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周刊》的文化担当
2011-01-26李庆伟
李庆伟
(秦皇岛晚报,河北秦皇岛 066001)
刍议《新周刊》的文化担当
李庆伟
(秦皇岛晚报,河北秦皇岛 066001)
《新周刊》作为一份周末刊是《秦皇岛日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秦皇岛日报》作为中共秦皇岛市委机关报,属于党报范畴。党报的党性原则要求党报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保持完全一致,必须忠实地、无条件地宣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一点毋庸置疑。《新周刊》以其每周一刊的特性有着与新闻正刊相区别之处,除了新闻时效性之外,更有理由、有资格进行新闻深度挖掘。《新周刊》在传承秦皇岛本地文化上应该具备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担当。
《新周刊》责无旁贷
1981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首次出版“星期刊”,这一天由此成为中国报业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一天,从此周末刊横空出世。
《新周刊》其前身即《周末》,都是周末刊,所谓周末刊是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报纸的出版形式,报纸以综合性日报为依托,在周末的某一特定时间出版的专刊。周末版,具有副刊的特点和性质,又与传统的副刊有所区别,其生存样态主要是以“报中报”的形式存在,周末刊或者是一期专发的报纸,或是在一期报纸内占据若干版面的那一部分。周末刊的最大特点就是可读性强,内容较之新闻正刊丰富多彩。
在现代社会,一份报纸由以下四大构件组成,即新闻、评论、副刊与广告,其中,副刊的作用最为突出,其新闻学价值和文化史意义也是最为独特的。必须承认,文化性是副刊的基本属性。作为文学以至文化的载体,副刊具有不同于新闻正刊的文化传播意义。副刊由于其与文学、文艺的近亲关系而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参与建构并推动文化的发展。所以,周末版基本可以视作专刊副刊的一种外延。周末刊不仅具有专刊副刊的性质,同时也兼具其功能与作用。尽管周末刊是一种新兴事物,但是它的出现绝非偶然,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周末刊就与副刊专刊一样参与构建并推动着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相对于报纸其他版面,周末刊与副刊兼具体现报纸文化个性、区域文化特色以及民族文化品质的功能与特色。
报纸属于大众传媒的一种,虽然传播具有局限性,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本身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报纸的传播是必然属于文化传播的一种,也就必然具有文化属性。在这方面,《新周刊》有着更强的文化责任感,《新周刊》对此责无旁贷。
文化内驱力
周易有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是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所以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即治国者当须仰观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俯察人文,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十分明确。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是使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独立并且生存的内隐力量,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强大的第一原动力。中华民族发展至今,我们需要不断审视自身的文化,得以自省并树立文化创造的信心,以期寻找到我们民族文化可以归依的精神家园。
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士大夫们恪守着的一条准则,任何一个有文化、有良知的读书人都会自觉的将自己对家国天下的关怀内化成内心世界的一种自律和操守,他们那种关心民瘼、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奏响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最强音。
概括而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的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因为文化深刻地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进而形成社会性的规范和道德观念,能够把政治力量转化为文化力量,通过文化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行动。
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驱动和规范成为必需。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先进的人文思想体系的规范以及传统文化的滋润涵养。事实上,在许多社会问题的背后无不潜藏着文化观念和价值层面的问题,这也正是文化内驱力作用所在。
《新周刊》的文化担当
《新周刊》设置了新闻纵深、科技、博闻、读图、史海钩沉、国防、健康等版面,这样丰富的版面设置为深入挖掘本地文化提供了可能性。秦皇岛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据卢龙县武山喀斯特溶洞出土的文物证明,五六十万年前这里即有人类居住,地处古碣石地区,秦皇岛在商代即属于文明昌盛的孤竹古国。秦皇岛作为一个海滨城市、首批旅游开放城市,境内不仅有着浪漫而多情的“海文化”,更有着被誉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以及总长度374.5公里的明长城。
《新周刊》先后策划并推出了许多较有声势和影响力的大型系列报道以及特刊,在为弘扬秦皇岛市本地文化方面尽了绵薄之力。比如《新周刊》在1999年推出的“探访老字号”、“请为老字号把脉”、“聚焦新字号”系列专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读者的首肯,最后得以集结为《秦皇岛的新老字号》一书。
2002年推出“精彩家乡人”,精心访谈了30位工作在外地卓有成就的秦皇岛人;2004年12月开始,《新周刊》组织推出了“寻访民间艺人”专栏,把植根于我市的民间艺人挖掘并呈现在读者面前,进而反映了我市丰富的人文内涵;2005年推出的“你在港城还吗”,反映了工作、生活在我市的少数民族代表人物;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推出的两期纪念特刊《冀东抗日烽火》;唐山大地震30年之际推出的两期特刊《唐山大地震30年祭》。其中尤以2005年推出的“寻找秦皇岛的记忆”系列报道为最,在历时半年的时间里,《新周刊》先后刊发了10余万字、上百幅图片,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秦皇岛日报社新闻评议员以《用新闻的眼光品味历史》和《新闻和文化视野下的历史画卷》为题,对这组系列报道进行了评说,终于集结为一部煌煌巨著《秦皇岛记忆》,被评价为“浓缩了的港城历史百科全书”、“是港城历史文化的巨幅画卷”。
为弘扬秦皇岛区域的历史地理文化,提升该区域的文化品位,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进而拓展地名公共服务工作。通过实地采访,从历史沿革(村名由来、村庄变迁)、人文地理变化(故事传说、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流传)、传统技艺文化(手工技艺传承情况)、历史人物风物、民间特色文化活动等方面,选取富有特色的村落进行一次全方位地解读,让全市人民感受到我市地名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新周刊》联合秦皇岛市民政局地名办公室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寻访老村落》,自2009年6月20日开始刊发第一期,截至目前,《新周刊》已经实际刊发了19期。
以上所胪列的皆为《新周刊》在自觉承担传承本地文化作出的较有影响力的策划报道,而日常为此所做的努力则体现在具体而微的每一个采编细节之中。《新周刊》在传承秦皇岛本地文化的工作中确实尽了绵薄之力。
文化传承,永无止境,我只想说,《新周刊》正走在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