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草甸草地生产潜力探讨
2011-02-03陈宗芳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文│陈宗芳(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草地生产潜力的挖掘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金强河地区实行部分草地改良培育措施后,使得草地生产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家畜养殖头数有了显著增加,使草地生产效益大增。
天祝县是甘肃省九大牧业县之一。该县金强河地区草原面积广阔,草质鲜美,为本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长期使用草地的过程中,群众对草地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合理的利用,致使草地生产现状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和较为原始的状态。为挖掘草地生产潜力,只有在充分掌握草地生产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充分发挥草地生产能力,在理论上做出能够指导生产实践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期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增加牧业经济效益。
一、草地自然状况
抓喜秀龙乡南泥沟草地位于天祝县金强河河谷二级阶地,海拔2960米,年平均温度-0.1℃,极端最低气温-24℃,最高21.4℃,年降雨量416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相对湿度58%。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寒冷潮湿、热量不足是该地区的最显著特点。
该地区草地植被类型以亚高山蒿草草甸类为主,尚有部分灌丛草甸草地。主要植被有蒿草、苔草、披碱草、早熟禾、鹅冠草、羊茅等。并伴有豆科类的葫芦巴、菊科的凤毛菊、冷蒿等。不能食用和有毒植物有甘肃棘豆、球花棘豆、秦艽等。杂类草主要是珠芽蓼。牧草平均高度15厘米,盖度92.5%。牧草重量百分比:嵩草占57.5%、禾草占8.2%、杂类草占l8.9%、灌林占10.7%、不食毒草占4.7%。
二、草地牧业生产现状分析
1.第一性生产。所研究的草地位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金强河山谷地带,草地面积共约119900亩,划分为冷暖两个季节。冷季牧场的可利用牧草为6355000千克青草,暖季牧场可利用牧草为7939500千克青草。根据测定,每头绵羊每天放牧采食量为3.3千克青草(1.5千克干物质),因此,草地全部载畜量的计算为:
6355000+7939500=14294500(千克青草)(全年可利用青草量)
14294500÷3.3=4331666(羊/天)
4331666÷365≈11835(羊/年)
119900亩÷11835羊≈10(亩)
因此,约每l0亩地载牧一个羊单位。一般情况下,夏秋放牧地的牧草充足,但不能留至冬春再用,只有冷季放牧地的牧草才能留待冬春再用。但牧草在枯黄期间,经风吹日晒、牛羊践踏、其损失量是很大的,分别按冷暖季计算载畜量,则可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冷季产草6355000千克青草:
6355000÷3.3≈1925757(羊/天)
1925757÷245≈7860(羊/季)
暖季产草7939500千克青草:
7939500÷3.3≈2405909(羊/天)
2405909÷120 =19883(羊/季)
这样看来,冷季载畜量较全年载畜量少3975个羊单位,暖季多8048个羊单位。这就是既存在亏载又存在春乏死亡的原因。
2.牧业生产及经济效益分析。上述数据已说明了第一性生产现状,牧业生产必然受到草地条件的制约,一度出现夏活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地阻碍了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另外,当地牧业生产缺乏其他生产设施,产品也只停留在简单原始的商品交换基础上,缺乏必要的开发。因此,经济效益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不见转机。
三、提高草地生产能力的措施
1.草地建设。
(1)围栏。主要用于划区轮牧和草地的封育,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利用,使优良牧草在放牧轮换中得到恢复,从而提高牧草产量,改善牧草品质。建立围栏也可显著地提高牧草产量。实际情况表明,草地围栏后,在通常情况下,可提高草地生产能力25%左右,而且在改善植被成分上也有明显的效果。围栏后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明显的增加,但应注意适时放牧。如前所述,因为暖季草有余而冷季供应不足,因此,选定在冷季牧场建立围栏,不仅可增加产草量,还可改善生产状况,增加载牧量。
(2)灌溉。灌溉是防止大气和土壤干旱的有效方法,能够适量地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提高牧草产量,改善牧草品质。金强河地区冬季严寒少雪,夏季雨量充足。并且,金强河水常年不断,具有较便利的灌溉条件。亚高山草地一般适时地灌溉可使牧草增产30%以上。在金强河地区,植物在生长发育期最需水的时期反而容易缺水。糖与脂肪的含量在正常范围内与水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在大陆性气候的少雨地区,灌溉具有特殊意义,有利于植物体的蛋白质的形成和积累。一般来讲,牧草每生产1克干物质需水600~700克,灌水定额应在40~50立方米/亩之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满足需求的。一般情况下,一年内在春季萌发至分蘖分枝期,秋季牧草向根部贮藏营养物质期各灌溉一次即可,每次灌水量40~60立方米/亩。所需水量以引导当地河水为主。
(3)人工草地。在干旱的草原地区,天然草地的生产力常常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极不稳定,如旱年与丰年相比,牧草产量相差几倍,因此,有选择地建立人工草地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势在必行的。
发展人工草地可以大大增加饲草的产量,缓解草畜矛盾。我国建立的人工草地在一般情况下比天然草地产量高几倍,若加灌溉,则产量可提高十多倍。而且,建立人工草地可以提高饲草的质量,促进畜牧业的优质高产,一般人工种植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粗蛋白质的含量分别要比野生的高10~15倍和5~8倍。
在建立人工草地时,应尽可能采用混播方式。因为混播比单播质量好,产量高而且能延长青草的放牧期,同时,在提高土壤的肥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最新研究表明:在高寒地区,用早熟禾+甘农一号杂花苜蓿混播,无论在产草量、质量、抗寒性越冬性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优越性,以7∶3的最佳混合比率,鲜草产量可达9272千克/公顷。
2.畜群结构。放牧畜种要有合理的配置,一定的草地类型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畜种。例如牛群食草较均匀,可分配在距离畜舍与水源较近、牧草品质较好、株本较高的草地放牧。羊群可适应地势崎岖不平甚至灌木丛生的地区放牧。马对牧草的选择较为严格,对硬质牧草采食率较低,需要品质优良的禾本科、豆科牧草,马善走,可在距水源较远地区放牧。随放牧品种不同所要求的草地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是以单一畜种放牧为主,再搭配一两个其他畜种,可提高草地利用率。如将牛和羊就可以作为一个组合,牛群放牧后剩余的牧草可以放羊。另外,可根据养畜的生产管理计划来合理组织调配畜群结构。按上述特点,综合金强河地区地形、地貌,牛羊的比例一般为l∶15为宜,而马的数量一般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3.配套经营项目。饲草饲料问题得到解决后,就具备了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其次应考虑的问题就是向草地生产-家畜生产-产品加工一条龙形式的高效益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向发展。例如,逐步建设和完善生产设施,进行畜产品的逐级加工,发展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生产、销售、运输一条龙服务体系。其结果是能直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一过程使草业发展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使得畜牧业生产获得了持续稳定和较为高速的发展。
四、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
1.规划方案实施前后的经济效益对比评价。规划前草地生产力低下,每10亩草地方能养一只羊。而新方案实施后,基本解决了草畜平衡问题,每4.9亩地可养一只羊,直接增加养殖数13010只,数量增值为108%;草地生产建设使得牧草品质优良,鲜美适口,饲草利用充分,这就使得单位畜产品的品质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按市场优质优价的规则,经济效益将得到同步的提高;合理的畜群结构使得畜牧业生产进入有计划按步骤的发展过程,既保证了一定的家畜出栏率,又使得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新方案实施后,将原产品的生产交换发展为加工开发型的商品生产,既有畜产品原料,又有半成品产品,更进一步发展成品加工,产品也从过去的单一趋向于多样化,既开拓了市场,又增强了竞争能力,利润也将成倍地增长。
2.草地生产潜力探讨。天然草地只要采取恰当的改良培育措施,就可以进一步发挥其生产力。所谓潜力即草地潜在的生产能力。这种潜力的挖掘集中表现在对草地的改良、培育及合理利用上,这项工作即前面所采用的围栏、灌溉、人工草地、合理调整畜群结构等一系列的措施。但这个过程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草地研究工作的深入,草地生产潜力也会被更加充分地挖掘出来。
五、讨论与结果
1.讨论。20世纪以来,国外草原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提高单位面积草地的产草量和载畜量,逐步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向集约经营的方式发展。但是,世界上大约有80%的草地利用仍然处于原始游牧状态,对草地的培育建设基本没有进行,或虽有一些培育措施,但微不足道,还不具备生产意义,特别是各国草地管理水平悬殊,因而,草地管理方式也都不一样,生产发达的国家在提高草地生产力方面大致采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1)提高天然草地生产力的措施。如草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草地灌溉;草地的生产机械化;草地施肥;围栏与供水;补播牧草;草地更新等。
(2)建立人工草地。如播种混合牧草;栽培高产饲草作物;粮草轮作;施肥技术;牧草育种和种子繁殖;病虫害防治;干草青贮料的调制与加工贮藏。
(3)草地科研新技术。包括草地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研究;遥感技术在资源考察中的运用;放牧地的合理利用;利用遗传工程培育牧草新品种;草地系统工程的研究等。
2.结果。在金强河地区实行部分草地改良培育措施后,使得草地生产能力提高,可以解决饲草料不足的问题,实现每4.9亩草地可载畜一个羊单位;经过草地培育改良,单位面积上的家畜养殖头数有了显著增加,并且在合理的畜群结构状况下,保证一定的家畜出栏率;实行配套经营项目,进行畜产品加工,使草地生产效益大增,而且反过来促进草地生产的投资和建设,能够充分发挥本地区的生态效益,在物质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综上所述,在金强河高山草甸草地现有的生产状况下,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从现在已经采取的一些措施看,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