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降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2011-01-26李居智张引儒
李居智 张引儒
通腑降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李居智 张引儒
目的 探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对2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通腑降浊汤保留灌肠后清洁灌肠。结果 19例症状减轻,4例无效,2例死亡。有效率76%。结论 早期应用中药通腑降浊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济有效,对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不能开展的基层医院较为适用。
通腑降浊汤;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灌肠
慢性肾功能衰竭大多是由于各种肾性疾病晚期肾功能减退所引起的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体内毒素潴留引起的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现代医学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利尿外,只有采取透析疗法,有些患者以肾移植维持生命,是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的一种危重疾病。在基层医院,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对透析(血透)及肾移植不能实施,故对其他疗法进行探讨、研究、摸索很有必要。陕西省陇县中医医院自2009年元月~2010年11月对收住的2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中药灌肠为主,配合西医对症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5例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男:女为1.5:1,年龄在24岁至66岁,平均年龄45岁,24岁~30岁3例,31岁~40岁6例,41岁~50岁6例,51岁~60岁10例,病程均在两年以上。
1.2 临床分型
1.2.1 病因分类 25例患者中,既往有慢性肾炎病史者14例,占56%;其次为肾病综合征(激素无效型)4例,占16%;肾盂肾炎(复发感染)3例,占12%;糖尿病肾病2例,占8%;肾结核1例,占4%。
1.2.2 按肾功能不全分类标准[1],见表1。
表1 灌肠前血清肌酐情况及临床症状
1.3 治疗方法
1.3.1 中药灌肠方药(即通腑降浊汤):大黄15~30g、附子10~15g、牡蛎10~20g、败酱草30~60g。
加减法:若湿热浊毒雍塞,腹满便秘,加芒硝15~30g(化入煎好的药液中),以增加通腑降浊之力。恶心呕吐重者,加半夏10~15g,竹茹10~15g,和胃止呕;浮肿甚,尿少、尿闭加茯苓皮30g,冬瓜皮30g,桑皮20g,以消肿利尿;如有出血者加槐米15~30g,以凉血止血;若湿热内盛加蒲公英30g,黄柏15g,以清热解毒;合并感染,加二花10~15g,白头蓊30g,以增加清热解毒之力。
1.3.2 灌肠方法 上药加水浓煎100~150ml,使药液温度降至38摄氏度左右,常规高位保留灌肠。
2 结果
25例患者入院后,先常规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利尿,病情平稳后,以中药灌肠为主,配合西医对症治疗14天后,根据对灌肠前后的血清肌酐对比观察,具体疗效如表2所示。
表2 灌肠前血清肌酐对比观察反应症状变化
3 讨论
中医药的长处在于能促进氮质由肠道排泄,从而有效地阻止废物蓄积,而西医药擅长于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处理肾功能不全的增恶因子及各种并发症方面发挥作用[2]。中药保留灌肠,是利用肠壁的半透膜的通透性,不仅具有扩散和渗透作用,而且有分泌和吸收功能。中药灌肠后,肠壁膜两侧溶质渗透浓度的不同,可使溶质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移动(弥散作用),而水分则以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渗透作用),达到动态平衡,使体内代谢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进入灌肠液而排除体外。如此这样,达到清除体内聚集的代谢物质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而达到透析的作用。
笔者所用灌肠方法中,以大黄为君药,其性味苦寒,具有攻下通便、消积导滞、清热泻火、祛瘀活血、推陈除新之力,斩关夺将之能,其在灌肠治疗肾功能衰竭中有以下作用[3]:①通腑降浊,排泄尿毒。②可抑制肝脏和肾脏合成尿素,降低血氨,改善肾脏血液循环。③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并配牡蛎收敛、吸附毒素以利大黄推荡而下;配附子温肾助阳,以制大黄之苦寒;配败酱草以增强解毒泻浊之力。全方有泻下和解毒、降浊利尿功能,达到排除体内毒素和大量水分以缓解症状,延长寿命。
本文25例经过灌肠后,19例患者血清尿素氮,血肌酐均较灌肠前明显降低,症状较灌肠前明显好转。可见,早期应用中药灌肠,对改善临床症状有明显效果,对肾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疗效,从而推迟了尿毒症期的到来,对延长患者生命有肯定作用,总有效率76%。但是,尿毒症晚期患者,2例死于高钾血症,4例治疗无效,说明中药灌肠宜早不宜迟。灌肠期间4例尿毒症晚期患者发生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现象,经西医对症治疗方才脱险。故中药灌肠不适用于尿毒症晚期患者,应引起注意。
笔者运用此法,经临床证实,早期应用中药灌肠确实能清除体内氮质和过多水分,从而降低尿素氮和血清肌酐的含量,减轻临床症状,起到透析作用,对肾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疗效,延缓尿毒症期的到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并且简便易行,特别是对基层医院来说,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9.
[2]杨瑞玲.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研究述评[J].当代医学,2007(11):98-99.
[3] 杨宗善.肾脏病用药指南[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0-151.
10.3969/j.issn.1009-4393.2011.18.109
721200 陕西省陇县中医医院 (李居智 张引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