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血糖影响的临床观察
2011-02-07康琪潘红
康琪 潘红
高血压患者中一半患者合并血糖异常,其中部分患者为糖调节受损,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有关[1],我们对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服用氯沙坦降压后血糖进行了临床观察,以初步探讨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的血糖存在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标准 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定义为:进入开放治疗期的平均坐位收缩压大于140mm Hg而小于180mm H g,和/或平均坐位舒张压大于90mm H g而小于110mm Hg;⑵年龄40~70岁,能坚持随访;⑶空腹血糖>6.1mol/l而<7.0mol/l,和/或2hPPG在7.8~11.1mol/l。
1.1.2 排除标准 ⑴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⑵治疗前或治疗中需联用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等对血糖有影响的药物;⑶未能坚持随访的患者。
表1 两组临床资料
1.1.3 最后共纳入186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93例,左旋氨氯地平组93例。
1.2 研究药物 氯沙坦钾50mg/粒,扬子江药业生产,服用剂量50~100m g/天;苯碳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2.5m g/片,施慧达药业集团生产,服用剂量2.5~5mg/天。
1.3 观察指标 ⑴空腹血糖(FBG);⑵口服葡萄糖负荷试验(OGTT)、餐后2小时血糖(2h PPG);⑶平均每3个月左右随访1次。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12个月后氯沙坦组患者有3例新发糖尿病患者,对照组左旋氨氯地平组有11例新发糖尿病患者,统计学分析氯沙坦组较左旋氨氯地平降低新发2型糖尿病风险,(x2=4.94,0.01<P<0.05,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见表1。
2.2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指导,包括限盐(<6g/天)、戒烟、运动、戒酒;随访间期平均约3月。治疗12个月后氯沙坦组空腹血糖较治疗初空腹血糖(FBG)平均降低约0.1mol/l,2h PPG平均降低约约0.2mol/l,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氯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产生的各种药理作用,包括促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体内代谢后产生的代谢物EXP-3174而产生作用[2]。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而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氯沙坦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对于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的患者,氯沙坦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新发糖尿病的风险[3];糖调节受损作为糖尿病前期的表现是糖尿病进展过程中必经阶段,如果不积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治疗,大约有83%的患者最终会进展到2型糖尿病。
2010年3月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的NAV IGATOR研究结果证实,缬沙坦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生率为14%,显著降低空腹血糖、2h PG,有效改善糖代谢[4],但对同类药物氯沙坦是否有类效应尚无临床证据。本临床试验初步显示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的患者有减少新发糖尿病风险的作用。但本研究临床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我们期待有多中心、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氯沙坦对血糖的影响,并能从作用机制方面有更多的基础研究,为糖尿病防治探索新的治疗途径。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27-1528.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1.
[3]江中喜,李昭骥,陆东风,等.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报,2001,3:43-45.
[4]张灵,田国祥.NAVIGATOR研究:缬沙坦延缓糖耐量受损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进程[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