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突发灾害性事件的舆论引导

2011-02-08周玉江

传媒 2011年3期
关键词:灾害性江城吉林市

文/周玉江

突发灾害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这类事件的主要特征是: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此时,媒体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加以引导,社会舆论就可能转向消极方面,而舆论支持往往关乎到社会的稳定,牵动着救灾的全局。媒体如何才能做好突发灾害性事件的舆论引导?2010年夏吉林市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的报道中,《江城日报》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拟以《江城日报》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媒体面对突发灾害性事件的社会责任

媒体在突发灾害性事件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其强大舆论引导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凝心聚力,激发斗志,维护稳定。从理论上讲,突如其来的灾害必然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心理震荡。此时,公众最渴望听到的是权威部门的声音,渴望从主流渠道获得事实真相。权威部门和主流媒体在这个时候必须在位,而在位就是媒体表达的前置条件。如果灾害袭来时主流媒体尚处于缺位状态,势必就会产生群体模仿。群体行为中的传播机制又势必会使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并把它作为有效的安全选择。而这时公众的安全选择会带有普遍的盲目性。这往往会对救灾大局造成很大影响。

在洪灾期间,吉林市一度出现抢购风潮即源于此。2010年7月吉林市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多数县乡镇出现100毫米以上大暴雨,特别是27日至28日,永吉县、桦甸市、丰满区出现25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给全市造成的损失历史罕见。全市87万余人受灾,被洪水冲倒和损坏的房屋接近6万间,近百名群众遇难、失踪,停产的工矿企业有168家,农作物绝收面积达2万多公顷,部分通往城镇、乡村道路、桥梁被冲毁,一些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达150多亿元。洪灾发生后,为预防更大洪水,吉林市上游丰满发电厂实施泄洪,松花江吉林市城区段泄洪流量每秒4700多立方米,洪水严重毁坏城市供水设施,城区大面积停水。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市民十分恐慌,纷纷抢购矿泉水、熟食品,甚至大米、白面和食用油等。

为化解群众的恐慌心理,《江城日报》一方面派出得力记者,奔赴灾区,在最短时间内,向公众报道实情。另一方面,组织记者到环保、物价、自来水、气象和防汛部门采访,以真实、客观、入情入理的方式,向群众解释停水、泄洪、江水污染、气象预测、食品供应和物价保证等情况。这些报道刊发后群众的恐慌心理很快得以消除。这表明,在突发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中,权威媒体要在第一时间发出正确的声音,要以多种形式报道关注热点,强势引导舆论。如果不是这样,非理性“群体模仿”势头必然会影响救灾大局,甚至会引发人为的“次生灾害”。

披露真实信息是媒体引导舆论的基本要求

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灾害性事件表现为自然界、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的恒常性遭到破坏或发生断裂。这种恒常性的破坏和断裂,要求人们对在一定的可知性基础上建立的文化或观念认知进行调整。公众要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的不确定性,形成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新认识。因此,权威的真实的可靠的信息,是公众“修复”恒常性认识的必要条件。换言之,也就是说真实的信息才能使公众保持理性的心态。而从党报的功能来看,报道事实,体现权威,恰恰是引导舆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江城日报》通过及时突出对温家宝总理和省领导来吉林市视察灾情,指导抗洪救灾的报道,准确地传达了党和政府的声音,充分展示了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深切关怀,也更加坚定了人民群众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决心信心。如2010年8月3日头版“胡锦涛温家宝要求全力抓好各项防汛抗洪”,8月5日“温家宝来吉”“政府出台21个文件”等报道。这些报道准确地传达出党和政府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信念,尤如一针稳定剂,使灾区人民群众受到了极大的安慰。同时《江城日报》在这次洪灾报道中,提高了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披露真实信息也是媒体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基本要求。受众知情权是指受众享有通过媒体了解其欲知、应知而未知事实的权利。在突发灾害性事件中,受众是以切身的感受和现实的、具体的利益得失来面对这场灾害事件的。因此,作为主流媒体,它可以选择报道时机,但不能保持沉默。《江城日报》的做法就是如此,在社会各界对冲入松花江中的化工原料桶可能对下游产生影响时,及时刊发了“化工原料桶已被全部拦截在吉林境内”;还在抗洪救灾的关键时刻,刊发了“蛟河无一伤亡”的经验。所有这些,都大大地提升了全市人民群众战胜洪魔的信心。

人本精神是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根本原则

纵观《江城日报》抗洪救灾的报道,大量篇幅都充分体现出现代传媒所倡导的人文精神。这就是突出贴近性,增强感染力。在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动人事迹。他们用自己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又一曲人间大爱的颂歌。《江城日报》正是以此为切入点,以人本精神为自己的诉求,把社会舆论导向了弘扬社会大爱和人间真情。

在这场抗洪救灾中,有3名驻守在当地的解放军指战员,为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而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市委连续召开两次隆重的追悼大会。《江城日报》分别以“沉痛悼念刘磊、李守信烈士”“抗洪救灾勇士关喜志烈士追悼会在市殡仪馆举行,我市各界挥泪告别关喜志”为题,报道了他们的英雄事迹。两次报道均配发了省、市及部队领导、群众代表送英雄的大幅照片。

此外,“他是真正的英雄”“萝卜寨的悲怆与自救”“床单制成一根绳,神奇救出一群人”“灾难中,有一种境界叫坚守”“警察妈妈哺乳灾民婴儿”等稿件中,都充分体现了世间真情、人间大爱。这些稿件字里行间都饱含着记者的真情实感。《江城日报》在报道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和受灾群众坚强不屈的平凡琐事中,更加注重闪现人性的光辉。

创新是媒体引导舆论的有效途径

《江城日报》抗洪救灾的报道在视角上、策划上,力求创新,使得报道精巧独到,深入而有立体感,增强了舆论的引导能力。随着报道的逐步深入,《江城日报》报道的密度逐步加大。2010年7月30日到8月9日是抗洪救灾的关键时刻,为凸显报道的冲击力、公信力和引导力,连续在二、三版以“众志成城 抗洪救灾”为通栏标题,以彩印形式,大篇幅、全景式报道抗洪救灾情况,为使版面更具吸引力,还配发了大量彩色照片。为使采访有足够力量,及时撰写一些高质量稿件,《江城日报》采取打破分片报道的常规模式,采取联合作战方式,集中农村部、城市经济部、政教部、社会新闻部精干力量,统一调度,统一指挥,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抗洪救灾中各路援军和灾区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长篇通讯《一曲激越昂扬的抗洪壮歌》将时间、空间、人物多角度、多视野展示在读者面前,全景式报道与聚焦式报道有机结合,体现出了报纸选题、策划上的独具匠心。

《江城日报》在抗洪救灾报道中还注重表达的创新。突出视觉冲击力以增强感染力,弥补纸媒形象性不够生动的缺陷。突出照片的运用,打破平常照片刊登的模式,几乎每个版面每天都有几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 《江城日报》均推出图片专版。这些图片都是救灾现场瞬间的捕捉,生动地表现出救灾现场的各种感人场面,给读者带来巨大的视角冲击力和极大的心灵震撼。此外,《江城日报》还注重加强与新媒体的互动,把本报的手机报打造成新闻舆论引导的新平台。这些创新都增强了党报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为更好地发挥党报舆论引导力找到了新途径,放大了舆论引导的功效。

猜你喜欢

灾害性江城吉林市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施江城 黔阳古城
江城
吉林市粮食局 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感动江城”2016年度人物揭晓
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分析及应对
数理统计方法在海浪灾害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西藏南部灾害性天气中气象服务的思考与研究
西藏南部灾害性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产品销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