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焦虑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2011-01-26郑连雪陈秀敏丁红云刘静静田爱玲
郑连雪 陈秀敏 丁红云 刘静静 田爱玲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 郑州 450000
当人们被诊断艾滋病患者时,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大,大多数患者不能接受这一现实,表现为否认、情绪不安、焦虑、易激动、生气等,继而感到恐俱、害怕别人不理解,受歧视,害怕死亡,个别患者存在自杀倾向,甚至有偏激行为[1]。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起积极作用,可改善个体的不良心理情绪,使艾滋病患者能更好地适应疾病过程,缓解焦虑、抑郁[2]。本研究旨在探讨艾滋病患者焦虑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为提高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艾滋病高发县上蔡县的艾滋病患者160例,其中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1)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共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正性情绪均反向记分,将20个条目得分相加即得总粗分,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0分,经换算后的标准总分为50分,得分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2)社会支持量表(SSRS),由肖水源编订,共 10个条目,3个维度,分别是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对支持的利用度(3条),10个条目计分之和即为社会支持总分,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得分越低,社会支持水平越低[3]。
1.2.2 调查方法:借助我院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去上蔡发放艾滋病抗病毒药的机会,对艾滋病患者进行量表调查,调查前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当场发放并收回,回收率100%。
1.3 统计分析 统汁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性别:男 104例(65.0%),女例 56人(35.0%);年龄:20~30岁 4例(2.5%),31~40岁44例(27.5%),41~50岁69例(43.1%),51~60岁27例(16.9%),60岁以上16例(10.0%);文化程度:小学 29例(18.1%),初中及中专61例(38.1%),高中及大专65例(40.6%),本科及本科以上5例(3.1%)。
2.2 有无焦虑与社会支持情况的影响 有焦虑组的患者为108例(67.5%),有焦虑组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明显低于无焦虑组的患者(P<0.05)。见表1。
表1 艾滋病患者有无焦虑与社会支持比较的结果
2.3 患者焦虑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焦虑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见表2。
表2 艾滋病患者焦虑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艾滋病患者焦虑状况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160例患者中存在焦虑为108例(67.5%),无焦虑为52例(32.5%),这与艾滋病的不可根治性有关。艾滋病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传染病,且病死率高,当首次被确诊艾滋病时,患者不敢面对疾病,临床表现为抑郁、焦虑、等不良负性情绪。同时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出现烦躁不安、失眠、厌世轻生现象,不仅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影响治疗效果[4]。
感染HIV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加上人们对于艾滋病认识不全面,对艾滋病患者带有偏见和歧视,因此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其他疾病的患者要大,焦虑情况严重,因此需要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3.2 艾滋病患者焦虑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社会支持[5]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所产生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艾滋病患者作为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不仅面临着肉体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困难,而且还面临着社会的歧视,因此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本研究显示有焦虑组的患者其社会支持总分为(32.94±7.308)、客观支持(9.04±2.557)、主观支持(17.31±4.961)、对支持的利用度(6.01±2.035),高于无焦虑患者社会支持的四个维度的得分,且有无焦虑2组社会支持四个维度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相关性的分析显示焦虑与社会支持的呈负相关。任勇等[6]研究表明由于社会中歧视艾滋病患者的现象广泛存在,艾滋病患者获得家庭、朋友、工作单位给予的帮助和支持的社会支持率越低,艾滋病患者越易产生焦虑、抑郁的状况。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对艾滋病的健康宣传教育,向大众普及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等,让大众了解日常的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改变其错误认识,纠正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改变人们对待他们的行为;同时鼓励患者主动接受其家庭、亲戚、朋友的帮助和社会各方面各种形式的社会支持,改变不良的情绪,缓解其焦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重新回归工作岗位和社会。
医务人员在艾滋病防治中承担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我们的责任就是营造健康的艾滋病防治环境,拓宽和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焦虑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1]孔芳.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3):231-232.
[2]陈晓.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21-23.
[3]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4]颜道金.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10):913-914.
[5]张秀军,吴红燕,张泽坤,等.安徽农村地区某项目AIDS/HIV感染者社会支持状况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6):498-500.
[6]任勇,钱瑛,华蓉.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30):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