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北京道路交通建设的启示
2011-02-09冯扬
冯 扬
(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海淀支队公主坟大队,北京 100038)
0 引言
当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追求实现现代化之时,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股新的全球性思潮:后现代主义,并在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它对北京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会引起什么样的思考呢?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笔者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企望能对北京道路交通建设有所裨益。
1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作为当代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一场思想运动,既是一种文化思潮,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崛起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风行西方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影响开始波及第三世界国家。
从自然形态上,后现代主义大致分为文艺学术上的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随着这一思潮的深入,又产生了后现代经济,后现代农业,后现代科学,后现代政治。
后现代主义所讲的“后”并不完全是在时间意义上讲的,而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否定”、“扬弃”和“超越”,是对西方现代化负面影响的深恶痛绝[1]。简言之,西方模式的现代化完成后人类该怎么办?这就是“后”字的真正含义。“能否找到第三条道路:既实现现代化,又成功地避免现代化的弊端,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向我们第三世界国家所提出的问题[2]。”美国学者大卫·格里芬(David Griffin)在他为《后现代科学》一书所写的中文版序言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的出发点是: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国家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上是‘后现代化’了。”我们研究后现代主义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不再重复西方国家做过的“错事”。这样,联系到北京市道路交通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后”字上做文章,把它同北京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加以思考。
2 北京市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
为了在北京市道路交通建设中避免后现代主义所说的“错事”,就要先分析一下北京市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北京传统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道路交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为突出的是:维护首都的古都风貌与道路交通改造的矛盾;人口、车辆剧增与道路狭窄的矛盾。这两大矛盾为北京市道路交通建设所独有,需要独特的考量。
2.1 维护首都的古都风貌与道路交通改造的矛盾
北京既是首都又是古都,如果从眼下北京的这块地界上出现了最早的城市“燕”和“蓟”算起,北京这座古城已经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地位,使北京有太多的历史文化遗存,突出的是各种建筑群。当年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北京是中国(可能是全世界)文物建筑最多的城市。元、明、清时期的宫苑,坛庙,塔寺分布在全城,各有它的历史和含义。随着近代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的输入打破了原有的交通地理格局,新式道路网络开始出现,不论是道路的改造还是拓宽,都必须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维护首都和古都应有的风貌为前提,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难以修复的后果。以北京的两条主干道为例,长安街在维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建设成为一条通畅美丽的交通主干线。继长安街之后,于1999年8月建成的第二条贯通北京东西方向的平安大街在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就存在一些思虑不周的问题,比如只有寥寥几处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交通阻塞问题并没有因周边道路拓宽而真正解决,对旧城风貌也有一定破坏作用。
2.2 人口、车辆剧增与道路狭窄的矛盾
以人口而论,据2010年11月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1 961.2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44.5%,10年共增604.3万人,增长速度居全国之首。有1/3人口来自外地。以车辆而论,北京市车辆的增长速度同样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截至2010年底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已达489万辆,高峰期机动车路面行驶平均速度只有几十公里。统计显示,北京市机动车从100万辆增加到200万辆,用了6年时间;从200万辆增加到300万辆,用了3年零9个月时间;从300万辆增加到400万辆,仅用了1年多一点时间。这几年,北京私车基本是以平均每天1 000辆的速度递增。路面拥堵严重,极大地妨碍了居民出行的速度和效率。在造成众多不便的同时,机动车尾气排放进一步增加,空气污染指数最高时达到五级水平,严重地威胁到城市居民的健康。
3 后现代主义对北京市道路交通建设的启示
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道路及环境等四要素构成的一个复合动态系统。后现代主义对于人和自然环境问题,都提出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建议,现结合“四要素”建设加以对照分析,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3.1 人的要素建设
后现代主义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并提出了“代内平等”、“代际平等”等概念。“代内平等”是说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权利,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代际平等”是说当代人的发展不应剥夺或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权。
交通不仅仅是混凝土、沥青、钢材的混合物,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提供机会、自由和选择。既要考虑当代人与人之间在交通问题上的平等,也要考虑到当代人和后代人在交通问题上的平等,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之一。
3.2 车的要素建设
“车”是手段,是人与道路之间的中介。车的问题最终体现了人的关系和对于人的观念、态度问题。后现代主义关于人人享有平等地位和权利的观点,对于我们发展车的问题是有参考作用的。北京市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作为交通发展的唯一出路,确定“公交优先”战略,并制定有关发展纲要,重点加强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快速公交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地面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地面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以换乘站为节点,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遍布全市的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这是启示之二。
3.3 道路要素建设
道路建设本身不是公安交通管理职权范围内的事,但道路建设状况却是做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因此,公安交管部门也应十分关注和参与意见。对于公交管理的标志、标线、信号灯系统、监控装置系统的分布与设置,是很重要的。
后现代主义对从现实性、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长跨度的思维方式,在城市道路建设中也是值得关注的。如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的宽大马路就是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当时被斥为“败家子”,当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时,别人都在拆迁拓宽马路,而它却正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启示我们:城市道路交通建设要有远见性。又据称,朝鲜平壤的街道是十分宽阔的,行人穿越主干道要花很长时间。这也提示我们:在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要处理好现实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启示之三。
3.4 环境要素建设
后现代主义的环境观和生态观,对于我们的道路交通建设很有启迪意义。他们提出,要实现由“征服自然”向“保护自然”、由“我保护自然”向“自然保护我”转变。这实际上是两个转变,前一转变旨在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后一转变则说明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互补关系。这一点,在北京的生态建设中已经得到证实,特别是提出“绿色奥运”、“绿色北京”后的这几年效果更为明显,大片绿地、湿地和森林已经在保护着我们。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作为绿色北京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向生态交通发展。这是启示之四。
4 对北京市道路交通建设前景的几点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尽量避免西方国家现代化中所做的错事,就要及早对北京市的道路交通建设作整体性、超前性思考,为此,作为一种习作,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具体是三个“相统一”。
4.1 坚持维护古都风貌与合理布局相统一
怎样才算维护古都风貌与合理布局呢?本人有一个总体概念:保持住北京方圆结合、四方对称的大格局就能维护住古都风貌,使布局合理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在造形上,儒家主“方”,道家主“圆”,如儒家设计的井田是方形,而道家的八卦图则是圆形。综观北京市道路交通的几何图形结构,都是由纵横交错的方形和圆形(如环岛)组成的。以故宫为中心,形成明显的方形结构,同时,又以天安门、地安门、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独有的对称图形相联结,使古建筑群及大量文化遗存基本上集中于中心城区。很明显,保护住这个基本结构也就从根本上保护住了北京的古都风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道路交通网络也应是合理的生态交通布局。如果一旦打破这一基本布局,那将是有人说的“如果说,北京可以用50年变成纽约,但是纽约用500年也变不成北京。”果如此,那也将是现代化中最大的“错事”。
4.2 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统一
硬件就是道路干线、支线、辅线、环线、高架桥、立交桥建设,要求通畅、便捷、安全,以发展“生态交通”、“绿色交通”为方向。软件,一言以蔽之,就是公安交通,重在管理,依法管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这同公安交通管理都有直接关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有关专家的分析,北京市公交管理的可行性方案要点可以是以下几方面。
①空间减压: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将三环内吸引力大、交通发生量高的行政、商业和外向型社会服务部门逐步疏散到三环以外交通疏导能力强的地域,并通过经济杠杆提高市区机动车停泊和行驶的税费标准。
②时间交叉:统筹规划和错开各企业、工厂、机关、商店的上下班或营业时间,叉开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日期,使全天和整周交通量能均衡发生,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弹性工作制和远程在线上班。
③行为诱导:通过经济杠杆和行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市民尽量避免使用私家车去或经过交通拥堵地区上班和购物,倡导和补贴轿车共享公用,倡导绿色出行、绿色交通工具和绿色交通管理并强化相应的服务系统,设立满载车专用车道。
④强化研究与开发:花大力气研究和开发新型可更新能源驱动汽车、小体型经济汽车、高速城市列车、电动助力车、无污染健康车以及相应的软件管理系统,使首都交通能尽早脱离与地方城市传统制造业的恶性竞争,并逐步形成引领全国交通的生态产业,为绿色北京的生态交通模式作出表率。
⑤数字化管理:尽快建成全市交通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交通管理的数字化,使司机能随时掌握各街口、路段的流量饱和情况,自动调节交通拥堵路段和节点的流量。
软硬件建设相统一反映在一是资源共享与合理配置相统一。如何更为合理、有效地配置城市道路交通资源在于注重道路交通规划、管理的公平性原则。也就是说,主管道路交通资源配置以及公安交通执法部门,在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规划和管理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行人和车辆各自的权益。如机动车道不能过度侵占人行道,同时也不能纯粹出于道路景观的好看,过多修造栽种树木花草的大型隔离带,或者人行道过于宽阔从而浪费了道路资源。或者相反,在车辆激增、机动车道不敷使用的状况下,在原有人行道上,又划出一条机动车道,结果出现行人和车辆“肩并肩”的局面。
二是依法管理与服务相统一。依法管理是搞好公交管理的基础,以醉驾为例,使很多无辜生命死于非命,既害人又害己,是长期困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一个突出问题。201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新增了“危险驾驶罪”,规定血液中酒精度达80毫克标准即为犯罪,对于交警来说,很有可操作性,而且见效很快。据公安部交管局公布,从开始施行到5月15日仅半个月里,全国各地交管部门查处醉驾案件2 038起,比去年同期数量下降35%,死亡人数较去年下降37.8%。尽管对于醉驾入刑各方面有不同的声音,但本人作为交警从实践中体会到,只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能做到尊重生命,保障安全。本人体会,依法管理的过程既是管理,又是服务。从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主体间性”来看,从管理的角度,交通警察是主体,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车辆驾驶者是主体,二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既执行好自己的管理职能,又搞好服务,应是道路交通管理主体的本质特征。
4.3 坚持阶段性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道路交通建设是有计划、分步骤的,因而必然显现出阶段性。重要的是不能为了一个暂时的局部的目标而损及可持续发展,而应当寓阶段性于可持续发展之中。
“可持续发展”是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一个包括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等既相互矛盾又互为促进的多目标协同的重要概念,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概念。其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经济与政治背景。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的扩张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巨大压力,其危害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继续生存问题。在这种背景下,1980年联合国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曾提出了《我们共同之未来》的报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主要问题及行动方略。可持续发展在基本内容方面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在许多提法上,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这也是中西文化的一个融合点。
5 结语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持续发展己成为我们一切工作、一切事业的坐标。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也不例外,而且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它实际上是经济、生态、社会和人之间的纽带和平衡木。所以,可持续发展交通是绿色交通、生态交通、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的集合名词和总称谓,其基本内容应是指以合理的资源投入、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当代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合理的交通需求,并且不危害下一代人满足这种需求能力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该系统应具有如下主要待征:安全、畅通、舒适、环保、高效率和高可达性。综合专家意见,可持续发展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1)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系统的需求;(2)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挤;(3)促进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4)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6)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交通出行的可选择性;(7)提高交通安全水平;(8)整合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实现交通方式间的快捷转换;(9)建立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当然,一切重在实践,重在抓落实。
[1] 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何平.道路交通管理新编[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 倪迅.破解古城保护难题[N].光明日报,2011-05-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