运输机运输。1956年,煤矿井下使用电机车运输,大大提高了装载能力,减少了矿井运输工人数量,减轻了人力推拉车的繁重体力劳动。北京市加强煤炭资源的统一管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逐步封闭了破坏国营煤矿井田和国营矿厂工程的小煤窑,将小煤窑工人充实到国营煤矿工作,壮大了国营煤矿工人队伍。1957年,京西矿务局产煤238万吨,比1952年产煤85万吨增长2.8倍。从此,京西矿务局成为北京煤炭工业的主体。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北京煤炭工业迅猛发展。1958年,京西矿务局自行设计、施工,建成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大台煤矿,为北京第一座现代化矿井。1960年,京西矿务局建成年生产能力90万吨的王平村煤矿。1962年,京西矿务局建成九龙山立井。到1962年,京西矿务局新建、扩建大中型国有矿井7座,年生产煤炭能力跃升到420万吨。京西矿务局不断完善采煤方法,发动群众进行技术革新,新老矿井全部采用了底板轨道运输、大巷采区石门开拓方式。1958年,北京煤矿建起第一个全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国有煤矿的运输、提升、通风、排水、排矸、通讯、照明等辅助系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1960年,京西矿务局产煤812万吨,进入当时全国十大矿务局行列,1960年的煤炭产量也是京西矿务局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
在贯彻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年的“大跃进”打乱了“二五”计划进程。在高指标、浮夸风影响下,煤炭基本战线规模过大,超出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范围,煤矿不顾客观规律和生产条件,一味追求高产,造成严重的采掘比例失调。1960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京西矿务局根据煤炭工业部和北京市政府的指示,开始进行生产调整,压缩了基本建设规模,对矿井建设进行了补充、完善、配套,组织精干掘进队伍,配备先进施工工具,加快了开拓进度。到1965年,矿井的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及可采期均达到煤炭部要求,扭转了采掘失调局面。经过采煤计划的调整,为保持煤炭的稳定生产和均衡生产,煤炭部核定京西矿务局年生产能力为550万吨。在北京城市迅速发展、煤炭需求不断增长情况下,北京煤业不断改变供应方式,提高供应能力,保证了北京城市各行业、各单位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京煤业大力推广型煤燃烧技术,为首都的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北京煤炭工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遭到严重破坏,企业工作机构被“砸烂”,部分员工停产闹革命,技术改造陷于停滞,规章制度被视为“管、卡、压”,矿区出现混乱局面。1967年,京西矿务局煤炭产量下降到410万吨,比1963年至1965年间三年调整时期的平均年产量还下降2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三年调整时期相比也是最差的。北京地区正常的煤炭供应渠道被打乱,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的机关、部队、单位缺少燃料,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至京西矿区开办煤窑。在缺少地质资料、技术设备、专业人员情况下,盲目办矿,胡挖乱采,致使事故频仍,效益低下,造成浪费,许多煤矿还未见煤就被迫关闭。
“文化大革命”的开展,使北京煤炭工业经历了一场浩劫,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北京煤炭战线员工怀着对社会主义的无比热爱和对祖国的朴素感情,克服压力和干扰,坚持发展生产,在“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保持了煤炭产量的增长。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煤炭工业开展“学大庆、赶开滦”活动,贯彻煤炭部“挖潜、改造、革新”的方针,煤炭生产形势趋于好转。1977年,木城涧煤矿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70年代中后期,杨坨、房山两座煤矿建成水力采煤矿井。1971年至1980年,北京矿务局煤炭产量年年都在620万吨以上。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北京煤炭工业创造辉煌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京煤炭系统员工努力医治“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进行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转移,煤炭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1981年,煤炭部重新核定北京矿务局年生产能力为575万吨。1982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北京矿务局积极开展企业整顿工作,恢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改善员工生活,改善煤矿环境,加强地质勘探,加快矿井延深工程,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力,煤炭生产逐步走上正轨,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提高,煤矿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企业迈出新步伐。1982年,煤炭部对北京矿务局实行吨煤工资包干补贴办法。1983年,北京煤矿建起高档普采工作面。国家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后,北京煤矿积极进行改革探索。在企业管理上,逐步扩大自主权,开始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做法,把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在生产经营上,煤矿和矿务局实行了产量和财务包干、吨煤工资包干;在用工制度上,开始使用农民轮换工,实行固定工与农民轮换工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北京乡镇掀起办矿热潮。1986年,北京市发布《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审批办法》,乡镇煤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迅速发展,许多乡镇煤矿实现了机器破岩、提升、通风、排水,有的还使用了电机车运输。乡镇煤矿的发展不仅生产了大量煤炭,而且繁荣了地方经济,使矿区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与此同时,乡镇小煤矿也存在胡乱开采、无序生产、安全状况不好、破坏环境、与国营煤矿争夺资源等现象。
这一时期,北京矿务局开展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了煤矿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在煤矿基层实行矿、厂长负责制。1985年,按照北京市和煤炭部的布置,北京矿务局实行对煤炭部六年投入产出总承包,提出“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开始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从单一的煤炭生产向多产品、多行业发展转变。煤矿加强开拓准备和重点工程进度,改革采煤方法,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在没有新矿井增加的情况下,依靠老矿挖潜,保持了年产量稳定在600万吨以上水平。矿区利用资源、土地、技术、人员等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在稳定煤炭生产和保障煤炭供应的同时,大幅度增加非煤产品和非煤行业的生产经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1985年至1990年的投入产出总承包期限内,北京矿务局原煤产量完成3658万吨,比国家计划提高5.7%,开拓进尺完成20万米,比国家计划提高10.5%,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煤炭产量“;三个煤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和承包指标;煤炭市场扩大,出口量大幅度增长。1990年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对北京矿务局投入产出总承包终结审计,北京矿务局被评为总承包好的单位,又继续对北京矿务局实行两年滚动投入产出总承包。
1990年,北京矿务局已发展为北京市的全民所有制大型煤炭综合性企业,有员工59326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6000人。有大中型煤矿8座,年产煤炭602万吨,年工业总产值2.24亿元。北京地方煤炭工业从业人员15000人,有煤矿389个,年产煤炭401万吨。1990年北京全市产煤量1003万吨。
1992年,北京矿务局产煤563万吨,工业总产值比1990年增长57%,被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列为国家煤炭工业大型一档企业。1993年,统配煤矿生产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北京矿务局在国内煤炭价格逐步放开、煤炭产品亏损补贴取消的情况下,加大转换经营机制力度,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进行经营思想、产品结构、销售市场结构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不再一味追求煤炭产量的高指标,企业规模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追求投入产出比和收益回报率,注重资产质量。1993年,北京矿务局用于煤炭深加工的水煤浆示范厂投产。1994年,北京矿务局开始实施优质煤战略,将生产石炭纪煤的王平村煤矿停产,人员分流。1995年,北京矿务局将房山煤矿与大安山煤矿合并。北京矿务局面对市场,在经营思想上摒弃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重生产轻销售、重产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产值轻效益”的传统观念,树立与强化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销售为龙头、以用户为第一”的市场经营理念。在煤炭生产上,向集约化发展,缩短战线,减少煤矿和工作面个数,提高工作面单产,减少安全隐患,提高生产效率。在产品结构上,扩大生产侏罗纪优质煤比例,改造选煤设备,提高加工能力,增加商品煤规格品种。在煤炭销售上,从传统的北方市场向南方市场转移,从民用煤市场向工业用煤市场转移,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移。在市场营销上,从坐地销售转向寻求用户,并在外埠设立煤炭销售公司。在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上,实施采煤方法、采煤工艺、支护形式和巷道布置“四项改革”,推广应用高新适用技术,在开掘巷道中推广采用光面爆破工艺,在采煤工作面推广采用耙装法、柔性掩护支架、长炮孔等采煤方法。在企业管理上,强化人员、质量、资金、物资、劳动人事管理,完善了局和矿厂及车间的三级核算体系。在组织结构上,以资产重组为切入点,着力盘活存量资产,在资本运营上加大了工作力度。
1995年,北京矿务局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开始采取下岗、并岗和待岗措施,精简机构和人员。从1993至1998年底,北京矿务局减少职工24855人,减少了职工总数的43.7%。北京矿务局开展学邯钢活动,倒推成本管理,实施“煤炭生产线、多种经营线、后勤服务线”的三条线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企业竞争力。
1997年,北京矿务局实现整体扭亏为盈,结束了自1981年以来连续16年处于政策性亏损的历史。1997年至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影响,煤炭市场供过于求,北京矿务局根据国家煤炭管理部门实施以销定产、限产压库的有关指示,两年产煤973万吨,没有超过两年产煤986万吨的国家控制指标。1998年,北京矿务局将杨坨煤矿与木城涧煤矿合并。1998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重点煤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北京矿务局完全划归北京市管理,结束了自1950年以来由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双重管理体制。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北京乡镇煤矿数量迅速增加,矿区许多村庄、许多村民因煤致富,煤炭收入发展成为部分矿区村镇的主要经济收入或经济支柱。到1998年底,北京市乡镇煤矿约有820座,分布于26个乡镇3个办事处的127个行政村地域之内。乡镇煤矿大多数投入少,规模小,见效快,开采缺少规划,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安全隐患和事故较多,对环境和资源破坏严重。其中,史家营乡金鸡台村有煤矿82个,秋林堡村有煤矿22个,青土涧村有煤矿23个,西岳台村有煤矿21个;大安山乡瞧煤涧村有煤矿63个,宝地洼村有煤矿27个。
1998年底,北京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大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加大了关井压产、整顿矿山秩序工作力度。至1999年底,房山区关闭乡镇小煤矿272个,压缩产量200万吨。至2000年底,北京市共取缔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矿窑、矿点592处,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给北京市的关闭小煤矿指标数。
2000年,北京煤炭工业系统共有煤矿342个,生产煤炭677万吨,煤炭工业从业人员4万余人。其中,北京矿务局有煤矿7个,产煤426万吨,有员工25008人;北京市乡镇有煤矿335个,产煤251万吨。
三、进入新世纪组建京煤集团北京煤炭工业再创新水平
2001年,北京煤炭工业的主体企业北京矿务局与北京煤炭供应的主体企业北京市煤炭总公司合并,成立北京京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京煤集团),是集资产经营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公司。京煤集团以崭新的风貌,在保证煤炭生产和供应的同时投入市场竞争,不断壮大骨干支撑点,培育效益增长点,选占技术制高点,迅速发展成为以煤炭为主业的多种经营、综合配套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现代化产业群体。
京煤集团成立后,努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建立健全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设立了战略、预算、投资、政策法规、内审等5个专业委员会,调整了集团公司职能机构的设置。根据所属单位的经营业务和资源、资产等优势以及社会、市场的需求,确定经营方向和投资主体,积极筹划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革,建立重组一批债转股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合作公司等现代企业制度公司12个,完成70余个小法人企业的改制或退出,精干、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整体素质。
京煤集团在煤炭生产的主业上,积极推进煤炭和新能源建设。将所属煤矿的后勤服务部门剥离后组建了以煤炭生产经营为主的昊华能源股份公司和以后勤服务为主的物业经营管理公司,将北京市煤炭总公司改组为承担煤炭保供任务和城市服务业为主的金泰恒业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至2003年,京煤集团对煤炭资源竭的门头沟煤矿、房山煤矿和杨坨煤矿陆续实施破产,将大台煤矿与木城涧煤矿合并,减少了企业包袱和亏损点,精干了煤炭主业,保持了煤炭产量的稳定生产、均衡生产,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7年,京煤集团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建设的高家梁煤矿正式开工,作为煤炭产业的重大接替项目,矿井设计规模年生产煤炭能力为600万吨。2008年,京煤集团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建设的2×300MW的京海煤矸石电厂开工。京煤集团燃料经营业担负着首都燃料保供职责,在改革中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形成了调进、仓储、加工、配送、销售为一体的经营体系,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北京市煤炭保供应急储备单位”。
京煤集团利用行业、技术、资源、土地、人才等优势,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多种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房地产业坚持品牌发展,采用联合开发、自主开发、外埠开发的三步走方式,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跨越,在北京和外埠成功开发了一批住宅和写字楼项目,有的成为首都和外埠的地标性建筑。多种经营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节能、环保型城市工业,开发能力、科技含量、工艺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拥有不同种类、规格的产品上百个,部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部分产品拥有专利并出口发达国家。
国家“九五”计划期间,煤炭工业加快改革和结构调整,改善煤矿生产经营机制,实施关井压产、控制煤炭生产总量。京煤集团每年煤炭产量都在国家限定的数量之内。随着北京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和煤炭生产经营秩序的整顿,进入21世纪后,北京市煤矿整合力度加大,逐步关闭违法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矿,北京乡镇煤矿数量迅速减少,煤炭产量逐步下降。到2006年,北京市还保留有乡镇煤矿56个,乡镇煤矿数量比1998年减少768个,相当1998年煤矿数量的4%。2006年,北京市共产煤768万吨。其中京煤集团所属的国有煤矿产煤492万吨,乡镇煤矿产煤276万吨。
截止2007年底,北京市有煤矿48个。其中国有煤矿4个,均为京煤集团昊华能源公司所属,均为国家大中型矿井,核定年总生产能力550万吨;乡镇煤矿44个,单个矿井生产能力均在3万吨以下。2007年,北京市产煤653万吨。其中京煤集团产煤501万吨,占全市产煤量的77%;乡镇煤矿产煤152万吨,占全市产煤量的23%。2008年,京煤集团所属4个煤矿产煤463万吨。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煤炭工业的主要成就
1.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煤炭,保证了首都市场供应
从1949年至2008年,北京煤炭工业生产煤炭4亿多吨。其中京煤集团约生产3.2亿吨。北京煤炭不仅是首都的主要能源,还是冶金、化工等行业的重要燃料和原料,销往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北京市的煤炭供应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不断调整结构,增加规格品种,保证了首都市场的供应。
2.煤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国有资产不断增值
1949年,北京国有煤炭生产企业京西煤矿公司年工业总产值为526万元。到1999年,由京西煤矿公司发展而形成的北京矿务局年工业总产值已超1亿元。2008年,京煤集团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5.54亿元。2008年,京煤集团资产总额131. 56亿元,比2001年成立时增长1.5倍,比1978年改革开始时增长26倍;经营总收入93.06亿元,比2001年增长2.7倍,比1978年增长26倍。
3.煤炭生产方式逐步改变,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1949年,北京煤炭年产量为100余万吨。1960年,北京煤炭工业的主体企业京西矿务局产煤811万吨。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煤炭工业十分重视采煤方法的改革,很快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煤矿手工劳作方式发展到机械采煤方式,采用了电钻打眼、爆破落煤、运输机运输。1953年,北京煤矿建起半机械化采煤工作面。1958年,开始有全机械化采煤工作面。根据北京煤矿地质条件复杂的特点,北京煤矿积极发展研究高新适用采煤技术,煤炭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北京国有煤矿中有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6个,高档普通机械化采煤工作面4个,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4个,全年机械化采煤产量占回采总产量的50%。原煤生产全员效率约相当于1949年的10倍。煤矿机械化开采、信息化管理工程技术广泛应用,部分矿井的生产、安全控制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
4.煤矿安全形势趋于好转,事故灾害大幅度减少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煤矿十分重视安全工作,从发展机械化采煤、改革生产工艺技术、进行现代化矿井建设入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创水平活动。煤矿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组织工作机构和安全工作队伍,煤矿的灾害防治技术、矿井的安全监测监控技术不断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越来越好,煤炭生产事故越来越少。1949年,北京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56.96,1950年为14.45。上世纪90年代,北京矿务局百万吨死亡率平均为4.19。2006年,北京市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3.12,其中,京煤集团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1.02。2008年,京煤集团百万吨死亡率为0.86。
5.煤炭企业经营更加规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经过调整,北京煤炭生产布局由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点多面广、遍地开花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煤炭工业的组织结构明显改善。国有煤炭企业在改革开放后,自主权不断扩大,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生产经营领域、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京煤集团依靠资源、技术、设备、人员优势,实行内涵提升,外延扩张,积极做大做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煤炭生产经营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健康发展,并形成多元发展的新格局,还在内蒙古新建了大型煤矿和电厂。
6.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煤矿员工生活不断改善
煤矿实施人才工程,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团队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员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煤矿开展劳动竞赛、评选劳模等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不断涌现,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不断弘扬光大。煤矿开展文化、文艺、文体活动,丰富了员工生活。煤矿解决员工居住、医疗、保险等生活问题,将农民工转为固定工、进行矿区美化、提高员工收入等,促进了矿区和谐,提高了员工生活质量,增强了员工幸福感。解放前满目疮痍的小煤窑群,现已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矿区。煤业员工生活已从解放前的吃不饱、穿不暖进入到小康。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北京煤业辉煌发展的60年。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北京煤炭工业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为北京煤炭工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进入21世纪,成立京煤集团,北京煤炭工业再创新水平。在新的世纪中,北京煤炭工业将为首都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1] 中国煤炭工业志编辑部,北京煤炭工业志编辑部.中国煤炭志·北京卷[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年.
[2] 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北京矿务局.北京工业志·煤炭志[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北京市煤炭总公司.北京工业志·煤炭流通志[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北京矿务局.创业——纪念北京矿务局建局50年[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5] 潘惠楼.北京煤炭史苑[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Sixty Years’Development of Beijing’s Coal Industry(1949~2009)
PAN Hui-lou
(Office of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Jingmei Group,Beijing 102300,China)
Beijing is one of the few capitals around the world which have coal industry.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luctuating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Beijing’s coal industry,and summarizes the accumulated experiences and learned lesson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during the 6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accumulated experiences are distinguished but can also be deemed as the epit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al industry.
Beijing;coal industry;sixty years of New China;achievements;experiences
F426.21(21)
A
1009-105X(2011)02-0090-05
2010-12-20
潘惠楼(1950-),男,京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政工师,《北京煤炭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