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建设新议
2011-02-09高景林
高景林
201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下称《标准》)。这是党和国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称思政课)建设又一个针对性很强的文件。我国高校思政课有了最权威的国家建设标准。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显得不高。2010年5月,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了部分院校思政课建设的不足:“有些高校仍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的现象,教学方法还不够生动丰富,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等。”[1]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以《标准》颁布、施行为契机,从推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史使命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实现党和国家的期望。
一、《标准》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研究教学问题,要在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工夫,并提出力争几年内使教学情况明显改善的目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工作。中央召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座谈会,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中宣部、教育部召开高校思政课工作会议,对思政课如何加强、加强什么和怎么加强提出了明确要求。此次《标准》的颁布,是将以往一系列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的有关要求制度化、系统化、具体化,从政策层面更加优化了思政课建设环境,使思政课建设更有针对性、规范性、导向性,达到了一定的科学性。宏观而言,《标准》就相当于建立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制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高校思政课建设将迎来新局面。
1.《标准》从整体上布局思政课建设,系统规范了思政课建设,划定了建设的基本“及格线”,使思政课建设有了国家标准
《标准》设置了38项建设指标,其中6项核心指标、8项重点指标、24项基本指标,分别从思政课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特色创新等5个方面整体思考思政课建设问题,系统规范了思政课建设,堪称思政课建设的国家标准,在一个时期内将成为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国家意志、权威纲领。《标准》划定了思政课建设的及格标准:核心指标6项、重点指标7项以上、基本指标20项以上,这一“合格”标准也成了评判我国高校办社会主义大学的“及格线”。
2.《标准》明确了各建设指标的具体责任部门,确定了指标类型,实现了思政课建设要求由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柔性到刚性的转变,思政课建设评估有了现实针对性很强的可操作的具体标准
较长时间以来,文件、高校都讲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却存在着抽象、模糊的缺陷,虚而不实。此次《标准》的指标及权重依据思政课该项内容目前存在的问题、情况而设,现实针对性很强,并用时下最有效的“评估”为手段,以评促建,成为硬指挥棒的《标准》就具有了导向、调节、规范、激励功能,使思政课建设的决策者、教师、学生都有章可循,稳定施行一段时期,就能优化建设环境,改进决策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形成思政课建设的良性循环。
3.《标准》中领导体制、机构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和特色创新等成为指标亮点,必将大力促进思政课建设
领导体制。将思政课规定为学校党委直接领导、校行政协调、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这就明确了管理主体,理顺了管理体制,显示了思政课的特殊性,符合了思政课的学科性和政治性的双重属性要求。将思政课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作为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这就纠正和防止了一些高职院校只重视专业课而把思政课边缘化、弱化的现象和趋势。
机构设置。这一要求解决了多年来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瓶颈。《标准》要求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政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机构主要负责人专业化并不得兼任其他二级院(系)的主要负责人;规定了专项建设经费的具体标准,专款专用。机构级别由三级提升至二级,思政课在学校事业发展中有了发言权,经费有了保障,思政课的地位真正得以提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真正得到加强和改进。
教学管理。高职院校思政课要按照“05方案”落实课程和学分及对应的课堂教学学时;统一使用全国思政课统编教材;规定了教学班课堂规模;规定实践教学为1个学分并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教学成果列入校级奖评选之中,这就规定了课程、课时、教材、教学班生数、实践教学等基本要求,转变了一段时间来一些高职院校思政课课时不足、教材散乱差、动辄200人一个教学班、理论和实践脱节等情况。
师资队伍。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规定高职院校思政课专任教师比例为1∶350-400;规定了新任专任教师的条件和教师进修的具体要求;规定了思政课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岗位设置比例;思政课教师工作量、课酬计算标准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实际收入水平不低于专业教师,这就根本上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待遇、物质待遇和工作条件。
学科建设和特色创新。要求设立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增强了问题科研攻关,学术地位显著提高。鼓励各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用“评估标准”方式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建设、发展。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对照《标准》存在的不足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重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条件。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但较之本科院校,仍存在着明显不足,与党和国家、社会和家庭所期望的差距较大。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自觉融入全国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潮流中。
1.办学宗旨与办学定位存在误区,对思政课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尽管思政课在战略上被提到很重要的高度,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思政课不重要或仅停留在“口号”上重要。高职院校存在着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认识,高职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制造工厂,高职教育就是技能教育。许多院校和领导忽视了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高素质”,高职教育应该强素质重技能,否则,光有技能的人只能是“机器人”。思想政治素质始终是大学生的灵魂和核心。全国目前有1 168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培养的高职学生主要成为了新产业工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这样的一批又一批基层产业工人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正确理解和自觉执行,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就会存在问题,一定时候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由于不重视甚至忽视,消减课时、随意挤占课时、上课安排在垃圾时间段等现象时有发生,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被严重边缘化、弱化。
2.机构地位低、影响小,队伍不精
20世纪末以来,高职院校大多成立了“两课”教研室,属于学校的三级机构,校内地位低,对人才培养决策影响小,成为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高职院校思政课编制内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思政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加上党和国家理论发展迅速且博大精深,普遍缺乏进修学习机会和精力,业务不精,许多教师只能用满堂灌的方式来完成额定工作量,难以沉下心去下力气研究理论并寻找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2]同时也缺少动力,无法娴熟掌握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科研支撑不足以致教学自信心不强,课堂教学中大多不能大开大合、收放自如、讲深讲透、画龙点睛。社会兼职教师过多,虽有诸多长处,但专业性、敬业心不强,管理难度大。队伍结构不合理,学校薪绩体系重官轻民,难以培养教学领域优秀领军人才。
3.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实效性尚没有达到期望要求
教学质量是思政课的核心,同以往相比,尚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需要,没有达到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明显改善”的目标。思政课实际教学课时偏少,教学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法不够生动丰富,课堂授课重理论体系讲授,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教学硬件(多媒体、资料)短缺,专项经费无拨付或拨付不足,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4.受教育主体学习成效不高
高职院校思政课应该是最有活力的课程,但大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高,认为“没有用”。较之本科院校,高职学生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学习动力显得不足,普遍缺乏为中华崛起和强盛而学习的远大目标和社会责任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被日益削弱或忽视。高职学生将自己定位为“技术型人才”,过多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的社会性,忽视全面发展。综观高职院校,虽说就业率较高,但总体就业质量不高。大多数毕业生只能是初始型的产业工人,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产业工人的培养要求差距较大。
5.督查评价虚而不实,缺少科学化实效性强的长效机制
《标准》颁布前,高职院校鲜有系统的思政课建设评估标准和办法。上级和学校督查评价仅流于表面,没有深入了解分析思政课建设状况。有些学校评估时,出现临时抱佛脚,为应付检查而临时准备,甚至用假材料;测评后又放任自由,一时好转的局面又重返积弊,一些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薄弱环节又旧态萌发,无法催生长效良性发展机制。
三、落实《标准》,推进历史使命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高校思政课是传播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课程,是社会主义大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和主渠道,在培养全面发展大学生的教育任务中起着方向引领作用,其建设日益受到党中央的重视。高职院校必须担负起时代重托,实现伟大使命。
1.高职院校党委、行政要充分认识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全力落实《标准》的各项要求
高职院校党委、行政要认真学习《标准》,充分认识党和国家决策的重要性,切实担负起时代重任,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建设要求,扎扎实实搞好内涵建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狠抓薄弱环节,规范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明显改善”的目标。学校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学习的长效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根本解决建设问题。
党的事业靠党谋。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抓好思政课建设,关键在学校党委。学校党委要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勇于担当历史责任,直接领导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把思政课建设当做党委工程、“一把手”工程,纳入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整体规划,坚持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德育主渠道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由社会主义大学本质属性决定,高职院校更要高度重视相对薄弱的思政课建设,这是党的执政在高校的一个具体体现。
2.在规定时间内设置独立的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落实必要经费
高职院校党委要按照《标准》要求,全力推进思政课机构建设。要把独立设置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抓好工作的落实。江苏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在2011年5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题座谈会上“必须办、需要办、能够办、抓紧办”的工作要求就很值得肯定。[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呈分散性办学的高职院校,其分校实质独立,各分校也应独立设置思政课二级机构,并列为评估的重要内容,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专项经费列入学校财务预算,按照标准划拨使用经费,保证思政课各项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要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开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将其纳入学校重要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等领军型人才培养力度。思政课教师要求较高,思政课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引导大学生将其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外化为行为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掌握教学的教育艺术,才能赢得大学生的亲近感、认同感,人格魅力是师之魂,学识魅力是师之骨,缺失任何一方,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都要大打折扣。[4]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定期开展培训进修,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使得这支队伍成为学校中的优秀群体。落实待遇,在经济、教学、科研、职称方面和专业教师同等对待。思政课教师也要自觉提高自身能力,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热点、难点释疑解惑,直面社会现实,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4.积极实施思政课教学科研提升工程
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紧密联系社会的课程。要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多采用启发式、案例法、研究型等教学方式,多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多采取小班讨论、对话、辩论等互动形式,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平台,[5]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吸纳大学生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对于思政课建设中的普遍、突出问题,设立专项研究课题,集中力量,研究攻关。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学术能力,提高理论水平。
5.定期督查评估,确保思政课建设按国家要求发展
党和国家多个重要文件规定把思政课建设作为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评估是课程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思政课评估是使思政课由软变硬、由虚到实的重要措施,能对思政课起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之功效。思政课督查评估宜实行省、校两级督查制度,确保思政课建设按国家要求科学发展。评估检查不走过场,严格标准,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改进、激励、促进作用。评估后,要有说法,有奖惩,动真格,促进、引领课程建设。
总之,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思想统一到国家《标准》的精神上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度重视和发挥思政课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全力落实《标准》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把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推向前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辱使命。
[1] 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直党建,2010(11):4-13.
[2] 沈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与思考[J].学理论,2010(34):338-339.
[3] 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题座谈会[EB/OL].[2011-05-12]. http://www.ec.js.edu.cn/art/2011/5/12/art_4340_62822.html.
[4]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J].求是,2010(20):53-55.
[5] 杨祖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7):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