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反应机制构建的路径探索——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实践为例

2011-01-31伊圣涛

中国记者 2011年8期
关键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突发事件

□ 伊圣涛

突发事件反应机制构建的路径探索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实践为例

□ 伊圣涛

要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就需要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中枢指挥协调机构,是应对突发事件优先考虑的举措。要注意培养一流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记者、编辑队伍和策划人员;另外,还需要建设通畅快捷的沟通渠道和保障有力的后勤部门。在对突发事件报道时,还要加强评论,讲究引导调控艺术。

近年来我国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有一定突破和创新,大众传媒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空间不断增大。同时,形成一套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科学机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近年来经过“2008年年初南方暴风雪”“玉树地震紧急救援”“日本大地震”等众多突发事件报道的实践,在构建广播媒体突发事件反应机制方面,做出了一定探索。

设立指挥中心统一策划,安排运筹有效合理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经过紧急筹划和高效操作,仅仅一天之后,中国之声两名记者就赶到日本东京,迅即展开每半小时一次的、高密度、多波次的报道,使听众听到大量第一现场的第一手新闻。

突发事件到来时,中国之声之所以能够快速反应,迅速到位,很大程度上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负责全天节目调度的报道中枢机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由台领导、频率领导和业务指导组成,各节目部门和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决策由采访平台和编播平台合作完成。从选题策划、上稿要求、任务分工到连线编排、节目播出等等,指挥中心充分统筹内部和外围资源,统一安排节目内容。现在中国之声平时每天频率级固定的策划碰头会就有四次,而遇到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更是全天24小时开放窗口,随时进行策划和指挥。这种体制不仅使平时的日常报道做到及时、准确、深入、详实,运转起来高效有序,在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时,更是彰显了巨大的能效和作用。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发生后仅仅几十分钟,经过紧急运作,中国之声应急报道阵势就能拉开:频率总监决定前方报道总指挥人选,确定赴前方报道记者名单,安排其他频率领导后方轮流值班指挥的次序,准备第二梯队接替人选,确定总体报道方案……“大雁无首难成行,羊群领路靠头羊”,中国之声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指挥中心强有力的运筹安排,突发事件报道才能迅速主动、得心应手、有条不紊。

培养一流应对突发事件的记者、编辑队伍和策划人员

□ 现场永远是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第一目标。图为2010年1月26日,记者在湖南省岳阳临湘市桃林镇长津鞭炮厂爆炸事故现场采访消防人员。(龙弘涛/摄)

为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中国之声非常注重员工培训。其中,如何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报道的理论和实践,更是培训的重要方面。培训课程的设置不仅符合广播媒体自身的特点,还兼顾员工的具体角色和个人职责,方式多种多样,尤其注重实战,使记者学习并获得完成突发事件报道任务并适当避免风险的能力。

为弥补采编分离制带来的弊病,培养采、编能力兼备的全面型人才,中国之声实行采编轮岗制。角色的转换可以让记者具有更好的统筹和策划思维,让编辑更多地了解一线采访情况,有利于新闻资源的充分挖掘。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被突破。为使记者编辑适应新技术和新工作方式,中国之声还加强了多媒体、新媒体的培训。采编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广播传统业务,同时还需通晓与之相关的互联网技术、视觉技术等。中国之声最近几次突发事件报道都出现了一个亮点:前方报道记者在完成现场连线、录音报道等广播业务的同时,还利用专门的多媒体录像手机迅速发回现场报道的视频影像资料,于第一时间在中国广播网等网络媒体上播出,极具震撼力和影响力,也拓展了广播媒体传播的途径。

除了业务培训,中国之声还不断加强员工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的培训,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通畅快捷的沟通渠道,保障有力的后勤部门

在突发事件面前,与各相关方面的沟通渠道要通畅而快捷,这也是构建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之一,始终掌握着新闻原创性的采访权和发布权。国务院各大部、委、局、署等机构,中国之声都有专门跑口记者;40个地方记者站,分布在31个省的一线城市及港澳台;而中国之声编辑部更是与国内数百家地方电台关系密切,连线触角甚至可以直通到县级电台记者、通讯员……这都是建立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资源富矿。

要想取得突发事件报道战役的胜利,还离不开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部门。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刚一启动,相关行政后勤部门就要迅速准备齐相关物品:采访机、话筒、电池必不可少;作为突发事件初期最管用的武器,海事卫星电话肯定要带;小型帐篷、防潮垫、手电、矿灯等一应俱全,消毒巾、面包、饼干、香肠、矿泉水等吃的喝的(包括药品)一样不能少;如果到高寒地带,还要带羽绒服等防寒设备……打仗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突发事件报道亦然。

加强评论,注重引导,占领突发事件舆论高点

突发事件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必须沉着应对、冷静分析,不仅要迅速介入,深入扎实采访,弄清真相、性质,抵制谣言,同时还要讲究引导调控艺术,担负起引导舆论的任务。

中国之声提出:突出广播第一时间、信息量大的特色,在报道的基础上,加强新闻评论,最终影响、带动舆论,掌握强势话语权,树立国家级主流媒体的形象和地位。中国之声不仅平时非常注重主持人的舆论引导和评论能力,还组建外聘的专家和评论员队伍。目前,中国之声专家库储备了几百名各方面的专家,每有重大新闻发生,中国之声都会在第一时间与专家连线进行解读和评论,中国之声自己的一批由资深记者、编辑组成的评论员队伍也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成长。一旦突发事件发生,训练有素的主持人和具有专业水准的评论员都能充分考虑事件的敏感性、复杂性和报道后的社会影响,自觉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做到“帮忙不添乱”。

为加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每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中国之声还通过短信互动平台、网络平台以及社会调查机构等及时研判听众舆情,针对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准确地把握群众利益和听众情绪,营造强有力的主流舆论态势和社会氛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猜你喜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突发事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史变革中的责任与担当
人民广播在迭代中走向繁荣
于芳有声语言特点浅谈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