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杂交水稻南繁制种产业发展对策
2011-02-09陈全萍胡树萍陈武萍
陈全萍,胡树萍,陈武萍
(萍乡市种子管理局,江西萍乡 337000)
南繁制种业是我市农业的一大产业,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为使南繁制种业成为萍乡的支柱产业,了解南繁制种业的现状,找出制约南繁制种业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加快我市南繁制种业的健康发展,是新形势下种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我市南繁制种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1 面积
20世纪70年代初,市农科所在颜龙安院士的带领下,在全国率先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后即开始了南繁制种。从1974年的几十亩发展到70年代末的四五千亩,80年代发展一二万亩,90年代达到10万亩左右。近几年一直维持在8万亩左右,约占全国南繁制种面积的85%。
1.2 产量
在杂交水稻实现三系配套初期,制种亩产只有20~25千克。经过不断摸索改进制种技术,不断应用新技术,70年代末亩产达到100千克左右;80年从115千克逐渐上升到150千克左右;90年后由于杂交组合的变化,制种技术的改进,亩产一般在150~200千克,高产的超过300千克。
1.3 组织形式
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大力发展杂交水稻,各市、县(区)均设有南繁指挥部,各乡镇成立育种队,不计成本到海南制种。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正值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我市南繁制种也逐步走向市场,大多以承包制种,定产量、定价收购、定向供种为主。由于承包经营大大调动了南繁制种人员的积极性,制种成本下降,产量提高,同时也为今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农民制种技术骨干,成为90年代南繁制种专业户,面向全国制种。2004年后,国家南繁领导小组针对江西占南繁面积最大的实际情况,要求江西农业厅加强南繁工作的管理,省农业厅成立了南繁工作站。自2007年,我市将早已名存实亡的南繁管理站与市种子管理站合署办公,管理南繁事务。市政府将南繁作为我市一大产业来抓,帮助成立了天涯种业有限公司,加上制种协会和专业制种合作社,完全市场化运作,初步形成了以天涯种业为龙头企业,制种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制种专业户为基础的南繁制种产业。
1.4 人员
70年初只有几十人在海南制种,80年代扩大到四五百人,到现在每年有5000~7000人从事制种,最高年份超过1万人,100多个专业制种大户。
1.5 地点
南繁制种主要集中在三亚市、乐东县、陵水县,在澄迈县、定安县、保亭县等县有少量面积。
1.6 经济效益
在七八十年代均为各级政府支撑南繁工作,经济效益不明显,主要为社会效益。在90年代承包经营中,每个育种队员约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到2000年以后,南繁劳务总收入达6000~8000万元,每个制种农民半年收入在8000~10000元,制种专业户的收入遇丰收年份相当可观。
1.7 社会效益
我市南繁制种累计生产2.11亿千克杂交水稻种子,种植面积达1.58亿亩,按每亩增产25千克的保守数字计算,可增产粮食达40亿千克;按现行保护价计算,产生的社会效益约35.2亿元,非常可观。
2 目前南繁制种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各制种专业户联系不紧密
竞争中内耗激烈,为竞争制种合同而竞相降价,为争一块好的制种田而相互提价,没有形成合力。
2.2 生产成本持续上涨
由于田租、人员工资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每亩生产成本约1700元,而种子价格相对稳定,亩产需实现160千克方可持平,利润明显下降。
2.3 惠农政策难以惠及南繁制种产业
杂交水稻制种属于粮食生产范畴,中央支持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价格补贴、农机补贴,因地域界限原因未能享受。
2.4 产业基础仍脆弱,抵御风险能力差
100多个南繁育种专业户仍是临时租地,制种基地不稳定,存在规模小,竞争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因没有农业制种保险,制种面积和从业人员都存在大起大落现象。
2.5 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和组织机构
我市制种产业虽然初具规模,在海南仍缺乏一个常驻管理机构。而原来的市南繁管理站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因不能收费,故无法支撑下去。2010年我市成立种子管理局后,南繁管理站划入种子管理局管理,其业务也随之归属,但是一直未落实南繁管理机构的经费问题。
3 发展壮大南繁制种业的对策
3.1 政府工作前移,建立海南南繁工作站
要把南繁制种产业做大做强,需要政府的扶植。南繁制种既是一个大产业,也是我市农民工输出较为集中的地方。首先,应设立南繁工作站,代表市政府管理南繁制种业,扶持其不断壮大。其次,每年派出二三名具有南繁管理经验的人员常驻三亚,成为广大南繁制种人员的家,使政府扶助南繁制种产业的重心前移。第三,财政将南繁工作经费列入预算,确保工作开展,及时解决南繁制种产业遇到的困难,帮助制种产业专业户相互联系,协调南繁制种与当地的关系。第四,与阳光工程连接,培训南繁制种人员,提高整体南繁制种人员的素质,以良好的形象确保我市南繁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打破地域界限,使南繁制种业享受到惠农政策
我国现行的惠农政策实施为块块管理。南繁制种人员均为萍乡人,在海南享受不到良种补助、种粮补助、农机补助和农资综合补贴。现阶段已联系省农业厅对农机补贴实行本地购机补贴一样的待遇,其他补贴尚未到位,应争取予以享受。
南繁制种产业仍属高风险行业,遇不良气候极易造成损失或绝收。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当落实农业保险,降低风险,实现灾年不减收,确保南繁制种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建立救灾补助机制,在农业救灾资金中统筹安排一定比例的救灾资金,滚动使用,未遇自然灾害则留下年使用,提高制种业的生存能力。
3.3 扶助南繁制种队由松散型联系为紧密型联系,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
现在的南繁制种业虽然有制种协会和少量的专业合作社相联系,但非常松散,基本上仍为各自为阵。因此,在大力发展制种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同时,条件成熟时,应帮助组建南繁制种专业公司。新公司可在海南注册,享受海南的各项优惠政策;也可在萍乡注册,在海南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同样可享有海南优惠政策。同时,联合起来的南繁制种专业公司要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签订合同,减少相互压价;统一租用田地,防止相互提价;统一对外品牌,争取做大做强;统一农资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统一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建立面积稳定在10万亩的制种基地,加大种子加工机械、仓贮设备、检验仪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争取项目建设列入国家农业项目,做大做强我市南繁制种产业。
3.4 建立本地制种与南繁制种的联合机制,使萍乡真正成为制种产业基地
目前,萍乡杂交水稻亲本繁殖和制种主要在海南进行,本地制种每年仅2000~5000亩,南繁制种人员半年在海南,半年休息。而萍乡本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排上、东桥等镇拥有上万亩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在全市各地均有零星制种。莲花、湘东、芦溪、上栗均有自然条件较好的制种基地,实现本地制种5~7万亩是完全可能的。
在本地建立制种基地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萍乡南繁制种的技术力量;二是制种效益远远高于种植粮食,可以帮助农民增收;三是建立制种基地后可以申请农业项目——种子工程项目,改善本地农业设施,形成良性循环,推动萍乡农业的发展;四是可以进一步提升萍乡制种业的品牌,使之成为萍乡支柱产业,也成为萍乡在全国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