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流向分布及影响力分析研究
2011-01-29裴培
裴 培
(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提供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3.84亿网民中,有50.7%的网民是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互联网在青少年网民中的普及率已达54.5%。其中,大学生网民规模达4147万人,占青少年网民比重的10.8%。在上网时间上,大学生网民上网时间也最长,周上网时间达到18.6个小时[1]。由此,大学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网络群体,其绝对数非常惊人。由于其上网时间长,能接触到各种网络舆论,参与各种网络行为,因此,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流向的分布及其影响力进行详细、客观的分析与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重大的价值。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构成和组织情况
笔者以上海电力学院200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为依据,从大学生网络群体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和行为差异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调查显示:
一是有62%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25%的大学生每天上网4小时;13%的大学生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在这13%的大学生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约为5∶1。
二是大二、大三学生比例高于大一、大四及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学生,年龄以19~23岁为主。
三是接受调查者的上网行为与家庭所在地无关,农村与城镇的差别不大,主要差异集中在电子商务的使用方面。这说明网络群体大多在大学期间形成,而消费观念上的差距会导致网络群体在网络应用上产生差别(见表1)。
四是接受调查者的上网行为与性格、政治面貌、家庭及社会背景无关,而每月消费以及除伙食费以外的开支与其他群体没有特别差异。这显示大学生上网成本较低,对生活开支影响不大,消费开支虽然没有计划,但没有经常超支。
表1 网络应用城乡生源差异对比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流向分布调查
通过对上海电力学院大学生的抽样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和商务类应用方面,大学生群体有较活跃的表现,其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使用率分别达到88.4%和72.5%;网络音乐和视频使用率分别达到71.6%和72.4%;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使用率分别达到92.9%和90.3%;在网民使用相对较少的商务类应用上,大学生网民群体网购比例为33.9%,使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比例也分别达到28.3%和30.4%(见表2)。
表2 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流向分布
由此可见,网络娱乐占比很高,说明在使用互联网时,上海电力学院大学生仍以娱乐性为第一诉求,对网络的工具作用并不特别敏感。虽然网络娱乐是大学生上网的重要内容,但同时网络工具作用开始体现,这一点通过其他四种网络工具性应用在大学生网络使用结构占比中的比例可以看出。交流沟通是大学生网络群体更偏重使用的网络应用,网络舆论是值得各方注意的大学生网络群体抒发意见的主要途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网络群体存在两方面需注意的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管控与大学生健康心理建设之间的矛盾与调节。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比例大致在6%~13%之间[2]。另一方面是网络成瘾与网络群体恶性事件,是影响高校正常运行和学生安全的重要隐患。
三、有效管理大学生网络群体线上与线下的行为差异
(一)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行为差异化特点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一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一般是在学习、生活中以感情为纽带、以兴趣为基础,自发形成的集合体,群体的成员多是大学生,具有自发性、相似性、不稳定性、心理相容性和直接接触性及有权威性的核心人物等特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有非正式群体的一般特征,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虚拟和现实的交互性、时间与空间的跳跃性、他律与自律的共生性[3]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行为差异性,即大学生在网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性格出现不一致,乃至颠覆性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造成的。在现实社会,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一般由年龄相仿、兴趣和态度相似或社会地位相差不大的同学组成,而在虚拟社会,由于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就无法判定在这一虚拟群体中,是否存在其他的人员组成结构。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匿名性使人的自由、个性、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激发,但是也助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和随意性。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可以使用户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束缚,其行为和身份都能够得到篡改和隐匿,而且大多数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和责任。因此,很容易出现本文所提及的网络虚拟群体的行为差异性。
(二)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线上与线下行为差异化对策
由于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存在线上与线下行为差异化的特点,而这种差异化会导致大学生网络群体本身的各种问题,并影响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群体和高校正常运行的安全与稳定,所以,我们必须针对这种特点做好应对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促使大学生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首先,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避免千篇一律的说教,要亲近大学生,从大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们使用网络的习惯和对各种网络应用持有的态度。其次,要从生活中去关心大学生。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如果得不到释放和解决,他们就会逃避,致使大学生以虚拟网络为藏身之地,不与人沟通或盲目发泄,以至于影响现实人格。
2.占领网络新阵地,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十七大报告中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增加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我们应当通过积极占领网络新阵地,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和领悟,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
3.提高辅导员队伍信息化工作水平,增强引导学生使用网络的能力。辅导员需要提高自己的网络技能,可以通过建立个人博客或班级BBS等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主动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把握上网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他们使用网络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做好思想工作。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可以挖掘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组织一些社团活动或有奖比赛,将他们的课余时间从网络中拉出来。对于热衷于参加各种BBS讨论和网络新闻评论的,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各种不同的网络言论,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沉迷网络,可能是让很多高校头疼的事情。但同时,互联网由于其丰富的信息容量、迅速的更新速度、庞大的知识积淀,也为善于使用它的人提供了丰富的回报。正确有效地管理大学生网络群体,对于培养健全健康的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以及大学生网络群体正确有效地使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正确地引导,可以给网络工具的合理运用及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带来积极影响,而错误的引导或不予引导,就会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1] 中国互联网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4).
[2] 杨伊生,侯友,张秋颖.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焦虑形态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 李卫星,洪岑.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点及问题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