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政治行为及其培育研究

2011-01-29杜凌飞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公民主体政治

杜凌飞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政治行为是个体或组织为了达到政治目标,满足政治需要而进行的政治活动[1]217。大学生政治行为具有价值性、功利性等特点,但由于其自身的角色和身心发展需求,他们更容易通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事件产生政治需要和政治动机,引发政治行为,所以大学生政治行为还具有自觉性和外控性。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行为的类型和模式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行为的类型

1.按参与主体数量分为个体政治行为和群体政治行为。大学生个体参与的政治行为称为个体政治行为,参与人数较多的则是群体政治行为。群体政治行为较个体政治行为而言更具有有效性,因为群体政治行为往往具有目的性和组织性。群体政治行为在一定的政治目标引导下,在利益共同体中展开。有群体政治行为意识的人政治角色能力比个体政治行为政治角色能力强。“一个人如果想要致力于政治活动时,他相信他能够与其周围的其他人进行合作,那么,这样的公民对于政治的见解,与那种把自己视为单一的政治角色的人不一样。”[2]185

2.按参与主体受到的影响分为自愿政治行为和被迫政治行为。自愿政治行为是指大学生基于自身利益和某种需要自觉地以某种形式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参与行为。在民主社会里,公民自愿参与政治活动是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意味着政治主体有着较高的政治主体意识。被迫政治行为是指大学生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在外力的影响和动员下以某种既定的形式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强迫性、被动性和冷漠性。由于政治认同障碍或者利益主体分化的存在,当政治主体没有一致的利益而参加政治行为时就需要外力的强制。

3.按参与途径分为网络政治行为和现实政治行为。网络政治行为是指大学生借助虚拟空间采用言论、行动等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参与行为,这种政治行为具有虚拟性、狭隘性。但是在网络越来越多的介入生活中,这种政治行为成了很多大学生的选择,他们通过发帖、写博客、人肉搜索等方式参与政治活动。现实政治行为则和网络政治行为相对应,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采取实际的行动参与政治的过程,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

4.按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分为合法政治行为和非法政治行为。区分合法与非法政治行为的依据就是是否符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合法政治行为是指“平民或多或少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或)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3]290。在制度化的政治体系和民主的社会中,大学生多数选择合法政治行为。非法政治行为往往以政治不合作、政治暴力、政治骚乱、政治革命和非法政治意愿表达的形式出现,这些极端的政治行为多半是出于对于政治体制或者政府政治决策的不满。要想减少这种行为的存在,就得发展民主制度,拓宽参与渠道。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行为的模式

按照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个体的行为是他们所处环境和心理特性的函数,即B=F(P.E),B表示行为(Behaviour),F表示函数(Function),P表示心理特征(Personality),E表示环境(Environment),把这个模式用来解释政治行为,就是说政治行为是环境刺激和心理特征的结果,是政治主体接受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政治活动。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行为模式主要有分散自发型模式和组织制度型模式。

1.分散自发型模式。分散自发型是指大学生个体或少数团体在一定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信仰的指导下自发地针对某种政治现象采取的政治行为。这种政治行为多半是自发组织的,在参与取向上,大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建设性心态和行为模式;在参与形式上,多半采取合法、和平温和的手段进行政治参与,“通过影响政府权威性价值、资源和财富的分配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建设性政治参与模式”[4]268;在参与意识上,大学生多半表现出积极性和自主性、目的性。分散自发型政治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也由于这种模式有时候缺乏有效的政治组织和政治秩序,往往不能达到预定的政治效果,但是却可以体现大学生的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敏感性,这样也利于政治行为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组织制度型模式。组织制度型是指大学生在政治共同体或者一定的政治组织下依据预定的目的和社会需要,按照既定程序围绕特定的政治现象采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政治行为。这种政治行为往往具有事先的组织性和结果的预期性,在行为目标上,这种行为模式有明确的目标和切实的行动对象,多半采取既定的行为模式;在参与意识上,较少体现大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大部分依赖群体的组织;在行动效果上,这种政治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达到预定的效果,也能对社会产生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行为培育的必要性

(一)应对政治多元化冲击,促进国内民主政体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带了来美好前景和机遇,也带来了异化、价值冲突与政治多元化的消极影响。随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要求更多的力量加入到政治行动中来,而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情感,更容易参加政治行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先接触政治的是军队和文职人员,因为他们自身结构和地位的政治性使得他们总是第一时间了解并且参与政治,而在接下来不具备政治性的团体中,最容易接触也最想接触政治的是学生、知识分子、商人、医生、银行家、手工业者、企业家、教师、律师和工程师。“这些团体逐渐感到他们在政治上也有能耐并要求以某种形式参与政治体系。”[5]56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体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在复杂的社会里,只有政治行为才能造就共同体,也只有政治机构才能维系它。”[5]9像卢梭那样期望没有政治行为的政治共同体仅仅依赖精明的运筹帷幄,只能是虚幻的梦。只有在政治行为发展下建立政治共同体,才能更好地维系政治制度。在民主社会和复杂社会中,越是复杂的组织就越需要有效性的政治制度来维系政治共同体的生存。美国学者达尔曾经在自己的《论民主》一书中设置了民主的五项标准:1、有效的参与;2、投票的平等;3、充分的知情;4、对议程的最终控制;5、成年人的公民资格[6]43。从中可以看出,民主最基本的就是可以使公民有效地参与政治,公民参与了政治一定程度上也发展了民主政体。一个有效的政治制度是禁得起实践和暴乱检验的,我们要发展的民主政体也是如此,它应该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而不是朝令夕改,或者是瞬间倾覆;它应该具有相对的自主性,而不是依赖外援,或者是垂帘听政;它应该具有强大的内聚力,而不是如同散沙,或者对峙打杀。

大学生的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参与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好地体现了政治体制的适应性和相对自主性。每个政治角色可以在民主的政体中享有一定的政治自由,通过政治行为来寻求政治利益的重新分配,或者是政治要求的合理解决都是大学生政治行为的效果所在。菱形的治理模式和社会制度是目前人们认为最合理的政治治理模式,最好的政治应该是由广大中产阶级控制,而不是仅仅依靠社会精英,作为走向社会舞台的大学生正是这种力量的潜在发展者,动员并发展大学生的能力和智慧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社会治理模式,还能使民主政体得到尽快的普及。

(二)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完善政治角色的需要

政治角色是指具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公民,依据社会期望和自身需要适应政治生活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以及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履行的义务。大学生的基本政治角色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政治文化的学习者和建设者,政治决策的建议者和践行者,政治情感的承载者和政治敏感性的先觉者、政治思潮的分辨者和批评者,等等。在这些角色扮演中有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待,《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都应当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要求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要扮演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大学生在自身的生活中,很难完整地完成自己的政治角色,当社会的角色期待和大学生的角色扮演出现冲突的时候,需要大学生在政治行为实践中去践行自己的角色,尤其是政治决策的践行和政治情感的承载者,他们需要某种具体的政治行为途径才能体现大学生角色扮演的成功。在角色扮演中,大学生要考虑到社会角色期待和自身角色定位的关系。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角色,也不能忽视自己的政治角色。在政治行为实践中使自己的政治角色扮演丰满起来。

政治参与能力是指公民在政治活动中参与的技能和所能发挥的效用。大学生政治行为践行,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接触政治生活,发展大学生的政治能力和参与能力。“主观能力在交易、职业和性别方面的差异的数据表明,一个人是否相信自己具备影响地方或国家法规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自己的国家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199所以,只有主观能力和参与能力强的人才有可能会有有效的政治行动。大学生政治行为实践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提供了释放平台,在不断的政治实践中,大学生会增强自己的政治能力,掌握政治行为的技巧和相关的政治参与技巧。

(三)提升政治教育质量,发展政治文化的需要

政治教育,是指一定利益基础上的政党或政治集团有意识地向民众传播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情感,使之获得适应其政治目的和政治管理的政治倾向及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政治教育是通过观点、情感、行为模式等的理论教育逐渐形成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的过程。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理论和政治策略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民政治行为的倾向性和积极性。阿尔蒙德和维巴在研究公民文化时专门调查研究了教育和公民政治能力以及政治行为的关系,按照他们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研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如下(见图1,本图是利用了他们的研究数据和分析结果,自己制作的图表)。从图表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教育对政治行为的影响之大。

图1 受教育程度与政治行为程度之间的关系(政治行为程度满分为100)

当前我国没有开设专门的政治教育课程,只有以思想品德和政治生活命名的初高中教材中简短地渗透了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发展的简单知识,既不成体系,又没有一致的连贯性。就是在大学里也是通过公共政治课有所接触,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史发展、形势与政策、这些科目只是初步向学生介绍政治理论并没有指导当前大学生政治行为发展的方向和具体措施,因此在实际中,大学生政治行为呈现冲动性和盲目性的特征。相关调查显示35.6%的大学生对公共政治课不感兴趣,这也充分说明了当前学校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

政治文化是指“作为被内化(internalized)于该系统居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系统。”[2]199政治文化对政治系统中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具有潜在、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阿尔蒙德和维巴将政治文化分为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臣属型的政治文化、地区型的政治文化三种。一个有效的政治体系,不仅仅需要政治系统的完善,还需要维系这种系统的政治文化,以及践行政治行为。在政治文化的内化和影响下,大学生的政治行为才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符合社会需要和民主发展的要求。阿尔蒙德和维巴经过研究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五个国家的公民文化,他们发现在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中,人们知道他们是国家的公民,对政治非常关心,同时也表现出较高的“政治能力”和“政治功效”。政治文化可以影响政治行为,同时公民的政治行为也可以影响政治文化。所以,为了规范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就要更好地发展参与型的政治文化。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培育路径

(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大学生政治行为提供社会环境

缺乏轮替的体制总是腐败的[7]87。而且具有生命力的政治体制必须能随时注入新鲜的血液,如果总是同辈人之间的转换有时候并不能有新思想出现,一个政治体制越是由更多不同代际的人掌握,这个政体就越民主,民主的政治环境就有利于言论自由和政治的高度参与性。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可能性空间越大,大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发挥的越多,越能展现大学生政治行为的特色,健全民主的体制下人就会在体制约束下依法行事。尽管大多数人认同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①这一理论是由德国思想家罗伯特·米歇尔斯提出来的,是指任何组织,不管其民主程度民主意图如何,最终都是由少数的社会精英来运作,即始终是少数精英操控政治的运行。,但是民主的环境还是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讲,参与多了提供的政治选择和政治资源就多,也就越有利于社会政治体制的发展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为大学生政治行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有力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发展将有效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要想具有强大的实践作用必须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政治制度首先要有很强的适应性来适应当今现代化、工业化、民主化的发展,以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现代化浪潮的影响。其次,政治体制要具有复杂性。这个一般指机构设置和章程规定以及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要高,越是简单的政体越是禁不住军火的攻击,真正复杂的政体能够应对突然的变动。然后政治制度要有很强的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一个严重依赖外援的傀儡政府很难指望他发挥作用,只有自治的政府才可以实施有效的改革。最后政治制度应该与经济制度有较强的适应性,虽然很难说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的直接相关性,但政治制度对经济制度的适应性始终是保持政治上层建筑兴旺发达的有效方式。

(二)提高政治主体意识,为大学生政治行为提供内在动力

政治主体意识是政治实践主体对自身的反省意识,是公民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能动性的观念表现,是能动地反作用于政治实践活动的巨大观念力量[8]。政治主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公民政治行为的发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公民的政治行为参与者的政治主体意识受到损害,颠倒了政治行为主体的主客关系,抑制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多人成为政治的旁观者和“政治逍遥派”。在不尊重和不发现公民政治主体意识的空间下,出现了“倒政治参与”现象。所谓“倒政治参与”就是指政治参与不是社会和公民从外部对政治体系的介入,而是指政治体系通过自我扩大,把社会和公民纳入政治体系中来[4]203-204。在这样的政治参与中,只能造成公民的政治冷漠和政治能力的萎缩,更无从谈起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

政治主体意识可以使大学生增强对自身地位、能力和价值的政治认识,政治主体意识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动力,为大学生政治行为提供指导方针。“在民主社会中,意识的平等自由与平等的参政不是并列的,前者是基础,是后者的保障;没有意识的平等自由,平等的参与并不具有实践意义。”[9]39只有政治主体意识里有参与,才能有实践意义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参与。

(三)提供政治机会,为大学生政治行为搭建实践平台

政治机会是指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有利于大学生政治行为的机构组织或者实践平台。大学生的政治行为是在政党或者是社团的引导下开展的,大学生的党组织为大学生政治行为提供了一定机会。

法国学者迪韦尔热曾经把政党做了区分,他认为政党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群众型的政党,这种政党群众组织化程度高,有大量的意识形态方面认同的成员,获得活动资金依靠成员缴费;第二种是干部型政党,这种政党的组织化程度低,主要依靠党内活跃的政治精英;第三种是信徒型的政党,这种政党的最好代表就是萨达姆带领的“阿拉伯复兴运动”,这种政党主要靠个人创造的魅力来维持自己的权力,一旦失去这个政党的创建者或者核心人物,这个政党将很难维持。在群众型政党中,群众的认同度高,大学生可以很好地寻找政治机会,为政党和社会服务。现在我们国家的公务员录用制度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了政治行为的机会,在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中有85.6%的人参加过公务员考试或者曾经想参加公务员考试,可见这是一个大学生认可的政治机会。但这种政治机会还存在单一性和少数受益性,还需要再继续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以扩大大学生的政治机会。

(四)规范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政治行为拓宽合理渠道

政治行为的践行渠道应该是个协调一致的系统,而不是孤立的平台。在网络资源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大力度整顿网络资源。现在国家已经采取了措施治理网络言论和网络讨论的失范行为。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局限性,还需要继续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在这些系统机制的运作中要注意政治参与的公开化。公开的程度越高,政治参与的机会就越多,政治参与作用就越大。还要注意政治参与的监督性和社会性,缺乏有效监督的机制总是不完善的机制,任何机制必须有相应的监督系统,更何况是带有政治性质的政治参与活动。但也要注意培养全体人民的政治共识和政治文化的一致性,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政治主体地位,更好的参与政治活动,规范政治行为。

[1] 王玄武.政治观教育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 [美]格林斯坦,等.政治学手册精选[M].竺乾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 梁丽萍.政治社会学[M].上海: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9.

[5]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李伯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 [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M].林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 方世南.培育政治主体意识是推动政治文明的重要举措[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9]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公民主体政治
论公民美育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