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外贸失衡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基于汇率、总量和结构的研究视角

2011-01-24卢万青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实际汇率贸易顺差价值链

卢万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中美(中欧)之间的贸易失衡,以往主要依靠两种调节方法:第一种为汇率调整,2005年7月20日1美元兑换8.2765元人民币。2009年12月31日为1美元兑6.8282元人民币,在这段人民币升值期间我国贸易顺差依然快速增加(见图1B),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的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不明显;第二种为大宗采购,当贸易磨擦出现时,政府大批购买欧美客机等少数几种产品,但大宗采购只能收到暂时效果,不能根本解决失衡问题。

以上两种方法作用有限,于是有国内学者提出了其他方法:(1)自动限制出口。于铁流和李秉祥(2004)认为,我国应当采取自动限制出口、对外直接投资等对策。(2)促使美国放松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沈国兵(2005)认为,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的化解离不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改革。(3)从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着手。娄圣睿(2008)认为,美国应提高储蓄率和减少财政赤字;中国应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深化投融资渠道改革来刺激消费。

但是这些学者的方法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那么,面对中美(中欧)贸易失衡和贸易磨擦,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呢?决定贸易顺(逆)差的因素主要包括实际汇率(即国内外的相对价格)原因、总量原因(总供给和总需求)和结构原因,我们先从这三方面分析我国外贸顺差的形成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减少中美(中欧)贸易失衡的办法。

二、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贸易顺差

1.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是由汇率之外的因素所致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是由汇率之外的因素引起,具体证据有二:

证据一,人民币近年来总体上处于升值趋势。

首先,在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时期(1995-2008年)人民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如图1B和图1A所示,1995年至2008年我国贸易顺差开始快速攀升,2009年遭受金融危机冲击有所回调,但仍达到1961亿美元;而2004年末至2008年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从 93.36上升到108.65,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8.2765元下降至6.8346元。在贸易顺差快速增长时期人民币出现明显升值,说明这段时期的贸易顺差主要是由汇率之外的因素引起的。其次,从更长的时期来看,1994-2009年以来人民币总体上处于升值趋势。如果贸易顺差是由人民币低估引起的,或者中国操纵汇率导致贸易顺差,那么1994年至2009年的某个时期人民币应该出现较大幅度贬值,但是现实中这种情况却没有发生,人民币总体上处于升值通道,见图1A,所以说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是由汇率之外的因素造成的。

证据二,由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计算的实际汇率表明人民币并无明显地偏离均衡水平。

虽然实际汇率的影响因素复杂,但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为观察开放经济成长时期实际汇率走势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简称“B-S效应”)认为,如果本国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的比率的增长速度快于外国,那么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就会相对于外国货币升值。由于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增长速度通常高于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增长速度,根据“B-S效应”,一国在经济赶超过程中会伴随着实际汇率升值,因此可以推断,如果本国相对其他国家的人均GDP出现增长,长期内本国货币会趋于升值。根据43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可知,实际汇率与相对美国的人均 GDP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符合“B-S效应”(见图2)。卢锋、韩小亚(2006)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也表明,“B -S效应”假设对广泛的经济现象具有相当强的解释能力。

图1 A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图1B 中国历年净出口

下面以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来计算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并与现实实际汇率进行比较,以衡量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失衡。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与卢锋、韩晓亚(2006)相同,即:

其中,RERt为实际汇率,以用美元衡量的GDP与用购买力平价衡量的 GDP之比来表示(用购买力平价衡量的GDP以国际元标价),GDPPAi为该国人均 GDP与美国人均GDP之比。β0、β1为回归方程的参数,μt为随机扰动项, μi~iidN(0σ,2)。

实证研究采用2008年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的横截面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和联合国统计司网站。

根据(1)式,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以OLS回归残差的绝对值的倒数作为权数,得到回归方程:

图2 各国实际汇率与相对美国人均GDP的关系

(小括号里面的数值为t检验值,***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

2008年中国与美国的人均GDP之比为0.0728,代入(2)式得到计算的人民币实际汇率为0.5378,现实的人民币实际汇率为0.5474,两者大致相等,这表明即使在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2008年,人民币汇率也没有明显地偏离均衡水平。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

下面我们从国际分工的格局来讨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

中国大陆参与的分工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第一,产业间分工模式,中国大陆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第二,产品内分工模式,主要是指东亚产品内分工模式,日本和韩国研究开发核心技术并进行部分零部件生产,然后在台湾省加工,再到中国大陆进行装配组装,最后把生产的产品销往欧美等国家。

2005-2009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处于升值趋势,见图1A,但是这段期间我国贸易顺差非但没有减少,2005-2008年反而大幅增加,2009年因遭遇金融危机才有所回落,见图1B。为什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顺差作用小呢?原因是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升值无法改变中国向西方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地位,也无法改变西方国家向中国输出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地位,因此,人民币一定范围内的升值对改变中国外贸失衡作用小。然而,当人民币大幅升值(大到可以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价值链环节)因丧失比较优势而大规模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贸易顺差将会大幅减少甚至变为逆差,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失业大量增加,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危胁。总而言之,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升值对我国贸易顺差的作用有限,人民币大幅升值虽然可消除贸易失衡,但对我国经济的损害很大,因此人民币汇率并非是调节外贸失衡的理想工具。

三、供求失衡与结构不平衡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

(一)供求失衡与我国贸易顺差

从总量方面(总供求)的角度来探讨我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我们从国民收入恒等式入手进行分析,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C+I+G+X=C+S+T+M,其中,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支出,X是出口,S是储蓄,T是税收,M是进口。该恒等式经变换后得:

NX=X-M=(C+S+T)-(C+I+G)=DS-DD (3)

其中,NX是净出口,即贸易收支余额,DS=C+S+T是本国国内供给,表示由国内生产和供给的商品和服务,DD=C+I+G是本国国内需求,表示来自国内的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根据(3)式可知,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表层原因是国内供给DS大于国内需求DD,即我国总量供求失衡所致。

(二)结构不平衡与我国贸易顺差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是不平衡增长(或不平衡下的增长),并且这种不平衡增长方式缺乏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的机制。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证,不平衡增长会加剧总量供求失衡(即国内供给DS大于国内需求DD),总量供求失衡加剧最终会导致外贸顺差增加。

1.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内供给过度

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中低端产业(或价值链)增速过快,高端产业(或价值链)增速不足。中低端产业的增长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而非技术提升,这种依靠中低端产业的外延型投资扩张容易造成外贸顺差。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引起贸易顺差的原因包括:第一,中低端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廉价生产要素上。我国以中低端为主的产业结构,必然导致工资增长缓慢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第二,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依靠中低端产业的外延型增长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而非技术提高。数量快速扩张导致总量供过于求并产生大量的过剩产品。这些过剩产品的输出就造成了贸易顺差,并且贸易顺差数额与外延型投资扩张速度是正相关的。经济增长体现在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两个方面,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量的增加上面,当数量的不断扩张超过国内需求能力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外贸顺差。现实中,只要中国人能生产的东西,价格就便宜或明显下降,这恰恰反映我国经济增长表现为过度的数量扩张和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而非生产效率的增长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2.总需求结构不平衡导致国内需求不足

居民收入比重的下降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我国经济增长不得不倚重外需而导致我国出现外贸顺差。总需求结构不平衡造成外贸顺差的具体影响渠道包括:第一,我国劳动者工资偏低,并且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以及缺乏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我国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位置,工资被资本人为地压低。《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偏低,并且处于下降趋势,导致我国国内需求不足,我国经济不得不过度依赖外需而产生贸易顺差。国际货币基金投资管理主席Robert Pozen(2009)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不是来自于人民币低估,而是来自于中国的低工资。第二,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现有研究表明,我国劳动者收入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由于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高,贫富差距的扩大使我国消费需求下降,我国不得不依靠外需而产生外贸顺差。

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和投资需求。虽然消费需求不足,可以通过投资需求来弥补,但是投资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最终是为了消费,如果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的发展也受到相应的制约。因此,在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过度(即总需求结构不平衡)的情况下,国内需求的增长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内需的增长动力就会不足。

3.贸易结构发展不平衡加剧总量供求失衡

以上分析了内部经济结构的影响,包括产业结构(内部供给结构)和总需求结构(内部需求结构),除此之外,外部结构(即外贸结构)也会影响贸顺差。我国外贸发展非但没有起到调节总量供求失衡的作用,反而加剧总量供求失衡,进而导致外贸失衡。

我国外贸结构发展不平衡,就贸易商品结构而言,表现为中低端产品(价值链)出口的比重过大,高端产品(价值链)出口的比重过小。就贸易方式结构而言,表现为加工贸易的比重过高,一般贸易的比重过低,即我国外贸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而非以技术提高为主,外贸结构发展不平衡加剧了我国的外贸总量失衡(即外贸顺差)。外贸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外贸总量失衡的原因包括:(1)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由于中低端产品(价值链)出口的数量大但获利微薄,对拉动内需的作用弱,导致进口需求小,出口多而进口少。因此,中低端产品(价值链)出口的过度增长会加重我国的外贸顺差;(2)从贸易方式的结构来看,由于加工贸易进口往往小于出口,加工贸易比重过高会增加我国的外贸顺差。如表1所示,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对欧美(包括香港①)出口的比重为64.5%,进口的比重仅为12.8%;而我国加工贸易对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以及东盟出口的比重为22.3%,进口的比重高达62.7%。东亚经济体、中国和西方国家形成了贸易三角(a trade triangle),东亚经济体(不包括香港)把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出口到中国,经中国加工组装后销往欧美市场,形成了东亚产品内分工网络。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由上游部分(研发和零部件生产)、中游部分(加工组装)和下游部分(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组成,东亚经济体把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以增加对欧美市场的出口,导致中国产生大量的加工贸易顺差,2009年中国加工贸易顺差和贸易顺差分别为2 647亿美元和1 961亿美元,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顺差。

表1 2008年中国大陆加工贸易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表 单位:亿美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结论:第一,我国产业结构不平衡表现为中低端产业发展过度,高端产业发展不足。这种以数量过度扩张为而非以技术效率提高为主的外延型投资扩张造成过度的国内供给。第二,我国总需求结构不平衡表现为消费不足和投资过度。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和居民消费不足制约着国内需求的增长,国内需求(与国内供给相比)增长缓慢而显得不足。第三,当前的我国外贸结构有利于国内供给,不利于国内需求,加剧了我国的总量供求失衡。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外贸结构中中低端产品(价值链)出口比重过大反映了我国以数量快速扩张的外贸增长方式,增大了我国国内供给。加工贸易的比重过高反映了外国企业把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大陆以扩大对欧美市场的商品输出,也加大了我国国内供给;另一方面,我国从中低端产品(价值链)出口和加工贸易中获利微薄,对拉动国内需求作用有限。综合这三个结论可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结构不平衡加剧必定会导致总量供求失衡(即国内供给大于国内需求),总量供求失衡最终造成我国贸易顺差。

四、结构不平衡的背后原因

粗放型经济增长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包括:(1)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是数量扩张而非技术效率的提高,这使我国中低端产业发展过度,高端产业发展不足,即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2)粗放型经济增长是总需求结构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粗放型经济增长,一方面使我国形成以中低端为主的产业结构,中低端产业以廉价生产要素为竞争优势,致使我国工资过低并且增长缓慢,从而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导致中低端产业投资的过度数量型扩张,即投资需求过度。综合两方面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消费不足和投资过度之间的不平衡,即总需求结构不平衡。(3)粗放型经济增长造成贸易结构发展不平衡。一国出口商品结构是该国产业结构的反映,贸易增长方式也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导致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造成我国低端化的贸易结构。具体表现为中低端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和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过高,即我国贸易结构发展不平衡。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形成的增长主义的政经体制,是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具体原因有二:第一,在财政分权和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主要政绩考核指标的激励下,各地政府的目标函数主要是GDP增长最大化。以 GDP增长为目标在现实中的运作是,地方政府往往热衷于招商引资,这种激励机制使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粗放型增长的特点。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的。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发达国家把产品的价值链进行全球配置,把高端环节(研发、销售和部分零部件生产)留在发达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把中低端环节(加工组装和部分零部件生产)放在拥有廉价生产要素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的热衷正好顺应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浪潮,把中低端环节引入中国,这种以中低端价值链环节为特征的数量型过度扩张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第二,四年任期制所引发的地方政府短期行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粗放型的特征。由于培育与发展高端产业(价值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并且风险高,而发展中低端产业(价值链)短期内可收到明显效果,并且风险低,因此,在四年任期之内,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发展短期内收效明显的中低端产业,对发展高端产业则缺乏热情。中低端产业增长过度,高端产业发展不足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粗放型的特点。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形成的增长主义的政经体制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而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在增长过程中结构(包括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总需求结构)不平衡加剧,经济结构不平衡加剧引起总量供求失衡进而造成我国外贸失衡。

五、我国调节外贸失衡的对策

当前我国应当采取长短期相结合的综合调节措施,具体包括:

1.中长期政策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增长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使我国产业结构锁定在中低端,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居民收入和消费提高缓慢,无法跟上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相对过剩产品,过剩产品的输出导致贸易顺差。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产业结构升级,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较快,内需充足而进口增加,贸易收支会趋向基本平衡。出口导向型经济与粗放型增长方式紧密相关,内需拉动型经济与集约型增长方式密切联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促进我国经济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降低对出口的依赖和减少外贸顺差。

第二,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在东亚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我国贸易增长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质量提高和技术升级为主,才能有效地提升我国在东亚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使我国从低价值链环节(加工组装环节)向高价值链环节(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转变或延伸,最终起到减少我国加工贸易顺差的作用。

第三,积极推进综合的配套改革,为转变经济(贸易)增长方式构建所需的外部环境。转变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套改革才能奏效,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综合配套改革并没有跟上。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和转变增长方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为转变经济(贸易)增长方式夯实基础。

2.短期政策

第一,沿海地区逐步削减加工贸易规模,与此同时积极引进高新技术FD I替代加工贸易FD I。沿海最发达6个省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了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4.2%,除天津之外其他5个省市的加工贸易净出口占了我国加工贸易净出口总额的80.8%。并且,与一般贸易相比,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对当地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较小,适度缩减加工贸易规模对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不算大。

第二,促进我国工资水平的增长速度。对于调节外贸失衡而言,提高工资的效果等同于人民币升值;对于内需不足而言,提高工资可拉动内需,而人民币升值无助于提高内需,因此,提高工资政策优于人民币升值政策。

第三,增加进口或人民币适度升值作为调节外贸失衡的辅助措施。增加进口只能起到暂时的效果,不能根本地解决中国贸易顺差问题。人民币可以适度升值,但不应大幅升值,人民币大幅升值有可能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丧失比较优势而出现产业空心化的严重后果。

注释:

①中国大陆对香港地区的出口,大部分产品最终还是经香港地区出口到欧美国家,因此,这里把中国大陆对香港的出口并入到中国大陆对欧美国家的出口。

[1]于铁流,李秉祥.中美贸易磨擦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J].管理世界,2004,(9):67-72.

[2]沈国兵.美国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策,2006,(3):71-77.

[3]娄圣睿.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8,(4):10-13.

[4]卢锋,韩晓亚.长期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演变[J].经济研究,2006,(7):4-14.

[5]张茵,万广华.试析我国贸易余额波动的成因[J].经济研究,2005,(1):38-66.

猜你喜欢

实际汇率贸易顺差价值链
2021年越南农业贸易顺差64.4亿美元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墨对美农产品贸易顺差再创新高
经济主体行为最优化、政府支出的分解和中国的实际均衡汇率 *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基于国际经验的对比分析
人民币实际汇率测算及其内部结构研究
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各产业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