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鸡垂直传播性疫病的危害及其控制

2011-01-27朱瑞良

兽医导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种鸡免疫抑制氏杆菌

朱瑞良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种鸡垂直传播性疫病的危害及其控制

朱瑞良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当前养禽业面临的主要疫病问题

1.潜在的危害——免疫抑制性疫病越来越严重。

2.多重感染性疾病非常普遍。

3.免疫疫苗的鸡群仍频繁发病。

4.细菌性疫病耐药性日趋严重。

5.家禽垂直传播性疫病的危害往往被忽视。

●应对的措施

1.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控制疫病的基础(第一道防线)。

2.免疫预防是控制疫病的保证(第二道防线)。

3.诊断治疗是控制疫病的被动措施(第三道防线)。

目前家禽越来越难养,疫病越来越多,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的失衡所导致。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病原微生物肆虐、重金属污染、细菌抗药性增强等对宏观环境造成破坏。抗生素的刺激、重金属刺激、微生物区系的失衡等对家禽体内的微观环境造成破坏。

一、造成种鸡垂直传播性疫病的因素和危害

1.家禽垂直传播的疫病。

垂直传播的细菌性疫病包括:鸡伤寒、鸡白痢、禽波氏杆菌病、禽奇异变形杆菌病等。

垂直传播的病毒性疫病包括:禽白血病(AL)、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鸡传染性贫血(CIA)、呼肠孤病毒感染(病毒性关节炎)、禽传染性脑脊髓炎、I型腺病毒感染、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等。

垂直传播的其他微生物性疫病:⑴支原病(MG、MS);⑵衣原体病等。

2.家禽垂直传播疫病的危害。

当家禽感染某一种垂直传播性疫病时,病原会随着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而传播。并且每只祖代鸡会繁殖约70~80套父母代,父母代再将疫病传播到商品代,随着传代疫病波及范围不断被扩大,影响越来越严重。

同时,种鸡如果携带垂直传播疫病病原,就会侵害鸡的生殖系统,造成产蛋下降,输卵管狭窄,卵泡变性、坏死,孵化率降低,弱雏增多,雏鸡生长缓慢等一系列的问题。

3.家禽垂直传播病原的来源。

⑴遗传(垂直传播而来)。

⑵水平传播。凡是垂直传播的疫病都可以水平传播,当与带有垂直传播疫病的鸡同群饲养,健康鸡也会被传染。

⑶接种污染疫苗。某些疫苗中带有垂直传播性疫病病原,种鸡接种后,会随之传给商品代,造成商品代的感染,危害被放大。疫苗污染造成的垂直传播疫病,已经不容忽视。

二、家禽垂直传播的主要细菌病和支原体病

(一)鸡白痢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雏鸡的一种传染病。本病介卵传播,因病雏常伴有白色下痢症状而得名。种鸡感染本病后,建议淘汰,以免影响声誉。

(二)支原体

1.支原体病的发病特点。

最初的入侵者是最早感染鸡群的一个病原体。支原体是诱发ND、IB、AI、ILT及大肠杆菌等病的导火索。传播方式包括垂直、水平、人为传播(非SPF鸡胚生产的疫苗) 。冬季、活疫苗经呼吸道接种、通风不良及寒冷等应激可诱发本病。

2.种鸡感染支原体的危害。

⑴造成呼吸系统与关节处的病变。

⑵增加对各种病毒及细菌的易感性。

⑶增强对呼吸道活疫苗的免疫反应。

⑷造成免疫抑制,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

⑸影响产蛋与孵化,并垂直传播,影响苗鸡质量。

3.支原体感染造成的损失。⑴弱雏增加5%~10%。⑵死淘率上升10%~20%。⑶蛋鸡的产蛋率下降10%~20%。⑷种蛋孵化率降低5%~10%。⑸饲料转化率降低。⑹肉鸡的体重降低10%~20%。⑺治疗成本上升。

我国90%以上的鸡场受支原体病的困扰。

4.支原体的诊断。对破壳的鸡胚进行剖检,可发现肌胃角质层溃疡,有出血点。

剖检“破壳活胚”的意义是:⑴了解种鸡场通过垂直感染将疾病传播给雏鸡的情形,若特定病原出现过高的比率时,种鸡极可能已受严重感染。⑵指导下一代雏鸡尽早用药。

(三)家禽波氏杆菌病 禽波氏杆菌病是由禽波氏杆菌引起的雏禽疫病,该病是朱瑞良教授1990年在国内首次发现的。禽波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周鞭毛、能运动、有荚膜和菌毛、两端钝圆,在普通肉汤培养基内生长旺盛,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灰白色、湿润、边缘不整齐的棱形菌落。在血平板培养基上呈β溶血。

1.流行病学特点。雏鸡、鹌鹑、鸭、山鸡等均可感染发病,以对雏禽的危害较严重,1月龄以上的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成年禽感染后基本无临床症状,但可垂直传播。传染源为感染禽、康复带菌者及其污染的垫料、饮水等,易感禽可通过与这些传染源接触而被感染。垂直传播造成胚胎死亡和孵化率下降。另外还会造成成年禽的眼炎,致使单侧或双侧眼睛失明。

2. 临床特点。禽波氏杆菌主要危害禽类胚胎及雏禽,可造成胚胎死亡,孵化率降低,弱雏增多,雏禽急性死亡。成年种禽感染基本无异常现象。个别出现拉绿便、眼流泪、轻度气喘等症状。

3.病理特征。死亡胚胎大小不一,相差2~3倍,胎毛易脱落,体表有弥漫性出血点或出血斑。剖检16~18日龄死胚,尿囊液粘稠、褐色,胚体表有出血点,皮下有胶胨状物,腹部变黑,肝呈土黄色,有出血斑,肺呈紫黑色,肠壁变薄。3~5日龄死亡雏鸡剖检可见病变局限于上呼吸道,鼻腔和气管分泌物开始为浆液性,后变为粘液性,病变气管大面积软化,软骨环变形,背腹部萎陷,有粘液性纤维蛋白分泌物,气管壁变厚,管腔缩小。

4.危害。种鸡感染后为健康带菌,所产种蛋孵化率降低10%~40%,死胚率一般在30%~40%,高者可达60%。本病既可垂直传播,亦可水平传染,1周龄以内的感染率最高,1月龄以上的鸡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家禽波氏杆菌病在我国种鸡场存在很普遍,主要造成孵化率降低,弱雏增多。

5.防控措施。

⑴可采用禽波氏杆菌灭活菌苗,用于种鸡免疫,通过母源抗体,来预防雏鸡的早期感染。目前已经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⑵可以采用敏感药物治疗。绝大多数禽波氏杆菌分离株对氟哌酸超度敏感,对磺胺类药物高度敏感或超度敏感,对丁胺卡那霉素中度敏感。

6.诊断方法。用棉拭子采取活禽鼻腔分泌物或病死禽的鼻腔、眶下窦及气管粘液,或鸡胚、雏禽脏器直接划线于麦康凯琼脂平板(或普通琼脂平板),37℃培养24~48 h,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生化鉴定。种禽可采用禽波氏杆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进行检验,若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则判断为禽波氏杆菌抗体阳性。也可采用荧光抗体染色法或酶标抗体染色法等来诊断禽波氏杆菌病。

三、家禽垂直传播的主要免疫抑制病

免疫抑制病主要破坏家禽的免疫系统(骨髓、法氏囊、胸腺、盲肠扁桃体等),造成疫苗免疫失败,继发感染其他细菌、病毒、霉菌或寄生虫病,使疫苗免疫失败等。

种鸡感染免疫抑制病会将之传给商品代,造成商品鸡死亡率升高、生产率降低、产蛋率降低、药物成本上升以及屠宰加工品质下降等。

(一)鸡白血病病毒(ALV)

1.鸡白血病病毒是一群逆转录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经典的A、B、C、D亚型主要在蛋用型鸡引发淋巴样肿瘤。J-亚型ALV主要在肉用型鸡引发骨髓细胞瘤。ALV也能通过鸡胚垂直传染。主要感染蛋鸡,主要症状为骨髓变黄。

2.鸡白血病病毒的防控。种鸡群的净化是控制该病的首要任务。避免使用ALV污染的鸡胚来生产活毒疫苗,从AL阴性种鸡群引种或购苗是目前最可行的预防措施。

3.种鸡群的净化措施。

⑴20周龄:采泄殖腔拭子作病毒群特异抗原(Gsa)的检测(ELISA),淘汰阳性鸡。

⑵22周龄:检测抗体(ELISA或中和试验)及病毒血症(病毒分离及Gsa),淘汰阳性鸡。

⑶23周龄:取头2枚蛋的蛋清作Gsa检测,淘汰阳性鸡。

⑷26周龄:取头一个雏的胎粪作Gsa检测,淘汰阳性的同一母亲的雏鸡及母鸡。

⑸40周龄:每只母鸡取二枚蛋作蛋清Gsa检测,淘汰阳性鸡。

△J-亚群白血病(ALV- J) J-亚群白血病又称骨髓瘤性白血病,是由J-亚型白血病病毒(ALV-J)引起的一种肿瘤性疾病。主要感染肉种鸡。

1. 流行病学。ALV-J的宿主范围比较广范,主要感染肉用种鸡群中的成年鸡;感染群1%~2%死亡,偶尔达到20%或更高;绝大多数表现为亚临床感染,生产性能下降;造成鸡群免疫抑制。

2. J-亚群白血病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公鸡精液传播、母鸡蛋传)、水平传播。

3. J-亚群白血病眼观病变。自然感染病鸡眼观变化多呈营养不良和贫血,鸡冠和肉髯呈淡紫红色,骨骼肿瘤,内脏肿瘤,肾腺瘤,另外还可见到骨肉瘤、组织细胞肉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等。

4. J-亚群白血病的诊断。

⑴成年肉鸡群发病通过病理学可作出初步诊断。

⑵可用鸡胚成纤维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⑶免疫荧光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⑷进行PCR、RT-PCR检测。

5. J-亚群白血病的防制。J-亚群白血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鸡场中存在着某些疾病和饲养管理条件差以及应激因素会引起本病的发生。探索培养无ALV-J的鸡群以及选育对ALV-J有抵抗力的鸡群是育种的一个方向,同时作好饲养管理工作,搞好环境卫生,减少应激,避免免疫抑制病毒的感染。定期对种禽进行检疫,淘汰阳性禽。

(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的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引起的鸡、鸭、火鸡和其它禽类的一组病理综合征,这些综合征包括急性网状内皮细胞肿瘤、矮小综合征和淋巴组织与其它组织的慢性肿瘤。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REV血清学阳性的禽群数量在不断上升。目前发现在中国地方种鸡群中REV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1.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造成的急性网状细胞肿瘤。

⑴眼观病变:病禽表现为肝、脾肿大,并伴有局灶性或弥散性浸润病变;血液中异嗜性白细胞减少,而淋巴细胞增多。

⑵组织学病变:网状细胞增生和单核细胞浸润。

2.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造成矮小综合征。病变包括病禽矮小、胸腺和法氏囊萎缩、外周神经肿大、羽毛发育异常、肠炎、贫血和肝、脾坏死,同时伴有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低下。

3.防控措施。目前尚无疫苗供应,因此该病的防制重点在于消除垂直传播(剔除阳性的公鸡和母鸡);将雏鸡饲养在干净隔离的环境中;避免使用被REV污染的鸡胚来生产疫苗,以及避免从RE阳性种鸡场引种或购买被REV污染的疫苗,这对当前养禽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 该病的特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并伴随免疫抑制。是一种既能垂直感染又能横向感染的病毒。

1.危害。引起雏鸡临床感染,可造成10%~20%的死亡。较大日龄的鸡,亚临床感染,生长停滞及免疫抑制。

2.诊断。鸡冠苍白,病鸡翼部及身体皮下出血,肌肉出血,骨髓呈黄白色,红细胞压积降低,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3.防控。主要通过种鸡群的净化,避免垂直传播,以及在母鸡开产前进行有效的免疫;避免雏鸡被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及CIAV的早期感染。

(四)呼肠孤病毒感染(REOV) 一些毒株可引发雏鸡的病毒性关节炎,多数毒株可能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亚临床感染却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特别是在垂直感染的雏鸡。

鸡病毒性关节炎又名腱滑膜炎,其特征是胫跗关节滑膜炎、腱鞘炎、腱鞘肿胀、腓肠肌破裂和心肌炎。

四、种鸡垂直传播性疫病的控制策略

(一)种鸡的净化 种群的净化对后代的重要性。

1.种禽群净化不力,后代的蛋传疾病将无法控制。

2.蛋传疾病大都有水平传播能力,可在后代扩散放大。

3.蛋传疾病使部分感染禽免疫耐受,长期排毒而无免疫应答。

4.大部分蛋传疾病很难用疫苗控制。

(二)避免使用污染的疫苗

(三)把好引进禽苗关

(四)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五)免疫抑制病的控制 大多数造成免疫抑制的病毒都会直接损害禽的法氏囊、胸腺、脾等重要的免疫器官,而使得整个机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除非感染初期病毒被即时清除,否则免疫功能将可能受到不可逆的损害。

使用各种免疫增强剂对于预防和治疗免疫抑制至关重要,可以使低下的免疫功能逐渐恢复。免疫增强剂中的许多中药复方及提取物都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对免疫抑制具有部分解除功能。

另外,硒、锗等一些微量元素也有增强雏鸡体液及细胞免疫的功能,能提高对上述疾病引起的免疫抑制的抵抗力。

许多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具有调节作用,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鸡转移因子(TF)及白细胞介素(IL)可用来改善免疫功能。

猜你喜欢

种鸡免疫抑制氏杆菌
肉用种鸡育成阶段的养殖管理技术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麋鹿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制
山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丹参总酚酸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现象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