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例男性原发不孕患者染色体核型及Y染色体微缺失分析
2011-01-26姜碧
姜碧
266例男性原发不孕患者染色体核型及Y染色体微缺失分析
姜碧
目的 对染色体核型异常及Y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原发不育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Y染色体AZF微缺失检测在男性不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东莞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男性不育患者26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分析及Y染色体AZF区域微缺失检测。结果 266例男性原发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发现异常核型50例(18.80%);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发现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24人(9.02%),其中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病人也检出了Y染色体微缺失。结论 男性原发不育与染色体核型异常及Y染色体微缺失关系密切,对男性原发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及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不孕症;染色体核型;Y染色体微缺失
不孕症严重影响家庭幸福和夫妻和睦,是21世纪危害人类生殖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其中30%以上的患者是由于遗传学异常引起的[1]。只有深入地了解原因,才能有效地采取治疗手段及补救措施。本文收集2008~2009年来东莞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66例前来就诊的男性不育患者的临床资料,拟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深入地探讨不育原因,现将其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及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发不育组266例男性患者来自东莞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年龄(28±6)岁,入选标准[2]:同房2a未受孕,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既往从未妊娠者,并排除全身性疾病患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身体及生殖器检查、精液活率检查及精子动态分析、性激素检查、外周血染色体及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必要时行精浆抗精子抗体和血清抗精子抗体等检查。AZF微缺失PCR检测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提供,选择6个序列特异STS 位点:sY84, sY86, sY127, sY134,sY254, sY255,以及SRY和ZFX/Y序列检测有效性。外周血培养基由广州拜迪公司及湖南湘雅医科大学提供,胰酶消化及吉姆萨染色,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型。
2 结果
2.1 266例男性原发不育症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检查,发现异常核型50例(18.80%),异常核型情况及其表型详见表1。性不育症患者染色体异常以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最常见,多为47,XXY及其嵌合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不分离所致,导致睾丸功能严重受损[3]。我们发现的1例46,XY,inv(9),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倒位产生不平衡配子产生的少精,影响受孕。我们还发现1例46,XY,del(Y)(q11),该患者还同时有AZFa,AZFb区缺失,可能因此表现为无精,导致不育。
表1 50例男性不育患者的异常染色体核型及其表型
目前,国内外有关男性不孕症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报道在2.2%~48.3%之间[4],本文资料中男性原发不孕组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18.80%,与文献基本相符。染色体异常不仅影响精子生成,而且即使通过辅助生殖受孕,配子形成不平衡染色体的可能也较大,容易导致妊娠失败或胎儿先天性畸形。因此,患者进行必要的染色体检查是非常有意义的。
男性不育也与Y染色体微缺失关系密切。其中Yq11在AZF区在精子发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公认。精子的发生是一个受到大量基因调控的精密复杂的过程,现大多数学者通过分子缺失分析将q11分为3个区间,分别为AZFa、AZFb、AZFc(部分学者认为还有AZFd)。国内外关于AZF的研究原来多集中在其对精子生成和活性的影响上,近年来有报道显示非特发性不育患者如生殖激素异常、染色体异常、精索静脉曲张、隐睾等也存在AZF缺失[5-6]。我们在核型异常、精索静脉曲张、隐睾的病人也检出了AZF缺失。
一般认为,Y染色体远端缺失(涉及AZFb远端和AZFc)可残留岛状的生精正常区域[7]。Y染色体的近端缺失,(涉及AZFa和AZFb)表现以唯支持细胞综合症为主的严重生精障碍,因此AZFc区缺失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人为传给下一代的可能性增大,而在早期明确病因,对于防止其对下一代的影响也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我们认为,染色体异常及Y染色体微缺失是不孕症的
表2 男性原发不育患者的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
2.2 男性原发不育症患者266人进项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发现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的男性24人,发生率为9.02%,其中核型异常8人,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不孕症的原因众多,遗传因素主要包括Y染色体微缺失、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等。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技术的发展,遗传性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染色体异常可影响调控精子生成的多种基因功能,与无精子症及严重少精子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男重要遗传病因,染色体核型检查及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可以避免患盲目治疗,控制及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初步的参考。
[1] Dada R,Gupta NP,Kucheria K.Molecularscreening for Yq microdeletion in men with idiopathic oligozoospermia and azoospermia[J].Biosci,2003,28(2):163-168.
[2]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1-386.
[2] 周焕庚,夏家辉,张思仲.人类染色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89.
[3] 沈丽君,韩茜.男性不孕症患者的染色体检查结果分析[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3(15):1413-1414.
[4] Zhou-Cun A,Yang Y,Zhong SZ,et al.Chromosomal abnormality and y chromosome microdele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zoospermia or severe oligozoo-spermia[J]. Yi Chun Xue Bao,2006,33(2):111-116.
[5] Umeno M,Shinka T,Sato Y,et al.A rapid and simple system of detecting deletions on the Y Chromosome related with male infertility using multiplex PCR[J].J Med Invest,2006,53(1-2):147.
[6] Kuncj T,Zorn B,Peterlin B.Y chromosome microdeletions in infertile men with cryptorchidcsm[J].Fertil Steril,2003,79(Supp13):1559-1565.
[7] Mittal RD,Singh G,Srivastava A,et al.Y Chromosome microdeletions in idiopathic infertility from Northern India[J]. Ann Genet,2004,47:331-337.
10.3969/j.issn.1009-4393.2011.23.023
523079 东莞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姜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