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之道——崇阳县教育改革系列之一
2011-01-27策划张才生肖昌斌梅红星黄跃飞
◎/策划 张才生 记者 肖昌斌 梅红星 特约通讯员 黄跃飞
优先发展之道
——崇阳县教育改革系列之一
◎/策划 张才生 记者 肖昌斌 梅红星 特约通讯员 黄跃飞
“教育新城周边的房价已经涨到每平米2200元啦,三年前,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山冈,附近的房价还只有500元。”走在崇阳县教育新城的护城河边,崇阳县教育局局长龙志凡指着正火热施工的楼盘感叹道。
带动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崇阳县委、县政府投资近5亿元在护城河的另一边建起了教育新城——一座占地1200亩,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新城。
建设教育新城不是崇阳县委、县政府突发奇想或“即兴之作”,而是一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教育改革的开端——崇阳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战略中带动全县综合发展的“引擎工程”、保证持续发展的“驱动工程”、造福崇阳子孙后代的“希望工程”。因此,教育新城周边的房价攀升早就在县委、县政府的预判之中。教育新城的建设之所以能够在崇阳教育棋局中一子胜全局,一步活满盘,并成为崇阳教育的点睛之笔,是因为在建设教育新城的背后隐藏着独到的“城乡一体、梯级提升,均衡发展”的教育优先发展之道。
上篇 均衡使资源增值
崇阳困局
2006年1月,崇阳县人代会如期召开,一份来自高枧乡、金塘镇、沙坪镇等地的县人大代表的建议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他们建议将山区薄弱初中合并到城区,让山区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
金塘镇共有入学适龄人口2200多人,在本镇就读的不足1000人;高枧乡共有入学适龄人口2000多人,在本地就读的不足700人。沙坪镇庙铺村全村共有2300余人,在家常住人口不足400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群众对“上好学”的企盼,造成崇阳县在不到5年时间里,共有16万人口由农村转入了城镇,县城常住人口增加10万余人。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使崇阳县城区学校学生骤增。一方面,从幼儿园到高中,班额普遍偏大,崇阳县实验小学班额甚至达300人以上,家长戏称学校教育如同网箱养鱼;另一方面,在计划生育政策作用下的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农村“微型学校”“微型班级”大量出现,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崇阳教育发展的困局一直让时任崇阳县县长的程群林焦心。每年崇阳初中毕业生为9000多人,而崇阳一中招生只有1000人左右,几所规模小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只能招收300多人,大部分学生直接进入了社会,或在街上流浪,或在网吧逗留。程群林说:“孩子初中一毕业,就被切断了上学的道路,这既是农村奔小康的障碍,又是社会稳定的隐患。破解教育发展的难题,任务十分艰巨。”崇阳县按照建设标准化学校的要求,以2006年的学校数计算,每所学校至少还需增加投入500万元,全县共需资金9亿多元。投资生源较少的学校,必将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有限的投入与多点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崇阳教育发展的困局让崇阳县教育局局长龙志凡忧心忡忡。崇阳县是山区县,总人口47万,经济居全省中游水平,按2007年的投入水平测算,崇阳县要实现教育均衡最早也得到8年以后。
均衡创造GDP
2006年7月,崇阳县委、县政府经济考察小组到温州苍南县龙港镇学习农民新城建设经验。在全国率先推出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理、民营企业制度三项改革的龙港给崇阳县的决策者很大的启示:要解决穷县办强教育的目标,必须跳出教育办教育,实现教育的超常规发展、超前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可否像人大代表所提出的那样,把偏远的农村学校搬到县城来?崇阳县政府先后派出10个调查组进村入户,调查学生入学情况,测算崇阳县今后10年的学龄人口数据。广泛的调研后,形成了一致的结论:打破原来“乡乡办初中、村村建小学”的旧格局,重新合理构建教育框架。确立了“科学规划、县域整合、整体推进、均衡发展、质量提升”的二十字方针,并把“重新合理构建教育格局”写入《崇阳县教育发展规划》,实现高中在县城办、初中在县城和中心集镇办、小学联村办、学前教育优质办,基本达到县域内教育城乡一体化、资源配置均衡化、教育装备现代化的目标。
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一步是建设教育新城。只有建设好了教育新城,才可能整合全县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才可能实现高中在县城办,才可能撤掉偏远农村初中,才可能将小学搬入初中、初中搬进高中,实现“腾笼换鸟,梯级提升”。
然而,建设教育新城却面临三大难题。
地从哪里来?2006年,县政府在城郊结合部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划拨175亩建设了县职教中心,在此基础上,县政府按国家政策科学运作划出1200亩,统一规划建设教育新城。
钱从哪里来?建设教育新城需要投资5亿元,崇阳县2005年的财政收入才近1亿元,国家没钱投入,向干部群众集资更不现实,很多人说建设教育新城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县政府将地处县城老城区黄金地段的城关中学公开拍卖,获取收益9980万元,这一笔钱成为教育新城中新城关中学建设的第一笔资金。后续建设资金如何筹措?通过教育新城建设带动周边土地和房产大幅升值,将获取的土地收益全部用于教育新城的滚动建设。
1200亩的荒山就这样变成了现代化的教育新城。一幢幢时尚、现代的建筑错落有致,宽敞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两个大型塑胶运动场,红色的跑道,绿色的草坪,红绿相衬,相得益彰。美丽的花坛、成行的绿树、时尚的玻璃篮球架、漂亮的路灯、高耸的高架灯,将整个教育新城装扮得多姿多彩。
人从哪来?按照规划,教育新城里的城关中学将是一所建在城里的农村初中,主要招收撤销初中的乡镇的学生。新城关中学开学前夕,龙志凡担心,万一家长不认可,农村学生不来上学怎么办?教育局再次成立调查组,了解民情。农村家长担心孩子到城区上学,车费、伙食费等比在农村上学高,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他们还担心自己孩子跟着城里的孩子会学坏。县城的家长则认为,农村的孩子生活习惯不好,素质不高,怕影响自己的孩子。龙志凡说,改革没有模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教育新城内,学校食堂统一饮食标准,保证每一个学生吃饱、吃好。县政府调集50辆交通车,每年拨款50万元,交管部门全程参与管理,让每一个农村孩子免费安全地坐车上学、放学。优越的办学条件、优惠的补助政策和严密的保障措施,打消了学生家长的顾虑。如今,县一中、县职教中心、城关中学、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实验二小及新区幼儿园齐聚教育新城,城内学生近20000人。
近几年,教育新城建设投资5亿元,全县改扩建校舍136栋,县政府实行了发展规划和资金投入由县政府负总责,实行大部门工作机制、建校与办学分离机制,一律实行政府“交钥匙工程”,没有向干部群众集资一分钱,没有挤占和挪用一分钱的教育专项资金。
均衡也能创造GDP。“发展教育以扩大城市,经营城市以反哺教育”的理念催生并演绎了崇阳穷县办强教育的传奇。
整合让教育资源增值
教育新城的建设,重构了崇阳县教育资源配置的格局。县教育局因地制宜,采取搬迁、扩建和分流的方式,“腾笼换雀”,整合教育资源,使大量闲置或利用不充分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白霓高中撤销后改办成了寄宿制白霓镇小,建成了崇阳县第一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在白霓镇小,校长告诉记者:“一次搬迁和一次小投入让白霓镇小今非昔比。条件好了,场地大了,学校一步就完成了标准化建设。”白霓镇小是白霓高中“腾笼”后的受益者,以前容纳2000多名高中生的校园,现在只有1500多名小学生。学校利用闲置的旧校舍办起了养猪场,每周可杀一头大肥猪改善师生生活。
按照“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集镇和中心区域集中,小学向乡镇所在地和交通干线集中”的原则,崇阳县着力优化学校布局,把学校作为城镇最重要、最基础的公共设施来规划建设。2006年,以兴建职校中心为抓手,撤销白霓高中,实现高中在县城办;2009年,以兴建教育新城为抓手,撤销了在校学生500人以下、距县城不到6公里、条件差没有发展前景的桂花、桂口、鹿门、金塘、高枧、华陂、蔡墩、铜钟、大源等地的9所农村薄弱初中,实现初中在集镇和中心区域办,同时对小学实行联村办学,完小由115所调整至70所,既优化了布局,又兼顾了就近入学;2010年以兴建县一中为抓手,将桃溪中学、下津中学迁入一中原址,扩建天城中学、寄宿制小学,并新建第五小学,实现城区学校布局最优化,彻底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
与此同时,乡镇重点学校改造和闲置校舍的再利用工程同步启动。对被撤销的乡镇初中或乡镇中心小学进行改建,在每个乡镇建设一所规模适度的优质中心寄宿制小学;选择一所条件较好的被撤销的小学,在每个乡镇建办一所公办中心示范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2009年,在华陂、蔡墩、肖岭、桂口、鹿门、金塘、港口乡洞泉新建了7所寄宿制中心完小,在肖岭、铜钟、高枧、路口、青山、金塘、天城等地的中心小学“腾笼”,新建了16所公办幼儿园,全县的公办幼儿园由2007年的2所,增加到现在的37所。
中篇 均衡让价值生长
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崇阳县在大手笔谋划教育均衡发展时,超常规地转换推进师资均衡的思路,他们将着力点更多地放在“留”字上——围绕农村教师的价值实现作文章,让农村教师与城内教师无差别工作和生活。
让教师在农村学校有尊严地生活
在崇阳县教育局2010年工作计划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描述:
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县将新建和改建教师周转房363套,面积19160平方米,以改善教师住房条件。新建和改建周转房共需资金1813万元。在沙坪新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周转房50套;在石城新建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周转房30套;在白霓新建教师周转房80套,服务白霓、路口两乡镇教师;在港口新建教师周转房35套,在青山新建周转房70套(计划2011年实施),共拟新建周转房215套,面积14250平方米。对铜钟乡、金塘镇、高枧乡、桂花泉镇的闲置校舍有规划地改造成周转房98套,解决4个乡镇教师的住房问题。
2011年元旦前夕,记者在崇阳采访,核实这些任务完成情况时发现,全县仅2010年就实际完成新建和改建教师周转房398套,目前已建成教师周转房600套。龙志凡告诉记者,县政府重视教师周转房建设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进师资的均衡配备,重点要解决农村学校如何留住教师的问题。安居才能乐业。给教师一个“家”,自然就成了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
而对在崇阳县偏远农村学校港口中学任教的资教生汪锦来说,她有两个家,一个家在港口中学,另一个家在教育新城。周末或节假日,和汪锦一样的资教生(特岗生)便会来到教育新城里的“资教生之家”,住在两室两厅的单元内,享受生活。为了让特殊群体教师(特岗生、资教生、免费师范生)在农村学校生活安心、工作舒心,县教育局为他们建起了两个家,一个家在农村学校,一个家在县城。让农村学校教师像城里人一样有尊严地生活,县教育局每年还组织优秀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师文体活动。每年教师节期间,县教育局都会表彰一批师德模范、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提高农村教师的表彰比例。
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价值生长的土壤
崇阳县建立和完善了城区学校、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制度,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挂职支教。均衡配备师资,崇阳县不是简单地通过稀释优质学校的优质师资来实现,他们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利用木桶原理。补齐短板,才能让木桶装水最多,提供广泛的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机会,通过与师范院校的“教师当学生,学生当教师”的换位,大面积地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和质量,从而短时期内有效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2009年,崇阳县教育局与华中师范大学签订了全国第一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合作协议,把崇阳县建成优秀教师培训基地。在教育新城的城关中学,建设有多功能的数字化学习港,开通了可视教室,与华师和华师一附中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已有157名华师学生前来教育城教学。另外,利用“8+1”武汉城市圈教育合作平台,崇阳县教育局与汉阳区教育局签订《基础教育对口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全面启动教师业务培训计划,每年培训教师300名。
针对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现状,县教育局建立了“缺一补一”的长效补充机制。近三年,教育局选招243名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专业教师。崇阳县教育局与咸宁学院建立联系,每年安排100名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全部充实到农村一体化联校中,最大限度地实行师资均衡,以确保农村小学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同时,崇阳县派出100名教师进入咸宁学院课堂,接受提高培训。
大面积的提高培训,让广大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了自身的“含金量”,真正找到了当教师的感觉。
下篇 均衡用创新驱动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崇阳县另辟蹊径推进均衡的根本动力更在于创新。
龙志凡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段故事:教育新城里的城关中学开学不久,学校管理遇到了挑战。米饭实行自助式,学生随便盛,很多孩子没见过这种场景,每次打饭总是满满一碗,吃不完就倒掉。洗完澡的男生总是习惯性地光着膀子从浴室走出来。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的城关中学得有与这个规模相适应的有效的管理模式。城关中学探索出“年级学校”办学管理模式,即总校下面设立三个年级分校,实行“总校统筹、分校管理、量化考核、均衡发展”的管理办法。三个年级的教师每三年大循环一次,教学上全部打通关,业务上统一考核。
城关中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只是崇阳教育创新微观层面的一个缩影。与崇阳教育超常规发展思路相适应的机制体制创新贯穿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创新乡镇小学“1+X”(“1”是指中心校或片区中心校,“X”是指中心校或片区中心校的下属学校或教学点)联校一体化办学模式。在岗位责任上,实行中心校或片区中心校校长负责制。在学校运作方式上实行“四个一体化”,即教师一体化配备、财务一体化结算、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教学资源一体化共享。建立以中心学校校长为法人代表的集人力、财力、物力、教学、评价、管理于一体的学校联合体。联校中的英、音、体、美等187名专业教师在一体化学校内开展互动联教,有力保证了农村各校点按部颁标准开齐、开足课程。目前实行这种办学模式的有76所主体学校、45个教学部、32个教学点,覆盖了所有农村校点。公费配置了50辆摩托车,解决教师联教交通问题。
创新学前教育办学模式。崇阳县几年前就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行“政府主导,农村公办为主,城区公私并举”的办园模式。在农村大力推行“校园结合”模式,利用农村小学闲置校舍,设立公办幼儿园。利用社会资源,在城区实行“公私并举”的办园模式,形成了公办民办有序竞争的态势。
创新政府埋单安全责任模式。由公安、交警、交通、教育部门在新城关中学联合成立驻校办公室,政府购买服务,每年投资50万元,全县统一调配车辆接送学生,学生往返学校有专车免费接送及交警护送。全县所有的学校食堂取消承包制,食用油、大米、面粉等主要食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留样。
创新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机制。针对全县外出打工人员众多的现状,在县城和各个乡镇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在每个托管中心设立亲情室、视频室、心理辅导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广泛组织“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008年,崇阳县被国务院农村工作办公室等部委授予“全国留守流动儿童托管示范县”。
建立义务教师县域管理新机制。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人事关系统一到县教育局管理,实行“人员直管、岗位在校”的新机制,实行教师同工同酬,消除了城乡学校之间、同地学校之间教师差异;实行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学校领导的调岗或轮换制度,深入推进城乡学校结队帮扶、捆绑办学活动,实现了城乡学校教师的交流、共享、互助和同步发展。
建立初中局直管的管理机制。2009年,全县初中实行局直管的形式,采用“统一加分散”(“统一”即人员统一调配、财务统一管理、教学统一协调,“分散”即各学校法人独立、学校教学自我管理)的运作模式,缩小了校际之间的差异,促进了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建立学校后勤保障机制。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坚持开展“放心食堂”“放心超市”“文明寝室”“绿色生态校园”四个创建活动。教育局后勤管理中心对各校主要原料的配送让学生吃得放心;各校实行的“零利润”经营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文明寝室管理的一整套规范让学生住得安心、住得舒心。
已经迈出教育改革创新坚实步伐的崇阳县,实现教育均衡、优质的目标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