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

2011-02-09张玉兰

终身教育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个性化法律教学模式

张玉兰

一、“基础”课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个性化教育区别于我国长期的群体化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的主要思想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1]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加强思德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称“基础”课)个性化教学模式,即“角色导向,主题实践推动”模式,是一个具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其内涵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课“06方案”。“基础”课国家统一大纲,统一教材,教学体系上,以角色为视角和主线,联系大一学生实际,立足大一新生已经承担和将要承担的基本六种角色,从而构成课程角色教学体系,改变原有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三板块式。教学内容上,遵循管用、够用和有用原则,依据每一角色定位的基本法律要求和道德要求展开理论知识讲解,对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搬运、删减和补充形成新的理论结构。在教学形式上,多种形式融合彰显角色主题实践教学,每一角色专题理论知识讲解后,设计相应的角色主题实践实训,通过角色体验,将角色要求的法律和道德知识及时有效地内化为情感体验和行为。这是一种由角色—理论知识—角色主题实践(即角色体验)三维立体推进的教学,它能更好地引导和实现每个大一学生人生不同角色价值,最终实现人生完美价值。

二、“基础”课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思路

1.理念的更新

一是改原来依据书本程序和板块结构教学,通过重构程序、整合内容、删补内容实现以角色为导向的教学;以大学生已承担和将承担的角色为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逐步完善人格素养,逐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化。二是角色主题实践是角色体验的实践,其承载和实现着角色导向思维以及角色情感体验的功能和作用。

2.思路的创新

一是课程教学实现目标理念,实现高等教育大学功能倡导的目标,即“人才”的摇篮中的“人”应含“德”“法”的基本目标。

二是课程教学始终贯穿一个主线——人生角色的实现,即当下承担的和将要承担的角色,而且由小到大。一个人的一生时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一个人的多维度为特点,人生多种角色为主线(核心),人的角色变换为驱动,实现不同角色“德”“法”定位教育,实现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1)大学生。认识大学生自身特点,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树立远大理想,做一名有理想的人,做一名合格大学生,这些都是大学生的人生第一目标,也是大学生入学面临的第一问题和困惑。

(2)自然人。大学生首先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人(公民),(人)人格的独立是任何角色生存的基础和出发点。认识和践行一个独立公民生存的基本道德和基本法律规定是基础,以实现自然人(公民)的基本角色。这是大学生作为独立自然人生存的基础和出发点。

(3)子女/父母。大学生是家庭中的一员,现在作为子女(未来是父母)的他们是家庭和父母的希望。而家庭对大学生的人格影响是基础,是重要因素,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父母关系,共同创造家庭和谐美好。认识和践行家庭道德和法律规定是实现一个良好家庭成员角色的基础。这是所有大学生的希望也是部分大学生面临的困惑。

(4)职业者。大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自己的职业岗位,开始自己的职业,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和目标。正确认识和践行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基本要求,具备员工的基本素质,并事业有成。这是所有大学生的愿望。

(5)社会公民。人是社会的人,了解和践行公共道德和公共法律,是每个社会公民职责。如何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受欢迎、受尊重的社会公民,这正是所有大学生的愿望和部分大学生面临的困惑。

(6)爱国者。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他们最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认识和履行国家层次上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如何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做一名爱国者是每一名有志大学生的崇高目标。

要扮演好以上的六种角色,必须正确确立三观,以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无愧于人生。这是每个大学生的人生不同角色目标和人生终极目标。

三是主题实践即角色体验实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体验性和推动性。角色主题实践实训系列设计和安排,承载和实现着角色导向思维以及角色情感体验的功能和作用。每一角色真实、有用、有序,由目前到将来,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社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和有效性;角色主题实践实训选取来自于学生、他人和社会的现实生活,感悟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引导性、示范性和推动力。后续的实践体验的教学进行又将每一角色教学推向深度和高度。如:大学生角色专题设置主题为我的“家乡”和我的理想(规划);自然人角色专题设置主题为我的道德楷模和我的生活与宪法;子女/父母角色专题设置主题为我的家庭、我的责任; 社会公民角色专题设置主题为我做一名合格社会公民(走进社区/社团/社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爱国者角色专题设置主题为我的爱国心和爱国行等。

四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元化。为实现角色目标,教学采用案例与情景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讲解相结合等。多元化形式的核心指向依然是角色目标的实现。如:大学生角色专题,参观“我”的家乡,结合自己的理想写总结,小组交流,代表在班级汇报;社会公民角色专题,选择自己关心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走进社区进行实地问卷和访谈调查,汇总统计写调查报告、班级汇报等等。

五是考核形式变考试为考查,形式多元化,且注重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与终极检测相结合,言行表现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检验学生,也是检验教师自己。同时,形成教师、学生共同评价的机制。

六是教学内容遵循实用、管用、够用为原则。该原则是角色的需要,并在课程教学的范围和课时内实现。课程通过整合丰富教材,按照六种主要角色设计的基本道德和法律要求为主要内容,如自然人(公民)的基本道德和法律权利及义务;家庭道德和家庭成员法律权利及义务;职业道德要求和职业相关法律的权利及义务;社会公共道德和法律权利及义务;爱国主义传统及其新时代的道德内容和新国家安全观理念下的爱国者的法律义务。

三、“基础”课个性化教学模式的价值导向

1.具体体现了高校个性化教育思想

个性化教育的主要思想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这表明课程的教学任务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学生为本,其教学理念是以实施角色为导向,以主题实践为推动模式教学。

2.体现了思政课新一轮教改的目的,探索了课程教改有效路径

思政课的目的“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3]通过教学新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创新,把 “如何培养人”[1]与培养什么人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重大课题。

高校思想政治课“05方案”指出,实现教改目的,要加强教学研究。重点加强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各课程间以及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社会考察。组织制作“精彩一课”、多媒体课件,实现立体化教学。[2]

个性化教学模式正是做到了这样的有效结合。从形式上以角色为导向,由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解决了原有课程体系三大板块相互独立的缺点,从内容上,将道德和法律内容自然融合解决了原有教材的相关问题,符合“人”的自然体验。。

3.培养了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更能够启发学生的参与性,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实践环节(含主题实践)的多种形式,如:演讲、辩论、查找整合资料、社会调查等。

二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适应能力,不仅包括自我认识和自我适应,也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和适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题参与,认识理解了学生“认识—认可—践行”的循环,他们有了自我认识,也有了对他人的认识,达到自我适应和对他人的适应。

三是解决学生知、情、行统一。知识容易获取,但情感和行为的体验是高校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教学的一大难点。这种“角色为导向,实践主题为推动”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相互脱节的问题,且丰富了行为和情感的体验,尤其丰富了心理和情感的体验,提高了人生品位,完善了人格。

4.推进和检验“基础”教师的学识和德行,展现“基础”教师与时俱进的师德风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意义。”[4]

由此,“基础”课的教学舞台是庄严而纯洁的,“基础”课教师的职业是神圣而高尚的。但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状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政课尤其是“基础”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尤其师德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了其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在主题实践活动中要着力解决这些突出存在的问题,努力让思政教师,尤其“基础”课教师力求达到师德的“三高”境界,即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应以自己良好的道德素质、深厚的知识素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激励和引导学生,以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做人,为学生提供人生导航。

[1] 徐辉.实施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11(3):105-106.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EB/OL].[2011-03-07].http:∥wenku.baidu.com/view/c039cdc52cc58bd63186bd54.html.

[3]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11-03-07].http:∥baike.baidu.com/view/2931759.htm.

[4]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11-03-07].http:∥wenku.baidu.com/view/a7a3e90879563c/ec5da711f.html.

猜你喜欢

个性化法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同桌宝贝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