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位硬膜外麻醉异常广泛阻滞并头痛1例

2011-02-09李富明昆明市嵩明县中医院651700

中国乡村医药 2011年6期
关键词:硬膜利多卡因本例

李富明 (昆明市嵩明县中医院 651700)

患者,男,23岁,体重65kg,平素体健。因右侧腹股沟区一蚯蚓状物2年于2008年7月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右侧精索静脉曲张。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侧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入室查血压(BP)122/75mmHg,心率(HR)76次/分,呼吸频率(R)18次/分,脉搏氧饱和度(SPO2)96%。左侧卧位下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头侧顺利置管3cm,回抽无脑脊液、血液回流后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3ml,5min后无异常再缓慢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8ml,再过5min后测平面为T10~S1,测BP 110/60mmHg,HR 70次 /分,R 18次 /分,SPO296%,开始进行手术。20min后患者诉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双手麻木,能动趾,但神智清楚。术野渗血减少,此时回抽仍然无脑脊液、血液回流,测BP 100/60mmHg,HR 65次/分,R 18次/分,SPO292%,麻醉平面上升至T2。立即给予面罩吸氧,加快输液速度,15min后测BP 125/65mmHg,HR 85次/分,R 18次/分,SPO2100%,患者诉不适症状改善,30min后麻醉平面下降至T10,不适症状完全消失,手术历时1h。术后随访第1~3天患者未诉特殊不适,行动自如,第4天直立行走时突然出现额部搏动样疼痛,卧位时消失,伴恶心、眩晕、耳鸣,行CT检查无异常发现,考虑为低颅压性头痛。经卧床休息、补液(2000~3000ml/d)、镇静、镇痛等处理,15天后头痛症状消失出院。

讨论 低位硬膜外麻醉异常广泛阻滞临床病例报告并不多见。根据本例患者症状和其发生缓慢及呈节段性的特点,符合硬膜下间隙广泛阻滞。硬膜下间隙是硬脊膜和蛛网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如将局麻药注入此间隙,即产生所谓的硬膜下间隙阻滞,其在首次剂量或试验剂量后会出现运动、感觉神经同时被阻滞,类似蛛网膜下隙阻滞,多呈一过性,经处理症状改善后仍可以顺利完成手术。其特点是负压试验及抽吸试验均正常,药量小,广泛阻滞呈缓慢发生,多出现在注药后20~30min,前驱症状为胸闷、呼吸困难、说话无力,继而发展为通气不足,甚至呼吸停止,血压可大幅度下降或变化不明显,脊神经被阻滞常达十余节,呈节段性。本例患者于术后第4天出现低颅压性头痛,考虑可能是由于硬脊膜先天菲薄,脑脊液缓慢外渗引起颅内压下降,或是碳酸利多卡因通透性强,弥散广,注入硬膜外的药液通过硬脊膜渗透入神经系统所致。通过对本例分析,我们认为低位硬膜外麻醉时,仍应警惕发生广泛阻滞并头痛的可能性,一定要反复证明穿刺针在硬膜外腔,无脑脊液、血液回流,在试验剂量及首次剂量注入后测试麻醉平面,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循环系统变化,及早发现并进行呼吸、循环支持治疗,术后还须加强随访,发现问题及时予对症处理。

猜你喜欢

硬膜利多卡因本例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思考心电图之169》答案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视功能分析图例详解
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约诊间疼痛和预防肿胀中的作用
地西泮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