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小麦(3)、油菜(1)
2011-02-09品种管理处
品种管理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上接第5期第52页)
5.3 1高原412
5.3 1.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1。
5.3 1.2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5.3 1.3 品种来源:高原602/181//临汾5309。
5.3 1.4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5天。株高平均86 cm。穗纺锤形,无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腹沟较深,冠毛少。平均亩穗数29.5万穗,穗粒数31.4粒,千粒重40.1 g。抗旱性鉴定4级,抗旱性较差。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高感叶锈病、黄矮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76 g/L、772 g/L,蛋白质含量16.75%、16.11%;面粉湿面筋含量32.2%、36.5%,沉降值 62.2 mL、66.6 mL,吸水率 63.3%、60.0%,稳定时间5.6 min、5.7 min,最大抗延阻力 342 E.U、342 E.U,延伸性 16.0 cm、194.4 cm,拉伸面积 23.8 cm2、68.5 cm2。
5.3 1.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6 kg,比对照增产14.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271.5 kg,比对照增产6.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2.5 kg,比对照增产10.1%。
5.31.6 栽培技术要点:当平均气温达到1~3℃、土壤解冻5~6 cm时抢墒播种,播种深度3~4 cm。每亩适宜播种量15~20 kg,每亩基本苗25万~35万苗。
5.3 1.7 审定意见:适宜在青海互助、大通、湟中,甘肃定西、通渭、会宁、榆中、永靖,宁夏西海固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5.3 2 定西40号
5.3 2.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2。
5.3 2.2选育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
5.3 2.3 品种来源:8152-8/永257。
5.3 2.4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3天。分蘖力强。平均株高88 cm,株形紧凑。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不易落粒,籽粒硬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5.1万穗,穗粒数27.8粒,千粒重39.3 g。抗旱性鉴定3级,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差。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高感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68 g/L、776 g/L,蛋白质含量 17.8%、15.9%;面粉湿面筋含量 34.9%、33.4%,沉降值 30.4 mL、23.0 mL,吸水率 58.1%、57.3%,稳定时间 2.1 min、1.4 min,最大抗延阻力 110 E.U、78 E.U,延伸性 15.2 cm、13.4 cm,拉伸面积 21.6 cm2、11.7 cm2。
5.3 2.5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0 kg,比对照增产1.0%;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190.1 kg,比对照增产16.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6.2 kg,比对照增产5.8%。
5.3 2.6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适宜播种期3月中下旬。合理密植,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23万苗。播前药剂拌种防黑穗病,播后遇雨及时耙耱破板结保全苗,分蘖前锄草松土增地温,抽穗后注意防治蚜虫和白粉病。
5.3 2.7 审定意见:适宜在甘肃定西、会宁、永靖、通渭,宁夏海原、西吉,青海大通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5.3 3 青春41号
5.3 3.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3。
5.3 3.2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5.3 3.3 品种来源:SANTA//03702/W97208。
5.3 3.4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1天。分蘖力中等。平均株高82 cm,株形紧凑,叶片窄长上举。穗纺锤形,顶芒,白壳,红粒,口紧不易落粒,籽粒饱满。平均亩穗数28.8万穗,穗粒数34.4粒,千粒重37.8 g。抗倒性较好。抗旱性鉴定4级,抗旱性较差。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中感条锈病、叶锈病,高感黄矮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8 g/L、787 g/L,蛋白质含量15.3%、14.8%;面粉湿面筋含量 34.0%、59.0%,沉降值 50.7 mL、65.1 mL,吸水率60.7%、65.1%,稳定时间4.5 min、4.4 min,最大抗延阻力 285 E.U、280 E.U,延伸性14.5 cm、17.0 cm,拉伸面积 58.0 cm2、66.0 cm2。
5.3 3.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9.0 kg,比对照增产11.3%;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292.5 kg,比对照增产14.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0.5 kg,比对照增产14.1%。
5.3 3.6 栽培技术要点:适期早播,播种深度4~5 cm。每亩播种量16~20 kg,在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降低播种量,每亩保苗30万~35万苗。注意防治麦茎蜂和蚜虫。
5.3 3.7 审定意见:适宜在青海大通、互助、湟中、平安,甘肃定西、通渭、临夏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6 油菜
6.1 大地55号
6.1.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1。
6.1.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6.1.3 品种来源:1055A×R6。
6.1.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5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59.0 cm,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36个,每角粒数22.4粒,千粒重4.00 g。菌核病发病率17.56%,病指9.57;病毒病发病率4.49%,病指2.0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19.49μmoL/g,含油量44.28%。
6.1.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3.5 kg,比对照增产12.6%;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1.9 kg,比对照增产15.0%;两年区试16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182.7 kg,比对照增产13.7%。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1.0 kg,比对照增产7.4%。
6.1.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应在9月下旬育苗,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30天左右),10月下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每亩用种0.2~0.4 kg。(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每亩0.9万株左右,直播每亩1.8万~2.2万株。(3)科学施肥。氮肥按7∶2∶1施用,重施底肥,早追苗肥,轻施薹肥。每亩底施尿素35 kg左右,硼砂1.5 kg左右,并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4)防治病害。油菜初花期一周内喷施灰核宁,亩用100 g灰核宁兑水50 kg。
6.1.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 蜀丰6608
6.2.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2。
6.2.2 选育单位:四川华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6.2.3 品种来源:66-8A×H804。
6.2.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种子褐色,近圆形。区试结果:平均生育期222天,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平均株高192.1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10.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9.1个,每角粒数19.2粒,千粒重3.2 g。菌核病发病率8.47%,病指3.22;病毒病发病率2.63%,病指0.8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5%,饼粕硫苷含量19.45μmoL/g,含油量42.94%。
6.2.7 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1 kg,比对照增产14.7%;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9 kg,比对照增产9.6%;两年区试24个试点中21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1.5 kg,比对照增产12.1%。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8.1 kg,比对照增产15.1%。
6.2.6 栽培技术要点:(1)9月中旬育苗,10月中旬移栽。(2)亩留苗0.6万~0.8万株,如直播亩留苗0.8万~1.0万株。(3)合理施肥,亩产150~200 kg需亩施纯氮15 kg以上;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按1:0.5:0.9比例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薹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4)增施硼肥,亩用硼砂600~1 000 g,基肥沟施或兑水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薹、花期作根外追肥。
6.2.7 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3 渝油23号
6.3.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3。
6.3.2 选育单位:西南大学。
6.3.3 品种来源:C3A×20R。
6.3.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20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79.6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38.3个,每角粒数20.5粒,千粒重3.40 g。菌核病发病率12.52%,病指6.8;病毒病发病率1.80%,病指0.5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7.56μmoL/g,含油量39.35%。
6.3.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1 kg,比对照增产10.6%;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9.8 kg,比对照增产5.2%;两年区试24个试点中20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8.0 kg,比对照增产7.9%。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2 kg,比对照增产13.7%。6.3.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上游区于9月25日至10月10日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 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或1∶6。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 000 kg,尿素 10 kg,过磷酸钙 40 kg,氯化钾 10 kg,硼砂1 kg。每亩种植0.8万~1.0万株,宽行窄株种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一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6.3.7 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4 亚科998
6.4.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4。
6.4.2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6.4.3 品种来源:492A×H14选5。
6.4.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22天,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平均株高198.6 cm,一次有效分枝数8.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7.9个,每角粒数22.0粒,千粒重3.19 g。菌核病发病率8.38%,病指3.98;病毒病发病率2.81%,病指0.6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饼粕硫苷含量20.14μmoL/g,含油量40.02%。
6.4.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2 kg,比对照增产10.6%;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7.3 kg,比对照增产4.2%;两年区试24个试点中18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6.8 kg,比对照增产7.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1.5 kg,比对照增产15.8%。
6.4.6 栽培要点:育苗移栽宜9月中旬播种,每亩苗床播种量0.5~0.6 kg。直播栽培宜9月下旬播种,每亩播种量250 g。苗龄30~35天时移栽,每亩栽植0.8万~1.0万株。直播栽培时每亩留苗1.2万~1.5万株。每亩施纯氮12~15 kg、五氧化二磷7 kg、氯化钾8 kg、硼砂1 kg。施足底肥,早追苗肥,轻追腊肥。冬前注意防蚜虫、菜青虫,春后注意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
6.4.7 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5 鼎油杂4号
6.5.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5。
6.5.2 选育单位:武汉市久隆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5.3 品种来源:FA01×C76。
6.5.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64.4 cm,一次有效分枝数7.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3.6个,每角粒数18.7粒,千粒重3.75 g。菌核病发病率10.98%,病指7.36;病毒病发病率1.23%,病指0.8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2.05μmoL/g,含油量42.73%。
6.5.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0 kg,比对照增产6.3%;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6 kg,比对照增产5.5%;两年区试19个试点中15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7.3 kg,比对照增产5.9%。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8.1 kg,比对照增产0.9%。
6.5.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培育壮苗。一般9月中、下旬播种育苗,直播宜在9月底至10月上旬进行。(2)适时早栽,合理密植。苗龄不宜超过30天。中等肥力水平下亩栽0.8万株左右,直播时可适当密植。(3)重施底肥,必施硼肥。根据土壤情况注意氮磷钾平衡施肥,底肥应占总施肥量的70%,每亩加施硼肥1.0~1.5 kg。如底肥没有施硼,应在薹期喷施硼肥。(4)中耕除草培土,促苗稳长。(5)苗期防治菜青虫、蚜虫等,开好三沟,防止水渍。初花期防治菌核病。
6.5.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6 中油杂7819
6.6.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6。
6.6.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6.6.3 品种来源:A4×23008。
6.6.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8.5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68.0 cm,一次有效分枝数8.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0.4个,每角粒数18.4粒,千粒重3.68 g。菌核病发病率8.96%,病指5.39;病毒病发病率1.81%,病指1.3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18.30μmoL/g,含油量42.79%。
6.6.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4 kg,比对照增产3.2%;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8.0 kg,比对照增产7.8%;两年区试19个试点中15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5.7 kg,比对照增产5.4%。20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9.5 kg,比对照增产6.0%。
6.6.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适宜播种期9月中旬,苗龄控制在30天之内,10月中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每亩0.8万~0.9万株,直播每亩1.5万~2.0万株。(3)科学施肥。硼砂1.5 kg左右,底肥氮肥应占总施肥量的70%;并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苗肥,根据苗势亩施尿素10 kg左右。腊肥春用,在12月底根据苗势亩施尿素5 kg。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有施硼,应在薹期喷施硼肥(浓度为0.2%)。(4)防治病害。注意防治菌核病,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亩用量为100 g菌核净兑水50 kg。
6.6.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7 绵新油58号
6.7.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7。
6.7.2 选育单位:绵阳市新宇生物科学研究所。
6.7.3 品种来源:036AB×38C。
6.7.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核不育两系杂交种。种子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67.0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7.9个,每角粒数19.1粒,千粒重3.75 g。菌核病发病率10.13%,病指6.56;病毒病发病率0.79%,病指0.5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22.47μmoL/g,含油量44.82%。
6.7.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0 kg,比对照增产5.7%;2008-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63.9 kg,比对照增产5.1%;两年区试19个点中13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6.5 kg,比对照增产5.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8 kg,比对照增产2.8%。
6.7.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长江中游区育苗适宜播种期9月中旬,苗龄控制在30天之内,10月中旬移载;直播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2)合理密植。亩留苗育苗移栽0.7万~0.8万株,直播1.0万~1.2万株。(3)科学施肥。亩总施肥量纯氮12~15 kg,五氧化二磷8~10 kg,氧化钾8~10 kg。黏土可以底肥一次性深施;沙土底肥70%,苗肥15%,薹肥15%。(4)防治病虫。初花期用多菌灵或速克灵防治菌核病,苗期、花薹期和青荚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
6.7.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8 秦优11号
6.8.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8。
6.8.2 选育单位: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三原县种子管理站。
6.8.3 品种来源:2168A×5012C。
6.8.4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6.8.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黑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20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2天。平均株高176.2 cm,中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3.4个,每角粒数19.5粒,千粒重3.69 g。菌核病发病率4.85%,病指3.03;病毒病发病率1.39%,病指1.0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27.88μmoL/g,含油量41.47%。
6.8.6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9 kg,比对照增产9.4%;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5.1 kg,比对照增产5.9%;两年区试19个试点中15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0.0 kg,比对照增产7.7%。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2.2 kg,比对照增产3.8%。
6.8.7 栽培技术要点:(1)与当地品种同期播种。(2)每亩留苗0.8万~1.2万株。(3)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补施硼肥。一般亩施硼肥500~750 kg。(4)注意防治菌核病和蚜虫。
6.8.8 审定意见:2008年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2008年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9 沣油520
6.9.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9。
6.9.2 选育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6.9.3 品种来源:20A×C3R。
6.9.4 特征特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7.5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67.6 cm,中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334.7个,每角粒数19.4粒,千粒重3.38 g。菌核病发病率8.20%,病指5.62;病毒病发病率2.00%,病指1.2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24.63μmoL/g,含油量41.91%。
6.9.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6 kg,比对照增产7.7%;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8 kg,比对照增产5.6%;两年区试19个试点中16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7.7 kg,比对照增产6.7%。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2.1 kg,比对照增产15.0%。
6.9.6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为宜;直播9月下旬至10月初为宜。(2)亩种植0.8万~1.0万株,直播2.0万~2.5万株。(3)施足底肥,早施苗肥,必施硼肥。(4)苗期防治猿叶虫、蚜虫、菜青虫,花期防治菌核病。
6.9.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0 华湘油10号
6.10.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0。
6.10.2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6.10.3 品种来源:S017A×Z15。
6.10.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18.5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2.9 cm,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2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3.48 g。菌核病发病率8.48%,病指5.10;病毒病发病率0.67%,病指0.4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为0.10%,饼粕硫苷含量为23.45μmoL/g,含油量为41.49%。
6.10.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9 kg,比对照增产6.2%;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5.7 kg,比对照增产6.3%;两年区试19个试点中17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7.8 kg,比对照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6.5 kg,比对照减产0.1%。
6.10.6 栽培要点:(1)育苗移栽宜9月中旬播种,每亩苗床播种量0.5~0.6 kg,苗龄30~35天时移栽,每亩栽植0.8万~1.0万株;直播宜9月下旬播种,每亩播种量250 g,亩留苗1.2万~1.5万株。(2)亩施纯氮12~15 kg,五氧化二磷 7 kg,氯化钾 8 kg,硼砂 1 kg。施足底肥,早追苗肥,轻追腊肥。(3)冬前注意防蚜虫、菜青虫,春后注意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
6.10.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1 油研50号
6.11.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1。
6.11.2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6.11.3 品种来源:7274A×6215R。
6.11.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中熟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种子黑色,有少数黄籽。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68.8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79.6个,每角粒数19.2粒,千粒重4.23 g。菌核病发病率8.40%,病指5.67;病毒病发病率0.47%,病指0.3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5%,饼粕硫苷含量25.02μmoL/g,含油量42.77%。
6.11.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4.3 kg,比对照增产2.8%;平均亩产油71.5 kg,比对照增产 6.0%。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2.2 kg,比对照增产4.0%;平均亩产油68.1 kg,比对照增产5.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3.2 kg,比对照增产3.4%,19个试点中13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69.8 kg,比对照增产5.6%,19个试点中15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6 kg,比对照增产5.4%。
6.11.6 栽培技术要点:(1)9月上、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每亩种植0.6万~0.8万株;如直播,每亩留苗1.0万~1.2万株。(2)合理施肥,亩产150~200 kg需亩施纯氮15 kg以上;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按1.0∶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薹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苗期追肥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好,腊肥提倡施复合肥。应特别注意施用硼肥,亩用硼砂0.5~0.8 kg作基肥沟施或兑水(结合第一、二次追肥)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薹、花期作根外追肥,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更应根外补施硼肥。
6.11.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2 沣油5103
6.1 2.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2。
6.12.2 选育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6.12.3 品种来源:20A×6132R。
6.12.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黑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57.9 cm,中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320.5个,每角粒数20.7粒,千粒重3.68 g。菌核病发病率8.10%,病指5.35;病毒病发病率1.43%,病指1.0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3.16μmoL/g,含油量42.48%。
6.12.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5.8 kg,比对照增产4.7%;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1 kg,比对照增产12.9%;两年区试19个试点中15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0.9 kg,比对照增产8.8%。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4 kg,比对照增产5.2%。
6.12.6 栽培技术要点:(1)移栽适宜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直播播种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2)亩种植密度移栽0.6万~0.8万株,直播1.2万~2.5万株。(3)施肥以基肥为主,早施苗肥与腊肥,基肥应占总施肥量的70%,基肥中每亩必施硼肥1 kg。(4)及时防治蚜虫、菌核病、病毒病等病虫。
6.12.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3 南油杂1号
6.1 3.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3。
6.13.2 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6.13.3 品种来源:南A7×98R。
6.13.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5天。平均株高172.7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4.4个,每角粒数20.0粒,千粒重3.51 g。菌核病发病率9.51%,病指6.66;病毒病发病率1.82%,病指1.1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一般。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0.24μmoL/g,含油量42.22%。
6.13.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4 kg,比对照增产7.0%;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9 kg,比对照增产5.8%;两年区试19个试点中13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7.2 kg,比对照增产6.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1 kg,比对照增产6.5%。
6.13.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在9月上、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1:5,稀撒匀播,苗龄约30~35天移栽;直播10月上旬播种,及时间苗定苗。(2)重底早追,合理施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且所有追肥应在12月底前施完。全生育期一般亩施纯氮12~15 kg、五氧化二磷 5~7 kg、氧化钾 10~12 kg、硼砂 750~1000 g。(3)合理密植,防治病虫。亩苗留育苗移栽0.6万~0.8万株,直播1.0万~1.2万株;苗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6.13.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4 浙油28号
6.1 4.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4。
6.14.2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6.14.3 品种来源:SE046/浙双6号。
6.14.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角果斜生,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种子黑褐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20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2天。平均株高169.3 cm,一次有效分枝数8.8 g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02.9个,每角粒数19.3粒,千粒重3.69 g。菌核病发病率5.25%,病指3.35;病毒病发病率1.26%,病指1.6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21.04μmoL/g,含油量44.26%。
6.14.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6.1 kg,比对照减产1.5%;平均亩产油量68.7 kg,比对照增产0.5%。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8 kg,比对照增产5.7%;平均亩产油量73.4 kg,比对照增产13.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0.5 kg,比对照增产1.6%,19个试点中9个点增产,10个点减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1.0 kg,比对照增产6.7%,19个试点,13个点增产中6个点减产。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2.1 kg,比对照增产7.9%。
6.14.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移栽油菜9月中下旬播种,苗龄30天;直播10中下旬播种。(2)合理施肥,重施基苗肥(占总肥量的70%),适施薹、花肥(占30%),增施磷、硼肥。(3)亩留苗移栽0.7万~0.8万株,直播1.5万株左右。(4)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病虫害发生苗期做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开春后做好开沟排水防渍害,花期做好蚜虫和菌核病的防治。(5)与非双低品种隔离种植,并注意增施硼肥。
6.14.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5 希望528
6.1 5.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5。
6.15.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6.15.3 品种来源:6098A×R3。
6.15.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种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8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2.3 cm,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00个,每角粒数19粒,千粒重3.90 g。菌核病发病率6.52%,病指4.94;病毒病发病率0.65%,病指0.4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1.65μmoL/g,含油量43.05%。
6.15.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4 kg,比对照增产4.1%;平均亩产油量71.6 kg,比对照增产6.1%。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9.7 kg,比对照增产2.4%;平均亩产油量68.8 kg,比对照增产6.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3.0 kg,比对照增产3.2%,19个试点中13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0.2 kg,比对照增产6.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8.4 kg,比对照增产1.2%。
6.15.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应在9月中下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30~35天),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2)合理密植,亩苗留育苗移栽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0.8万株左右,肥力较高时0.7万株左右;直播1.6万~2.0万株。(3)科学施肥,氮肥按6∶3∶1施用,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60 kg左右,或尿素30 kg左右,硼砂1.5 kg左右,底肥氮肥应占总施肥量的60%;并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底肥施过磷酸钙50 kg左右,氯化钾60 kg左右。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提苗肥,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 kg左右。腊肥春用,在1月底以前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 kg左右,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有施硼,应在苔期喷施硼肥(浓度为0.2%);薹花肥每亩施尿素5 kg左右。(4)防治病害:油菜初花期防治菌核病,一周内喷施灰核宁,一至两次,用量每亩100 g灰核宁兑水50 kg。
6.15.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6 盛湘油9号
6.1 6.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6。
6.16.2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6.16.3 品种来源:821A×20148。
6.16.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3.7 cm,一次有效分枝数7.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89.3个,每角粒数19.3粒,千粒重4.04 g。菌核病发病率5.88%,病指4.51;病毒病发病率1.87%,病指1.2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5%,饼粕硫苷含量18.45μmoL/g,含油量46.02%。
6.16.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5.6 kg,比对照减产1.8%;平均亩产油量71.0 kg,比对照增产3.9%。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7.5 kg,比对照增产0.2%;平均亩产油量73.1 kg,比对照增产12.8%。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6.5 kg,比对照减产0.8%,19个试点中9个点增产,10个点减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2.0 kg,比对照增产8.3%,19个试点中16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1.9 kg,比对照增产0.6%。
6.16.6 栽培技术要点:(1)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2)每亩种植移栽0.7万~0.8万株,直播1.0万~1.2万株。(3)合理施肥,亩产150~200 kg需施纯氮15 kg以上,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按1.0∶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薹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方式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宜。(4)应特别注意施用硼肥。每亩用硼砂500~800 g作基肥沟施或兑水 (结合追肥)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薹花期作根外追肥,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地块更应注意施用硼肥。
6.16.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