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地区闽南戏曲传承中的社会文化功能之考察

2011-01-25文/刘

艺苑 2011年3期
关键词:闽南泉州戏曲

文/刘 鹏

闽南戏曲作为闽南文化的载体,在闽南地区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泉州地区最受欢迎的也是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打城戏以及歌仔戏这几种在闽南的土地上生根、传承、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梨园的清雅优美、高甲的诙谐幽默、木偶的灵动鲜活、打城的魔幻绮丽以及歌仔的率直亲切,异彩纷呈的闽南戏曲堪称多元融合的闽南文化的精妙缩影,它包容闽台历史、地理和风尚,也折射着闽南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冲击下,戏曲赖以生存的生活、文化环境发生了改变,重新审视闽南戏曲生存与传承的原生性根基,寻找一条与时俱进的传承之道,对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方言、闽南文化的传承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音乐人类学产生的初期,学者们普遍注意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并对此问题不懈探索。音乐人类学非常注重音乐事像背后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因素,既不脱离音乐人类学的语境,又不回避音乐艺术鲜活的本体实质。因此人类的音乐行为不仅是为了描述音乐的事实,更重要的是显示音乐的意义、所含的文化价值和承担的社会文化功能(如审美功能、娱乐功能、交流功能、象征功能、生理呼应功能、社会规范功能、社会机制和宗教礼仪合法化功能、文化继续的促进和稳定化功能、社会整合功能)。闽南戏曲演出中的祭祀、民俗内容不是游离于观剧之外的,而是与戏曲演出的目的紧密相关的。祭祀、民俗等文化性内涵与戏曲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生态链,保持戏曲的稳定性与生存力,这是闽南戏曲千百年不衰的重要因素。构成这个生态链之“场”的是祭祀仪式、节日庙会、喜庆婚宴、还愿酬神等等,这种文化属性所具有的原动力确保了戏曲在年景丰歉、社会治乱时对人们精神需求的慰藉和满足作用。日本学者田仲一成教授对中国戏曲进行研究时特别注重其社会功能性,他认为戏曲在中国发生之后“如果以后没有功能维持的话,其消失也是必然的。”闽南戏曲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与其在广袤的土地上在社会群体中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性是分不开的,人与神、民俗与社会对民间音乐文化都有功能性需求,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对闽南戏曲的社会文化功能在传承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梳理其演化的脉络,对闽南戏曲的传承是否依然会依其自然性传承形式延续下去这个问题而言意义重大。

从闽南戏曲发展的历程来看,它的社会功能如下:

一、娱乐功能

初始形态的戏曲艺术具有“娱神”与“娱人”的双重功能。形成“宗教仪礼”和“成人游戏”的双重品性。从闽南戏曲早期发展的动因来看,它成长于农村,为了丰富人们贫乏的业余文化生活,达到“自娱娱人”的目的。古往今来,搭台唱戏与民俗活动密不可分。泉州民俗节庆多,无论是宗族性质的,还是民间节令、家庭吉庆等,经常要请来戏班唱戏,甚至连唱三天,凑热闹、添喜气,显示仪式的隆重,同时也让乡邻赏心悦目。据八十高龄的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副社长郑国权老先生介绍,解放前,每逢民俗节日,中山路上能同时开演几十台戏,热闹非凡,各大名班大唱对棚戏、连棚戏,名角纷纷拿出看家本领互相较劲,令观众大饱眼福、耳福[1]。晋江下辇村曾以区区一个小村庄,创下了同时开演93场戏的纪录,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近年来带动闽南戏曲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依然是民俗活动的兴盛。高涨的信仰热情和众多的民俗活动成为促使闽南地级市戏曲演出市场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以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为例,它在2008-2010年下乡演出的情况统计如下:

2008年—2010年民间下乡演出场次统计

泉州高甲戏业余团平均每年有300场下乡演出活动。以上这些简单的数据表明,泉州地级市戏曲演出已经是当地百姓重要的文化娱乐和文化消费活动,戏曲演出在他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无法被取代的。

二、社会教化功能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社会意识诸形式,特别是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更是被赋予了传承文明、助成教化的重大使命。戏曲原本属于民间艺术,但当它进入统治者的视野之后,或者说当它巨大的社会功能被统治者认知之后,就进入到了雅文化的行列,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达其意志的一种艺术样式[2]。官方与民间的“共谋”造就了传统戏曲在表演内容上显著的伦理化特征。以梨园戏《刘智远》为例,剧中小将军刘咬脐让人想起“百善孝为先”的优良品德,其“苦尽甘来、团圆美满”的故事结局、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生活故事以及“抑恶扬善”的精神内涵都充分说明了戏曲寓教于乐、宣扬教化的功能。

闽南戏曲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人们婚姻家庭中的矛盾纠葛和对男耕女织生活的向往,褒贬是非、惩恶扬善是其宗旨,宫帏之争、权势之斗等皆以平民心目中的形态表现出来。“凡伦常交际之地,有可戒可风者,皆编入戏文,以资观感。”[3]于是故事情节生活化,情调风格地域乡土化,而价值取向则多为辨奸颂忠、斥邪匡正。正是这种平民化的生命意识激发着闽南戏曲的传承。其内容有:

神话传说类:泉州高甲戏《广泽尊王》、高甲戏《观世音传奇》、提线木偶剧《钟馗醉酒》等。

宣传伦理道德的:如源出于佛教故事的宣传封建孝道的提线木偶剧《目连救母》;宣扬男尊女卑思想的歌仔戏《烈女传》等。

重忠孝仁义的:高甲戏《磕碑》是《杨家将》中的一折,表现杨令公宁死不降,慷慨捐躯的爱国情怀;高甲戏《五女拜寿》表现养女三春及婿邹应龙的仁孝亲情;梨园戏《节妇吟》教人之为母者,如何守节、教子、恪守社会的清规戒律等。

才子佳人:梨园戏《高文举》中的夫妻情深;梨园戏《李亚仙》中坚贞的爱情故事;梨园戏《陈三五娘》中浪漫的爱情等。

讽刺、谴责现实:高甲戏《连升三级》写无赖贾福古进京赶考,误借魏忠贤之势而高中第一,获得加官进爵。讽刺了官场的腐朽与官员的昏聩。歌仔戏《窦娥冤》是窦娥跨越时空的控诉,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道德束缚世人思想、扼杀摧残人性的本质,生动地描写了董生与李氏冲破封建道德藩篱,追求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高甲戏《阿搭嫂》让观众在狂欢的愉悦中重新审视喧闹市井的道德风俗,让人体会到世态的荒诞和人的异化。

梨园戏《陈三五娘》剧照

闽南戏曲具有传播价值观、完成道德教化、充任精神导师的作用。观看戏曲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而且是参加社会公共生活的一次难得的机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仪典,其结构与功能意义,早已超出我们通常理解的作为审美艺术的戏剧。在戏剧的精神指向上,闽南戏曲表现出对集权社会现实矛盾的揭露与对一切反人道、反民主现象的批判,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问与反思,其间贯穿着对人性和人的灵魂的探密与拷问。

三、文化功能

闽南戏曲主要孕育与流布于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带,并远至台湾省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裔居住的闽南方言地域。由于泉州海外交通发达,以及大量闽南籍侨民散居在东南亚各国,闽南戏曲很早就流传到了海外以及台湾省等地。

20世纪20年代是福建地方戏剧出国演出的第一个高峰期。1925年“双凤珠班”赴印度尼西亚的泗水演出《陈三五娘》和《雪梅教子》。同年,“新女班”又赴新加坡演出《陈三五娘》、《雪梅教子》、《昭君和番》等,在海外扩大了影响。 80年代,梨园戏迎来了历史上第二个出国演出的高峰期。1986年,福建省梨园戏剧团应菲律宾皇都影剧中心邀请,首次赴菲演出。1990年9月,应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基金会”主席任蒂尼先生的邀请,由福建省梨园戏剧团与中央歌剧院共同组成的中国艺术家代表团飞往地中海参加这次国际性的艺术活动。1991年10月,福建梨园戏剧团应新加坡邀请,在新加坡国家剧场演出。通过戏曲交流达成了文化上的交流。

台湾与福建的戏曲交流也很频繁。1989年(在两岸隔绝四十年后),在厦门召开的“首届台湾艺术研讨会”被两岸艺术界称为“零的突破”,歌仔戏又一次成为两岸民间戏曲交流的重点。在两岸的民间戏曲交往中,福建戏班前往台湾演出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早在20世纪20至40年代,福州城内有名的戏班“三乐一奇两头羊”(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天然、庆天然)就被台湾乡亲请到台湾巡回演出,并留下珍贵的宣传海报。自20世纪80年代末海峡两岸恢复交往以来的短短十几年间,福建各地方剧种赴台演出近百次,演出上千场,足迹遍及台湾各地。[4]

文化是一种深层的东西,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多种表现手段的交融。闽南戏曲由于其历史悠久,又一直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它是民族文化交融凝聚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的有力体现者。比如一个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人,听到家乡戏曲的曲调,都会感到亲切,甚至激动不已。这并非只是形式在起作用,因为闽南戏曲的曲调中包涵着深厚的感情内容——乡情。另外,从闽南戏曲发展的历史看,它是一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同时更进一步证实了台湾文化就是闽文化的延伸,它使闽台两地人的群体心理有了皈依,今天它仍然是闽台两地人生命之根的象征,是两岸交流的桥梁。

随着时代的变化,闽南戏曲已不像当年那样红火了,但闽南戏曲的生命力还是顽强的。从世纪初的要“废除旧剧”,到六七十年代“文革”对戏曲近乎毁灭性的打击,都未能彻底摧毁它,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闽南戏曲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是由于它的文化价值系统所形成的超越性使然。闽南戏曲的各种功能中,娱乐功能与社会教化功能逐渐隐退,但文化功能却突显出来。只有发挥其作用,闽南戏曲才能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重视和着重发挥戏曲的这一功能也才能使戏曲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促使其健康发展。

◆本文系泉州市(2010-2011年度)社科课题(2010C-HZ01)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1]曾有一个小村庄 一日开戏近百场[N].泉州东南早报,2009-09-07.

[2]贺宾. 传统戏曲社会教化功能作用机理探微[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清)徐珂. 清稗类钞(第十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黄翔.“戏”说从前“源”来福建 闽台两岸的“戏”

缘[EB/OL].网易(2005-05-26).http://news.163.

com/05/0526/10/1KM15F400001124U.html.

猜你喜欢

闽南泉州戏曲
泉州
《戏曲研究》稿约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闽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