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1-01-30辛爱洪

关键词:研究生毕业生大学

辛爱洪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650031)

本文的研究基于 2007—2008年对云南某高校的一次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为基础展开。问卷覆盖“家庭基本情况”、“学生收入支出与后勤”、“生活习惯和交往对象”、“学习情况”、“党团组织与社团活动”、“现实关注”、“就业问题”等七个方面的问题,包括 300多个变量,力图全方位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手资料。

为了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和代表性,调查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①获取全部学生名单的电子文档(不包含“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预科教育学院”两个学院)作为抽样框,通过计算机采取严格的简单随机抽样办法,抽取了 2300名学生作为样本;②问卷设计采取严格的匿名和标准化编码形式,数据库使用标准的 Ep i建库方法,对于相关变量定义了一定逻辑检查和钩稽关系检查。问卷有效率高达96.2%,通过数据清理,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214份。

一、就业心理压力

根据调查,就业压力体现在各个年级各专业学生之中。从刚进校门的大一新生到毕业班同学,概莫能外,并且主观上的压力感在各个年级没有统计上的差异;80%左右的同学觉得就业压力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差不多(表一)。

学生的就业压力还体现在对自己就业前景的看法。抱有乐观态度的占 20%,有接近 40%的同学觉得很迷惘,研究生和大一新生持乐观态度的比例要高一些,但是统计检验,各年级间的这种差别不是十分显著(表二)。

表一 就业压力的分年级比较(%)

表二 对自己就业前景的看法(%)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与当前我国大学生在现实就业中所遇到的情况是一致的。据媒体报道,广东一家企业计划招聘 15名卖猪肉的员工,结果竟有1500名研究生投送简历。最终脱颖而出的 35人,全部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无独有偶,在西南大学招聘会上,一家环保公司招聘清化粪池业务员,也有很多大学生跃跃欲试。[1]

就业压力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恋爱等诸多问题中压力最大的问题。“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大学生就业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关乎大学生家庭的民生问题。同时,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高素质的生力军,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政府各级部门及高校应高度重视。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具有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

促进大学毕业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级政府、高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讲,各级政府要把中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对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头等大事,努力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对用人单位来说,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对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说,应该增强信心,切实提高就业能力。[2]

二、供需矛盾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宏观上主要是由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引起的,这就要求高校招生规模应保持在适当的规模以及各办学层次的比例要与我国的产业结构保持一致。

从供需矛盾来看,我国的劳动力人口近 8亿,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 。今后一个时期,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 2400万人,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 1200万个左右。2010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约 15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超过630万人,这是 10年前的 5倍多,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超过700万人。[2]由于供需矛盾,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甚至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的现象。

从结构性矛盾来看,就业需求是一个派生性需求,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提高,制造业高速发展,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截至 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占 GDP比重升至 40.7%[3]。然而,由于我国制造业中,承接、复制、贴牌生产居多,研发、营销、创新不够,高中端产业缺失,需要的大多是技术工人,高端人才需求较少。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高级技术人才高达 40%以上,大部分是大学生,而我国目前从事制造业的大学生比例只有 4%。[4]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第三产业是吸收高级技术人才最强的领域。如果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重,同样的经济增长率,就会创造更多的高端就业岗位。但是我国第三产业,一方面,我们一直在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进步微乎其微,近几年来占 GDP的比重连续下降:2004年为40.7%,2005年为 39.9%,2006年为 39.5%, 2007年为 39.1%。[5]另一方面,我国的第三产业仍以餐饮、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文化、信息产业等可以提供大量高端就业岗位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对普通劳动力需求旺盛,对高素质大学生吸纳能力不足。由于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之间的矛盾,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各种各样的“技术资格”证书,而不是学习专业知识。甚至出现了上完大学接着到技校学技艺,“大学解决文凭、技校解决就业”的现象。有学者因此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持续甚至加深,因为从中国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6]

一般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是 45%,而德国只有 28%,尽管在德国念大学是免费的;在校研究生比例方面,英美国家也比德法等国家超出 60%。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德国等制造大国,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更多,而英美等国一直走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高端服务所占比重也更高,因此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就更多。发达国家高等技术学校占大学数量的 40%左右,我国不到 1%;发达国家的高级技工在技术工人中占的比例为 40%,我国是 3.5%。[7]

三、高于现实的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就业市场供需脱节,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脱节。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新兴行业层出不穷,而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却更新很慢,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国高校向来重视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的教育,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较为薄弱。为了解决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对口问题,教育部要求专业与就业挂钩,就业率达不到一定的比例,就取消该专业的招生乃至设置。[4]这无疑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对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调查,在工作地点选择上,50%以上的学生选择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愿意到基层的比例很小,愿意到县级以下单位的学生,不到全部样本的10%,普遍存在过度拥挤于大城市择业倾向(表三)。

在工作类型的选择上,大部分同学首选都是“公务员”、“外企”和“科教部门”,这三种工作类型的选择占了全部样本比例的 2/3以上(表四)。

在期望的最低月薪上,全部本科同学期望月薪在 2100元/月;研究生期望月薪为 2800元/月这样一个水平。同一学院的低年级同学收入期望值要高于高年级同学,男生高于女生。同学期望的最低月薪大体高于现在昆明市场上能够给予的工资水平(表五)。

虽然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但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和就业期望值都比较高。面对当代“去精英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大学生应转变自身的就业定位和观念。被调查的学校在2009年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截止2009年底,研究生就业率为 90%,本科生就业率为 94%、专科生就业率为 98%,出现了就业率与学历层次呈反比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研究生、本科生普遍就业期望值较高,大部分人就业目标主要锁定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期望难与社会实际需求有效对接,从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而专科生、中专生对就业环境和条件相对要求较低,于是呈现了就业率反而较高的现象。

表三 理想的工作地点比较(%)

表四 理想工作类型的选择(%)

表五 期望的每月最低收入水平 单位:元

四、结 语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诸多领域正经历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地,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与就业方面也就该积极地调整就业心态和就业期望值以适应变革中的社会。针对调查所反映出的结业生择业、就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高等院校也应该采取积极应对政策,除了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人生与职业规划指导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整之外,应特别地着重抓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讲解工作,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国家基于关爱毕业生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并以此为指导,引导大学毕业生合理有序地流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

其次,鉴于大学毕业生中大多数人对社会的认识存在较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在自我定位方面脱离社会实际而且缺乏社会经验等问题,应该进一步加强“面试技巧”的指导培训工作,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自我的同时,能够充分展示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实现毕业生与社会的双向选择,提高就业效率。

[1]皮曙初.大学生就业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J].半月谈,2009,(3).

[2]“招工难”引发的思考——怎么看就业 [A].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Z].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

[3]徐寿松,姚玉洁,裴文彬.中国服务会成为下一个全球性标签吗 [J].半月谈(内部版),2006,(4).

[4]皮曙初.大学生就业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J].半月谈,2009,(3).

[5]中国政府网安徽省人民政府网合肥市政府网站 [EB/ OL].

[6]李铁.中国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 [J].南都周刊, 2009,(328).

[7]孙燕.大学教育得有点市场意识了 [J].半月谈, 2009,(12).

猜你喜欢

研究生毕业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