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0年调节血脂药应用分析
2011-01-29杜海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药剂科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北京100029
杜海燕,林 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药剂科、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北京 100029)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社会人口日趋老龄化,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量的动物实验、遗传、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治疗等研究已充分证明,高脂血症是导致这些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1-4]。调节血脂药对调节血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我院调节血脂药的应用情况,本文对2008—2010年我院调节血脂药的销售金额情况、用药频度(DDDs)、日用药金额(DDC)等进行了回顾性的统计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选用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所有的调节血脂药的资料数据(药品名称、规格、出库数量、销售总额)来源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计算机管理系统数据库。
1.2 方法
将收集的药品数据按药理作用进行分类,将销售金额、出库数量利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分类、计算、统计、汇总、排序。采用金额排序和用药频度分析法,分别统计出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排序前10位的调节血脂药品种。调节血脂药的限定日剂量(DDD)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和《新编药物学》(第16版)推荐的成人常规剂量或根据临床实际用药情况而定。用药频度(DDDs)=某药的年销售总量/DDD(销售总量 =规格 ×销售数量),DDDs越大,说明药品使用频率越多。日用药金额(DDC)=某药年销售金额/该药的 DDDs(销售金额 =零售价 ×销售数量),DDC反映了患者使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通过计算药品销售金额排序和DDDs排序的比值(简称位次比)反映了药品使用金额与用药频度的同步性,比值接近1,表明同步性好;比值<1,表明药品价位较高,用药频度相对较低;比值 >1,表明价位较低,用药频度相对较高。
2 结果
2.1 各类调节血脂药的销售情况
我院3年来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用药金额排序均居第1位,所占份额均接近80%,品种也远远高于其他类调节血脂药;非他汀类药物增长最加快的是多廿烷醇,2009年刚出现其销售金额就居第8位,2010年销售金额超过普罗布考,居第2位;其他类调节血脂药销售金额基本保持稳定增长,见表1。
2.2 调节血脂药各品种销售金额排序及百分比
我院调节血脂药单药销售金额排序前3位均为他汀类药,分别为阿托伐他汀片、辛伐他汀片和普伐他汀片,3年来保持不变。2009年新增的多廿烷醇片和瑞舒伐他汀钙片销售额增长较快,2010年排序分别居第4、6位。中药品种血脂康胶囊虽然销售金额逐年增加,但排序逐渐降低,所占百分比亦降低。2010年,除普伐他汀片、多廿烷醇片和瑞舒伐他汀钙片所占百分比升高,辛伐他汀片保持恒定外,其他调节血脂药销售金额虽然也逐年增加,但所占份额渐趋降低,见表2。
2.3 调节血脂药DDDs及DDC排序
DDDs表示药品的使用频度,我院DDDs排序前5位中他汀类药占绝对优势,3年来阿托伐他汀片、辛伐他汀片和普伐他汀片稳居第1、2、4位,氟伐他汀胶囊和瑞舒伐他汀钙片的位次也在逐年上升。多烯酸乙酯胶丸用药频度稳居第3位。普罗布考片的用药频度位次有所降低,中药血脂康胶囊用药频度位次比较稳定(第6位)。调节血脂药的日用药金额(DDC)基本恒定,多廿烷醇片的日用药金额最高达到28元,而多烯酸乙酯胶丸日用药金额最低只有1.2或1.9元,见表3。
表1 2008—2010年各类调节血脂药销售金额(元)、百分比(%)、品种数及排序Tab 1 Consumption sum(Yuan),percentage(%),number of varieties and ranking of lipid-regulation agents during the period 2008-2010
表2 2008—2010年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的调节血脂药Tab 2 Top 10 lipid-regulation agents ranked by consumption sum during the period 2008-2010
表3 2008—2010年调节血脂药DDDs排序及其DDC(元/日)Tab 3 Ranking of lipid-regulation agents by DDDs、DDC(Yuan/day)during the period 2008-2010
3 讨论
3.1 销售金额与用药频度
2008—2010年,我院调节血脂药总销售金额分别以每年26.9%和27.1%的增长幅度逐年递增,2010年相对于2008年增长了61.3%,所有种类的调节血脂药销售金额和使用频度均逐年增加。这表明来我院就诊的高脂血症患者呈上升趋势,调节血脂药的使用在增加,应关注该类药物的供应和管理。
销售金额的排序与使用频度排序的比值反映销售金额与用药频度是否同步。分析结果表明,我院3年来他汀类药物销售金额和使用频度同步性较好,除瑞舒伐他汀钙片因价位较高(日用药金额17.4元),使用频度增加幅度稍滞后于销售金额外,其他他汀类药物销售金额和使用频度比值均为1或近似1。非他汀类药物中,多烯酸乙酯胶丸销售金额排序前2年(2008—2009年)居第7位,2010年居第10位,而其用药频度3年来稳居第3位,销售金额与用药频度比值远大于1,说明该药物价格低廉,使用频度大,其日用药金额仅有1.2或1.9元,是所有调节血脂药中价格最低廉的。2009年刚引进我院的多廿烷醇片日用药金额高达28.0元,2010年销售金额跃居第4位,而用药频度仅为第11位,销售金额和使用频度比值远小于1,同步性较差,表明该药因价位较高,影响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3.2 他汀类药
他汀类药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型调节血脂药,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特异性抑制剂,它的出现使治疗血脂异常有了重大进展。从里程碑式的5项他汀类的大规模临床试验(WOSCOPS、AFCAPS/TexCAPS、4S、CARE和LIPID),到近期发表的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干预的大规模的临床试验(HPS、PROSPER、ALL-HAT-LLT、ASCOT-LLA 以及PROVE IT-TIMI22),充分显示了他汀类药调脂治疗不仅降低冠心病的患病率与病死率、减缓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且能够减少死亡,改善预后,在冠心病的各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其调脂作用强,耐受性好,另有许多其他有益的功效,目前已成为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首选药,也是心脑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最重要药物之一,是国际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理想的一线药物,但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无效[5]。3年来,我院常用的 6种他汀类药销售金额和DDDs值持续上升,销售金额所占份额接近80%,远远高于其他类药物,其用药频度也占绝对优势,在我院调节血脂药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以阿托伐他汀的使用量最高,其他依次为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这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及他汀类药物防治脑血管病专家新的共识[6]。另外,他汀类药物品种不断丰富,使用频度增加,其中氟伐他汀胶囊因其安全性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而被称作“温柔的他汀”,且价位较低,建议临床适当加强应用。
3.3 多烯脂肪酸
多烯脂肪酸类药主要是多烯酸乙酯胶丸,其主要成份为二十碳五烯酸乙酯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乙酯,二者含不饱和键较多,有较强的调整血脂作用,另尚有扩张血管及抗血栓形成作用。作用机制为促进中性或酸性胆固醇自粪排出,抑制肝内脂质及脂蛋白合成,能降低血浆中 TC、甘油三酯(TG)、LDL、超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加HDL。该药不良反应较少,大剂量时可引起消化道不适等症状。多烯酸乙酯胶丸销售金额排序2008—2009年居第7位,2010年居第10位,而其用药频度3年来稳居第3位,销售金额与用药频度比值远大于1,说明该药物价格低廉,使用频度大,其日用药金额仅有1.2或1.9元,是所有调节血脂药中价格最低廉的,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广泛认可。
3.4 普罗布考
普罗布考是目前可用于临床的抗氧化作用最强的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多项研究表明普罗布考能够对抗脂质氧化,降低血浆氧化LDL水平,从而抑制多种炎性介质(氧化型-LDL,活性氧,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分泌与表达,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有效稳定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事件的发生[7]。普罗布考单用或联合他汀应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用药。普罗布考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是肯定的,而且随着氧化型-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临床事件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抗氧化剂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抗氧化剂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普罗布考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等。统计显示,普罗布考片是我院调节血脂药中销售金额最大的非他汀类药,但使用频度近2年来低于多烯酸乙酯胶丸和血脂康胶囊。
3.5 中药血脂康
血脂康是由中药红曲制成的胶囊制剂,其中含有13种天然复合他汀(每粒中约含有6 mg),也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甾醇、大豆异黄酮等。可有效降低血脂 TC、TG、LDL-C和升高HDL-C,可综合调节脂质谱,并存在调脂外的保护作用,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血管内皮;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促平滑肌细胞的DNA合成作用;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而防止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抗炎以及抑制血小板活性等多种机制延缓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8]。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血脂康胶囊,可使轻、中度血脂异常的心肌梗死患者获益。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患者治疗后获益更显著。CCSPS研究(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冠心病患者中采用血脂康调整血脂可有效降低再次发生冠心病事件的危险,同时不会带来临床不良反应和实验室安全指标异常的增加。用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适用于其他他汀类药物不能耐受或引起肝酶和肌酶升高的血脂异常患者。该药调脂作用显著,不良反应轻而少见,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已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9]。3年来,血脂康胶囊在我院调节血脂药中的销售金额位次缓慢降低(9→10→11),但其使用频度始终保持着第6位,可能因其日用药金额较低仅2.5元,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被广大医师和患者所认可。对于需长期服药患者来说,选择高效、低毒、价廉的药物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血脂康值得推荐使用。
3.6 多廿烷醇
多廿烷醇是一种新型调节血脂药,含有8种长链脂肪伯醇的混合物。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均证实,作为一种新型调节血脂药,多廿烷醇可显著降低 LDL-C、TC,升高 HDL-C;降低 LDL脂质过氧化敏感性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短期和长期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降脂效果与他汀类药相似,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肝病患者,其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已经为多个临床研究证实。与他汀类、贝丁酸类药联合应用安全性良好。可作为高 TC血症、高 LDL-C血症或低HDL-C血症患者一级预防治疗用药和不能耐受其他调节血脂药的二级预防治疗用药[10]。多廿烷醇片进入中国时间较短,2009年才进入我院使用,2010年销售额就跃居第4位,仅次于前3位的他汀类药,而其使用频度却居第11位,可能由于其日用药金额太高(28.0元),限制了其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如果该药的价格能进行理性调整,在临床应用中应有更好的前景。
3.7 贝丁酸类药
贝丁酸类调节血脂药通过降低VLDL,达到降血脂的目的,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抑制肝脏脂蛋白(特别是LDL)的释放和胆固醇合成,改变肝脏TG合成,加强脂蛋白酯酶的作用,增加固醇类分泌并从粪便中排出,以及增加循环中TG的清除。动物实验表明,长期大量使用本品可导致良性或恶性肿瘤的发生。该药可能引起肌病或横纹肌溶解症,因此应尽量避免与他汀类药合用,以减少两者严重肌肉毒性发生的危险。我院该类药物主要是非诺贝特,销售金额和使用频度均稳定增长,排序稳定在第8位,是比较稳定的强效调节血脂药,应用时须注意安全性。
3.8 烟酸类药
烟酸类药主要是烟酸衍生物阿昔莫司。该药通过抑制全身脂肪组织释放游离脂肪酸,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合成原料减少,从而使血浆 TC、TG、LDL、VLDL含量降低,而 HDL含量增加,有利于胆固醇的转运和清除;增加肝糖原合成,使血糖含量减少,并促使脂肪酸分解以维持血糖,从而使胆固醇和TG合成原料更趋降低;可抑制细胞膜脂质的氧化,保护细胞膜。与他汀类和贝丁酸类等强效调节血脂药合用可以增加降脂作用,减少用药剂量并降低不良反应。本品可提高抗糖尿病药的疗效,故需减少抗糖尿病药剂量,应根据患者血糖调整抗糖尿病药剂量。我院3年来该药的销售额排序分别居第5、6、8位,而使用频度一直稳居第9位,是比较稳定的辅助调节血脂药。
3.9 依折麦布
依折麦布是第1个肠道胆固醇吸收的选择性抑制剂,附着于小肠绒毛刷状缘,有效地抑制胆固醇和植物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小肠中的胆固醇向肝脏中的转运,使得肝脏胆固醇贮量减少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它不增加胆汁分泌,也不抑制胆固醇在肝脏中的合成。依折麦布抑制小肠对胆固醇吸收的54%,同时并不影响小肠对甘油三酯、脂肪酸、胆汁酸、孕酮、乙炔雌二醇及脂溶性维生素A、D的吸收。该药与他汀联合用药时,具有良好的降脂疗效,且安全性好[11],优于2种药物的单独应用。我院3年来该药的销售额及使用频度较稳定增长且保持在第10位。是比较稳定的辅助调节血脂药。
总之,我院调节血脂药的用药结构是比较合理的,而且也符合药物经济学规律,既能保证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又考虑到药物价格能否被患者接受。另外,依据统计分析结果对临床提出如下建议:(1)血脂康是唯一的天然复合制剂,含多种有效成分,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价格低廉,建议临床合理使用;(2)多廿烷醇片作为新型调节血脂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用药,因价格较高影响了其在临床应用,建议对药价进行理性调整;(3)他汀类药中以氟伐他汀安全性最高,其口服吸收好,且日用药金额较低,建议临床优先选用。
[1] 黄敬文,段剑文,秦书芝.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6,5(8):30.
[2] Sviridov D,Nestel P,Watts G.Statins and metabolism of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J].Cardiovasc Hematol Agents Med Chem,2007,5(3):215.
[3] 杨诗洁,苏汝好,项 岚.降血脂药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0):90.
[4] 武新安,魏玉辉,沈明谦,等.大黄粉末中蒽醌类成分提取方法比较[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4):38.
[5] 叶 平.他汀类药物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6):479.
[6] 王兴全.解读他汀类药物防治IS/TIA的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250.
[7] 成西霞,王 金.抗氧化剂普罗布考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3):125.
[8] 邹 颖,冯 琳,陶 琳,等.长江流域6城市157家医院2007年调节血脂药物利用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28(6):454.
[9] 血脂康胶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组.血脂康胶囊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2):171.
[10] 胡大一,丁荣晶.新型调节血脂药——多廿烷醇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1):17.
[11] 赵水平,陈雅琴.新型降脂药依折麦布评价[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