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单音节反义词研究
2011-01-30李永芳
李永芳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为了使汉语史研究更加系统、深入地开展下去,有两桩基础性工作必须要做,一是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各代的专书研究,全面描写其中的语言现象……二是系统开展汉语常用词演变的研究。”[1](P9)《荀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著作,内容广博,语言精妙,共有单音节反义词 327对。其中形容词 125对,动词 121对,名词 70对,副词 7对,代词 4对。这些词在词义上存在多种复杂的对应关系,形式上有多种对构关系模式,总体上具有不平衡性、常用词频率高、反义词对举工整、数量丰富等特点。研究《荀子》单音节反义词,对专书训诂和古汉语词典编纂都具有参考价值。
本文所辑录的反义词依据的版本主要是清代王先谦《荀子集解》[2],并参考梁启雄的《荀子简释》[3],同时在检索时还借助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制作的《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本文对《荀子》反义词的考察,范围只限于实词,另一个词及该词的其他形式(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分别与同一个词构成反义词时,只算作一对反义词,如:“知—愚、智—愚”;一个词语活用为不同词性的词时要按两个词来计算,如:“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本文收录反义词时把《荀子》中引用的其他书籍的词语都排除在外,而把能反应当时语言特点的“语曰”之类俗语、民间用语均算作收录对象。音节反义词 327对,其中形容词 125对,动词 121对,名词 70对,副词 7对,代词 4对,它们是:
二、《荀子》中的反义词分析
____根据以上的原则和方法,《荀子》可归纳出单
A.形容词组 124对
哀:欢,哀:乐,安:劳,安:危,白:黑,
饱:饥,偪:窕,敝:完,薄:厚,博:浅,
凔:热,长:短,诚:伪,迟:速,丑:好,
充:虚,粹:杂,雌:雄,大:小,大:微,
大:约,淡:咸,当:过,钝:利,多:少,
多:寡,多:省,恶:善,恶:美,繁:省,
方:圆,非:是,甘:苦,高:下,高:卑,
刚:柔,公:私,公:偏,功:苦,寡:众,
贵:贱,悍:愿,寒:暑,寒:暖,后:先,
畸:齐,急:缓,吉:凶,近:遥,近:久,
近:远,精:粗,巨:小,惧:勇,老:幼,
老:少,乐:苦,乐:忧,理:乱,两:壹,
陵:宽,陋:闲,乱:治,隆:简,隆:杀,
略:详,略:备,满:嗛,满:虚,秏:治,
明:幽,明:微,明:暗,难:易,偏:俱,
偏:均,贫:富,平:险,齐:畸,欹:正,
强:弱,强:柔,巧:拙,亲:疏,清:浊,
轻:重,穷:有,穷:通,穷:达,仁:暴,
润:枯,塞:达,生:死,湿:燥,省:繁,
同:异,同:独,偷:免,威:侮,喜:忧,
狭:广,贤:罢,详:要,新:旧,虚:实,
雅:俗,雅:野,祅:祥,一:躁,隐:宣,
幽:显,忧:愉,幼:长,远:迩,臧:否,
蚤:晚,正:奸,直:枉,直:曲,直:枸,
智:愚,周:宣,周:泄,尊:卑
B.动词组 121对
爱:疾,爱:恶,安:危,败:胜,败:成,
保:危,悖:順,辩:呐,薄:厚,博:浅,
唱:和,臣:君,崇:违,出:入,从:去,
存:亡,存:灭,大:轻,得:失,得:丧,
动:居,断:继,断:续,夺:予,恶:善,
非:是,诽:誉,废:立,废:起,废:举,
废:行,废:尚,俯:仰,高:下,归:去,
贵:贱,继:绝,近:远,进:退,禁:发,
敬:慢,敬:怠,聚:散,决:塞,开:厌,
来:去,来:往,劳:佚,劳:休,劳:息,
离:合,利:害,乱:治,内:外,逆:从,
逆:送,逆:顺,怒:喜,起:退,起:俯,
起:已,弃:畜,弃:收,弃:任,弃:保,
弃:争,轻:威,乐:恐,轻:重,庆:吊,
屈:伸,取:与,取:去,取:舍,取:弃,
去:与,去:就,劝:沮,让:争,荣:贱,
荣:辱,赏:刑,赏:罚,赏:诛,上:下,
上:贱,生:杀,始:终,守:离,守:征,
疏:重,损:益,损:重,同:异,吐:食,
外:私,亡:在,为:舍,恶:亲,恶:好,
恶:贵,务:倍,恶:欲,翕:张,乡:背,
信:疑,兴:除,行:止,偃:仰,言:默,
抑:挤,隐:形,隐:显,隐:泄,嬴:绌,
有:无,誉:诽,载:覆,止:进,至:失,
纵:忍
1.根据词性分类。在判定反义词时有一个标准就是词性标准,即构成反义关系的词必须词性相同。所以在这里从词性上来分析反义词,这样有助于展示《荀子》中不同词性反义词的分布情况。《荀子》中的反义词按词性分有:形容组 125对,动词组 121对,名词组 70对,副词组 7对,代词组 4对(如上所举)。
2.根据词的内容分类。本文根据反义词所反映的领域不同对所统计的反义词进行分类。
(1)时空方位对立。主要表示时空方位和指称与时空方位有关的反义词。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外:中,表:里,日:夜,冬:夏,暮:旦,暮:朝,等等。
(2)行为动作的对立。在表示人的行为动作或相与之相关的意义对立,如出:入,得:失,夺:予,诽:誉,废:立,俯:仰,进:退,取:与,取:去,守:离,守:征,等等。
(3)性质状态的对立。主要有 1)量度对比。如大:约,强:弱,轻:重,狭:广,新:旧,薄:厚,近:遥等。2)状态与属性对比。如安:危,隆:简,满:虚,明:幽,平:险,齐:畸,润:枯,湿:燥,幽:显,枸:直,方:圆,等等。
(4)社会关系对立。如亲:疏,雅:俗,高:卑,公:私,乱:治,贵:贱,敬:怠,尊:卑,等等。
(5)名物关系对立。为了表示事物之间的对立和比较于是就要用到这些具有对立特点的名词性反义词。主要有 1)人际关系对立。如臣:君,敌:我,亲:仇,夫:妻,奸:良,民:君,男:女,贤:谗,等等。2)抽象及其它名物反义词。如常:怪,本:末,功:罪,利:害,荣:辱,福:殃,流:原,头:尾,等等。
3.根据逻辑关系分类。根据反义词的语义间逻辑关系来划分反义词的类型是不少人采用的方法。陈满华用图示法对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作过立体的描述。他认为有这样三种情况:一是并列关系,其中又分为外延相离和外延相接两种情况;二是对立关系;三是矛盾关系。[4](P32)《荀子》中的反义词分为以下三类:
(1)互补反义词。互补反义词是指一对反义词的逻辑关系为肯定A,必否定B;肯定B,必否定A;否定A,必肯定B;否定B,必肯定A。即在一定的语义场中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如:生:
C.名词组 70对
败:利,本:末,表:里,长:短,常:怪,
臣:君,臣:主,诞:信,弟:兄,敌:我,
冬:夏,东:西,动:止,动:静,肥:墝,
夫:妇,夫:妻,福:祸,福:殃,父:子,
父:母,功:罪,古:今,贵:贱,过:美,
旱:水,后:前,计:欲,奸:良,老:幼,
老:壮,礼:刑,利:害,流:原,民:君,
名:实,明:疑,暮:旦,暮:朝,男:女,
南:北,内:外,牝:牡,亲:仇,人:己,
日:夜,荣:累,荣:辱,上:下,生:死,
少:长,士:女,天:地,头:尾,贤:谗,
乡:今,信:疑,形:神,殃:宝,殃:福,
夜:夙,阴:阳,英:嵬,远:迩,朝:夕,
中:外,左:右,左:右,主:宾,纵:横
D.副词组 7对
大:小,丰:刻,公:私,可:否,乐:羞,
然:否,直:曲
E.代词组 4对
彼:此,彼:我,人:我,人:自
(一)《荀子》单音节反义词的类型
纵观《荀子》全书,反义词之间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下面我们对《荀子》反义词作不同角度的分类和探究。死,枉:直,有:无,动:止,雌:雄,牝:牡,诚:伪,等等。
(2)极性反义词。极性反义词是指在一定的语义场中的两个词处在极性对立的地位,非 A未必B;非B未必A;即 AB之间有中间过渡状态。如:长:短,薄:厚,明:暗,巧:拙,狭:广,新:旧,淡:咸,乐:忧,等等。
(3)相对指称反义词。相对指称反义词是指这样的组反义词,肯定A,必否定B;肯定B,必否定A。但否定A,不等于就是B;否定B,不等于就是A。实际上,它们是在一定语义场中因对指称而成了反义词,称 A时是相对于 B来说,B是相对 A来说的。如:父:子,兄:弟,夫:妇,宾:主,父:母,臣:主,等等。
(二)《荀子》反义词间的词义对应关系
反义词是指在一定的义位上(一个或上几个)具有相反或相对关系的词,这样,一个词如果有数个义位,那么它就可能在不同义位上分别与几个词构成反义关系。但实际上有的义位不存在对立面,不能构成反义词。《荀子》中反义词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如下几种关系:
1.一个词一个义位只与另一个词的一个义位构成反义词。如:
(明亮、圣明):暗(不明亮、昏庸)
(清楚、了解的):疑(不明、疑惑)
逆:(违逆):从(听从)
(逆反):顺(顺应)
(迎、迎接):送(奉送)
取:(收取、夺取):与(给予)
(夺取):去(抛弃、离开)
(选取):舍(舍弃)
(
选择):弃(舍弃)
4.同一对反义词在几个义位上都能构成反义关系。如:
表:里 1)表,衣服的外层;里,衣服的里层。如: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谓箴理”[3](《赋篇》)2)表,外表;里,里面。如:“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3](《大略》)
出:入 1)出,出去;入,进入。如:“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於其门,入於公门;出於公门,归於其家无有私事也”[3]《强国》2)出,出门在外;入,回到家、国。如:“出所以征诛,则莫不听从;入所以揖让,则莫不从服。”[3](《乐论》)3)出,支出;入,收入。如:“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时臧余,谓之称数。”[3]《(富国》)
白:黑, 饱:饥,
辩:呐, 诚:伪,
迟:速, 钝:利肥:墝,
诽:誉, 丰:刻,
吉:凶, 禁:发,
诎:伸, 欹:正,
翕:张,等等。
2.一个词的同一个义位与其他几个词的某个义位构成反义词。如:
败(败,失败):胜/成/利,多(数量大、多):少/寡/省,恶(厌恶、讨厌):亲/好/贵/欲/爱,直(顺直,不弯):曲/枉/枸,隐(隐蔽):形/显/泄/宣,弃(抛弃):畜/收/任/取/争/保,去(离开、离去):就/与/从/归/来。
进:退 1)进,前进;退,后退。如:“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3](《议兵》)2)动词。进,举进;退,罢免。如:“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贤者不可得而进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3](《富国》)。
贵:贱 1)贵,以之为尊贵;贱,以之为卑贱。如:“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3]《正论》2)贵,以为价值大;贱,以为价值小。如:“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3]《法行》。3)贵,尊崇;贱,鄙视。如:“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3]《非十二子》。
直:曲 1)直,不弯曲;曲,弯曲。如:“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劝学》)2)直,对、正确;曲,错、错误。如:“若夫非分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乱,非治人道,虽能之无益於人,不能无损於人。”[3](《解蔽》)。
3.一个词分别在几个义位上与其他几个词构成反义关系。如:
废:(废除):立(设立、建立)
(衰败):起(兴起)
(废除):举(推举)
(废止):行(施行)
(罢免):尚(举荐)
明:(显明):幽(幽暗)
(明白、明显):微(幽暗、不明)
(三)反义词之间的对构关系模式
通过对上面反义词义位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荀子》中反义关系词聚在形式上呈现出以下模式:
1.线状。如:亡——存——灭,祸—福—殃—宝,旦—暮—朝—夕,弱—强—柔—刚,备—略—详—要等。
2.辐射状。或者加否定词的方法来与原来词构成对立相反意义。如,“能”表示“能够”、“可以”义时与“不能”对用 47次,而不见有其他反义词;“可”在“可以”义位上也只与 “不可”对用,有 31次。另一方面,有的词只有一个义位上有反义词,有的几个义位上都有反义词。
3.就一个词内部来看,一个词的每个义位的对构能力也是不相同的。有的一个义位上可以构成几对反义词,而另一个义位上可能就没有反义词。如, “背”,在 “背离、违背”义位上可以与“务”、“向”构成反义词,然而在“后背、背部”这个义位上却没有反义词。再如,“理”,在“有序、太平”这个义位上与“乱”构成反义词,而在“治理”这个义位上却没有反义词。
(二)常用词频率高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反义词,在《荀子》中基本上已经定型,或者说在战国末期已经成为人们的常用词,从这个角度也说明了基本词汇的稳定性。如:臣:君(78次),存:亡(30次),非:是(35次),古:今(32次),贵:贱(38次),后:先(35次),己:人(33次),乱:治(58次),上:下(37次),生:死(39),同:异(39次),有:无(72次),等等。
当然个别词的高频出现跟材料的内容有关,如“君:臣”“有:无”“治:乱”等它们出现的次数都超过了 50次,这跟《荀子》中大量谈论君臣之道和治乱之理不无关系。
(三)对举形式工整,很有规律
《荀子》中反义词在句中的对举很有规律、形式工整,这为查找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修辞的需要,或使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或使句子的气势起伏迭宕,很有韵律感。具体有错见、连用两种基本形式。错见就是把一对反义词分开用在句中相应的位置,使形成强烈对比。如:“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3](《修身》)“可贵可贱也,可贫可富也。”[3](《仲尼》)所谓连用就是一对反义词紧连在一起使用,如: “谨守其数,谨不敢损益也。”[3](《荣辱》)“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强弱之效也。”[3](《议兵》)
(四)反义词数量丰富
依据郭小武对几部先秦文献的词汇量所作的统计[5](P69-82),结合已有的专书反义词研究成果,通过与《荀子》比较,可以反映出《荀子》全书反义词数量丰富。
3.综合形状实际上,这些反义词的对构关联形式多数情况是各种模式的综合,相互交叉、错综关联。通过分析反义词彼此错综的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词义内在的关联,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荀子》的词汇系统。
二、《荀子》单音节反义词的特点
《荀子》反义词总体特点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反义词的不平衡性,二是常用词频率高,三是反义词对举工整有规律,四是数量丰富。
(一)反义词的不平衡性
1.首先在词性的分布上,《荀子》中共有反义词 327对,其中形容词 125对,占 38﹪;动词121对,占 37﹪;名词70对,占22﹪;而副词和代词及其它类别加起来不到 3﹪。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词性的词,它们对外的词义延展性是不一样的。形容词、动词表现的比较活跃,它们在语言运用中表现出复杂的关联关系。名词就相对显得不那么活跃,而副词、代词就比较保守呆滞,不仅数量少,而且对应单一,相互关系不复杂。
2.同一类词性内部,各个词之间在反义词的构成能力上也是不同的,不是每个词都有反义词,有些词始终就没有合适的反义词,只能用复音节词
内容 总字数 总反义词对 形容词 动词 名词何、蒋统计先秦五部书[6](P81-83) 233653 219 119 54 41饶尚宽统计先秦八部书[7](P46-47) 371610 296 130 94 72廖扬敏统计《老子》[8](P56) 5477 105 33 46 38毛远明统计《左传》[9](P274) 196043 406 169 149 88张双棣统计《吕氏春秋》[10](P121) 101005 258 133 83 56周日健统计《颜氏家训》[11](P101-115) 40000 150 57 19 50李占平统计《庄子》[12](P48) 64464 341 128 126 93《荀子》74899 327 125 121 70
从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反义词总量还是形容词、动词与名词类反义词,《左传》比《荀子》反义词数量多,《庄子》中反义词数量与《荀子》相当,其他语料中的反义词则没有《荀子》的反义词数量多。《荀子》全书七万四千多字,能有 327对反义词应该算是非常丰富了。
四、《荀子》反义词构成特点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文对《荀子》单音节反义词之间各种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荀子》反义词之间在词义上呈现出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对应关系;在反义词之间的对构关系模式上呈现出线状、辐射状和综合形状模式;总体上表现出反义词的不平衡性、常用词频率高、反义词对举工整有规律、数量丰富等特点。原因如下:
(一)词义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词的反义关系复杂性
虽然《荀子》一书中多音节词比早些时代的著作要多,但总体上还是单音节占据优势。又由于荀子所处的时代不仅是个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在社会思想观念和语言上也是个交汇、融合的年代,许多新的事物、现象和观念不断产生,这样就使原来的旧词不断增加了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任务,使得词语的意义内容丰富复杂起来,尤其是常用词的词义,如:“大、废、近、明、起、取、轻”等词,词义内涵丰富,义项较多,这就造成词义之间复杂的关系网。
(二)词义灵活性影响了词的反义关系复杂性。
《荀子》所处的年代在语言上正是一个多音节词语逐渐增多的时期,原本固定化的单音节词词义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来,不少词的词义出现了灵活变化的现象,原来单音节的多义词的义位中有的义位开始向其他词上分化转移,产生了新词有的是运用多音化来承接,由单音节变为多音节;更多的是词义中某个义位开始引申出新的用法来。如果说单音节词本身词义的丰富性决定了它们在语言运用的交互影响下必然会出现反义词的关系复杂的话,那么词义的灵活多变就是它们复杂性的表现。在词义引申中,有些反义词的一方发展变化了,它的另一方也会跟着变化,既有新增成分,也有原来的旧质成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语义上的交叉现象。如:“表:里”本义是指衣服的外层和里层,后来引申为泛指“外面和里面”,“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3](《大略》)再如: “明”本是表示光线的明亮,与“暗”构成反义词,但后来却引申来表示政治或君主的清明和昏庸。如“唯明主为能爱其所爱,闇主则必危其所爱。此之谓也。”[3]《君道》再引申为“明白、了解”义,与“疑”构成反义词,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3]《议兵》
(三)同义词的大量使用造成反义词的数量丰富
在专书写作中,为了表达得更准确、贴切,更灵活、新颖,以避免语言的繁琐重复等目的,就会选用与反义词一方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同义词来表达,这就使得专书中的反义词不仅丰富起来,而且对应关系复杂化。如“得:失”、“得:丧”,“故人一之於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文之至也。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情之至也。”[3]《礼论》这里前文用 “失”,后文用 “丧”,分别与“得”相对立使用,显然为了避免重复而采用了同义词。这些同义词之间,或是语义轻重的区别,或是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也有的是感情色彩的差异,都是为了避免词汇的单调重复,而失去文彩才使用了大量的同义词。这些同义词的大量使用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反义词的大量增加和反义词间关系的复杂多样。
(四)词的活用造成反义词数目的大量增加。
对词语的灵活运用体现了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为让句子显得更有生机,让语言显得更有文彩,让整个文章都灵动起来。在今天看来,古代不少著作中都存在大量词语活用的现象,而《荀子》则可以作为一个代表。正是由于许多词相对固定地频繁活用,从而造成了反义词数目的大量增加。例如:安:危,本是一对形容词性反义词,“安全”与“危险”的意思,但是在下面的句子中就不是形容词,而是活用为动词了:“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3](《荣辱》),这里“安” “危”都用做动词,是 “安心于”与“危惧、忧虑”的意思。贵:贱,都是形容词。贵,高贵;贱,低贱。如:“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3](《富国》)但是在下面句子中就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3](《法行》)“贵 贤、仁 也,贱 不 肖、亦 仁也”[3](《非十二子》)而在下面这个句子中又用作了名词:“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3](《仲尼》),“贵”、“贱”在这句中分别是 “尊贵者”、“卑贱者”的意思。
[1]江蓝生.求实创新开拓汉语史研究的新局面 [M].语言文字应用 [J].1998,(1).
[2]王先谦.荀子集解 [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梁启雄.荀子简释 [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陈满华.词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的构成.汉语学习 [J].1994,(2).
[5]郭小武.古代汉语极高频字探索.语言研究 [J]. 2001,(3).
[6]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7]饶尚宽.先秦单音反义词简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J].1994,(3).
[8]廖扬敏.《老子》专书反义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3.
[9]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11]周日健,王小莘.《颜氏家训》词汇语法研究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12]李占平.《庄子》单音节实词反义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