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热点研究
2011-01-25焦庆春俞福祥
焦庆春, 冯 阳, 俞福祥
(1.浙江省安全技术质量检验中心,浙江杭州 310013;2.浙江警察学院基础部,浙江杭州 310053)
0 引言
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简称WSN)是当今国际上备受关注、涉及多学科高度交叉、知识高度集成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它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技术公司均在进行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军事国防、工农业、城市管理、生物医疗、环境监测、抢险救灾、防恐反恐、危险区域远程控制等许多重要领域都有潜在的实用价值,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将对21世纪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技术之一。美国MIT技术评论(Technology Review)认为,有十种新技术很快就可以改变计算、医疗、运输和我们的能源基础设施。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其中之一。
1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WSN是由数个无线sink节点(也可称为网关节点)以及为数众多的传感器单元(sensor node)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传感器单元之间采用无线方式进行通讯,为达到节点大量布置的目的(节点数据可达成千上万个),WSN必须具备低成本、低耗电、体积小、容易布置,并具有感应环境装置,可编程、可动态组成等特性。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任意散落在被监测区域内,这一过程可以通过飞行器撒播和人工埋置等方式完成。节点以自组织形式构成网络,通过多跳中继方式将监测数据传到sink节点,最终借助长距离或临时建立的sink链路将整个区域内的数据传送到远程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卫星链路可用作sink链路,借助游弋在监测区上空的无人飞机回收sink节点上的数据也是一种方式,UC Berkeley在进行 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项目[1]的外场测试时便采用了这种方式。如果网络规模太大,可以采用聚类分层的管理模式进行组建。图1给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一般形式的描述。右边是传感器网络的检测区,由众多的节点组成,检测区内每个节点地位对等。用户可以通过任务管理节点,借助Internet网或卫星通信网络和Sink节点交换数据。
图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图一
网络体系结构是网络的协议分层以及网络协议的集合,是对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功能的定义和描述。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来说,其网络体系结构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该网络体系结构由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管理以及应用支撑技术三部分组成。详细模块见图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图2。图中的模块都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各个研究领域。
图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图二
2 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
在不同应用中,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组成不尽相同,但一般都由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和电源这四部分组成。被监测物理信号的形式决定了传感器的类型,传感器探测信号类型一般有声音、光、湿度、压力和特殊介质等,由采集单元把相关的模拟信号通过ADC模数转换,变成数字信号传送到数据处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由嵌入式CPU、内存RAM、FLASH等组成。数据传输单元主要由低功耗、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模块组成。因为需要进行较复杂的任务调度与管理,系统需要一个微型化的操作系统。另外,考虑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殊性,在图3的虚线方框中,还有定位子系统,节点移动管理模块及电源产生模块(如考虑采用太阳能供电等)。图3描述了节点的组成,其中实心箭头的方向表示数据在节点中的流动方向。
图3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组成
3 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及特点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
目前无线传感器的标准主要有两个[2,6]:
(1)IEEE 802.15.4 Low Rate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WPAN)standard and ZigBee[4]
2003年10月,IEEE推出802.15.4协议标准的同时,ZigBee联盟也开始酝酿与之相配套的网络层及应用层的协议,目的并不是为了推出一项具体的技术,而是为了给传感器网络和控制系统推出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
IEEE 802.15.4/ZigBee 协议是由 IEEE 802.15.4标准的PHY和MAC层再加上ZigBee的网络和应用支持层所组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网络系统支持极低成本、易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短距离操作、极低功耗、各层次的安全性等。该标准一出现就引起了业界的广泛重视,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便有上百家集成电路、运营商等宣布支持 IEEE 802.15.4/ZigBee,并且很快在全球自发成立了若干联盟。IEEE 802.15.4/ZigBee协议中明确定义了三种拓扑结构:星型结构(Star)、簇状结构(Cluster tree)和网状结构(Mesh)。
(2)IEEE 1451.5 Wireless Smart Transducer Interface standard[5]
目前IEEE 1451.5标准还在发展中,它尝试去设定一个标准的界面,将各种不同的无线通讯协议隐藏而独立于传感器设计,希望能达成可以直接即插即用(Plug-and-Play)的智能型无线传感器(smart transducer)的应用。采用IEEE 1451.5标准的一个好处是,使得传感器制造商将有机会在一开始就将传感器电子资料表(Transducer Electronic Data Sheet,TEDS)作为标准特性,包含在产品内。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目前常见的无线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无线局域网WLAN、蓝牙网络(Bluetooth)等,与这些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特点[6,7]:
(1)硬件资源有限。节点由于受价格、体积和功耗的限制,其计算能力、程序空间和内存空间比普通的计算机功能要弱很多。这一点决定了在节点系统设计中,协议层次不能太复杂。
(2)电源容量有限。网络节点由电池供电,因体积限制电池的容量一般不是很大。其特殊的应用领域决定了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给电池充电或更换电池,一旦电池能量用完,这个节点也就失去了作用。因此在传感器网络设计过程中,任何技术和协议的使用都要以节能为前提。
(3)无中心。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没有严格的控制中心,所有结点地位平等,是一个对等式网络。结点可以随时加入或离开网络,任何结点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抗毁性。
(4)自组织。网络的布设和展开无需依赖于任何预设的网络设施,节点通过分层协议和分布式算法协调各自的行为,节点开机后就可以快速、自动地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
(5)多跳路由。网络中节点通信距离有限,节点只能与它的邻居直接通信。如果希望与其射频覆盖范围之外的节点进行通信,则需要通过中间节点进行路由。固定网络的多跳路由使用网关和路由器来实现,而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网络节点完成的,没有专门的路由设备。这样每个节点既是信息的发起者,也是信息的转发者。
(6)动态拓扑。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网络,节点可以随处移动;一个节点可能会因为电池能量耗尽或其他故障,退出网络运行;一个节点也可能由于工作的需要而被添加到网络中。这些都会使网络的拓扑结构随时发生变化,因此网络应该具有动态拓扑组织功能。
(7)节点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为了对一个区域执行监测任务,往往有成千上万传感器节点空投到该区域。传感器节点分布非常密集,利用节点之间高度连接性来保证系统的容错性和抗毁性。
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热点
在分析已有的研究热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以下几个研究领域值得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4.1 异构传感器网络(heterogeneous sensor networks)[8]
如何在数量众多价格便宜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中,保持较高的网络性能?INTEL公司的研究人员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利用Xscale等高性能节点终端组成一个网状网络(mesh networks),用它覆盖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和附近的高性能Xscale节点通信,高速数据通信由802.11无线协议负责,其结构如在普通公路网中增加高速公路网,可以极大地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经过这样的网络设置后,带来了网络性能和可靠性的提高,降低了网络能耗。但是,随之也带来各种问题,如何解决在多种不同的无线通信协议如WLAN、Bluetooth和802.15.4 多协议共存? 如何解决同频干扰问题?以及整体提高网络的效率,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4.2 定位问题
在一些应用场合,传感器被随机地散布到某个区域里,对这个区域的某些事物进行观测,如:入侵检测,野生动物研究,气候观测,环境考察,物体跟踪等。这些观测都要求传回数据的传感器能够告知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由此引出了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另一个热门方向:传感器节点定位问题。
早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集中式的解决方案。但集中式处理使数据量过大,能量消耗大、费时费力。随着人们对网络构造的灵活性、自组织性、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分布式的解决方案逐渐成为研究重点。文献[9]提出了一种称为DV-hop的算法来计算结点与anchor nodes之间的距离,在得到了一个结点与3(或4)个不在同一子空间上的anchor nodes之间的距离后,就可以用地理学上的三点定位法来确定该结点的地理位置。
4.3 网络安全
无线传感器网络也存在安全问题,因其资源受限,传统的加密算法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必须经过改造或重新设计才能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如在文献[10]中,提出了安全的路由协议(secure routing),拒绝服务的预防(prevention of denial-of-service)以及密钥管理服务(key management service)的概念。
5 结论
物联网的热潮正在席卷全球,物联网产业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成为一项国家战略。物联网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研究领域,在很多领域均可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 [EB/OL].http://www.eecs.berkeley.edu/~ pister/29Palms0103/.
[2] ESTRIN D,GOVINDAN R,HEIDEMANN J.Next cen-tury challenges:scalable coordination in sensor networks[A]∥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s(Mobi-COM'99)[C].Washington,USA:1999:263 -270.
[3] AGRE J,CLARE L.An integrated architecture for cooperative sensing networks[J].IEEE Computer Magazine,2000,33(5):106 -108.
[4] Jose A.Gutierrez.Edgar H.Callaway Jr.,and Raymond Barrett,IEEE 802.15.4 Handbook[M].New York:IEEE Press.2003.
[5] Michael R.Moore,Stephen F.Smith,and Kang Lee.The next step-wireless IEEE 1451 smart sensor networks[J].Sensors Mag.,2001,18(9):35 -43.
[6] Edgar H.Callaway.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rchitectures and Protocols[M].Auerbach Publications CRC Press,2004,ISBN:0849318238.
[7] Sean Middleton,IEEE P802.15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Low Rate Project Authorization Request[EB/OL].Document No.IEEE P802.15 -00/248r4.2000.Sections 9 and 10.
[8] 马祖长,等.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通信学报,2004,25(4):114 -124 .
[9] D.Niculescu and B.Nath,Ad-hoc Positioning System[C].Proceedings of IEEE Globecom,2001.
[10] Fei Hu,Neeraj K.Sharma.Security considerations in ad hoc sensor networks[J].Ad Hoc Networks,2005(3):6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