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种布氏菌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

2011-01-24崔步云赵鸿雁朴东日李兰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布氏大环内酯利福平

姜 海,崔步云,赵鸿雁,朴东日,李兰玉

布氏菌病(布病)是由布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布病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给流行地区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近年从全国十余个省市区分离的近百株布氏菌鉴定结果显示,既往认为强毒的羊种菌仍然是当前的主要流行菌型,个别是牛种菌,野毒猪种菌多年未分离到;因而,羊种菌是引起疾病暴发的主要传染源[2]。早期布病治疗可以防止由急性转为慢性,减少复发,消灭后遗症。因此,早期合理用药是治愈布病患者的关键。目前急性期布病的治疗,多采用联合抗菌疗法,多西环素和链霉素或多西环素和利福平仍然是一线首选药物。随着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抗生素被应用于布病的治疗,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近年来,国外已有布氏菌耐药株的报道[3]。为了解我国羊种菌的耐药谱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本研究对全国不同地区2005-2009年分离到的69株羊种菌进行耐药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69株分离自病人的地方株分别来自内蒙古自治区(10)、山西(9)、河北(10)、山东(4)、辽宁(18)、陕西(4)、长沙(1)、广东(10)、云南(1)和浙江(2),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布病室保存。药敏质控菌株为肺炎链球菌ATCC49169。

1.2 方法

1.2.1 细菌复苏与鉴定从菌株库取出标准和地方分离冻干菌株,复苏、转种于布氏菌专用培养基,生长48h后转种1次,细菌鉴定应用布氏菌特异噬菌体、单项血清凝集和染料抑菌试验。

1.2.2 药敏实验 药敏板包括12种抗生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多西环素、利福平、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链霉素,由天津金章公司提供。药敏试验使用微量稀释MIC法,判读结果按美国实验室标化委员会制定标准进行(CLSI2009,M100-S19)。

1.2.323S rRN A扩增与测序 1 013bp的部分23S rRN A基因(转肽酶中心区)被扩增,引物序列为 (上游:5’-GGTGCTGGAAGGTTAAGA-3’,下游:5’-CGGTAAGCTGCA TGCGT-3’)。扩 增 参数:95℃5m;95℃30s,56℃30s,72℃50s;40个循环。PCR产物送至北京擎科生物公司纯化测序。

2 结 果

2.1 药敏结果 根据美国实验室标化委员会制定标准,除了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外,所有69株菌均对其它10种抗生素敏感。具体结果见表1。

2.2 23S rRN A序列所有菌株序列与B.abortus23S rrnA gene(GenBank:AE017223)比对 ,发现所有菌株都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2632 T/C。2632 T仅存在于大环内酯类敏感株B.suis中,部分菌株序列比对结果见图1。

表1 羊种布鲁氏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Table 1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B.melitensis

图1 部分菌株23SrRNA转肽酶中心序列比对结果Fig.1 Alighment of 23SrRNApeptidy transferase center nucleotides sequences of partialB.melitensisstrains

3 讨 论

布氏菌为胞内寄生菌,在疾病的早期,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联合作用将入侵的布氏菌进行消灭而痊愈;若不能将其彻底杀灭清除,则布氏菌及其代谢产物和内毒素等反复刺激机体致敏 T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布氏菌相关抗原时,致敏淋巴细胞就会释放出各种淋巴因子,从而导致以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形成肉芽肿、纤维组织增生等慢性病变。所用的药物只有进入细胞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用于治疗布病的抗菌药物,既要在体外有杀菌作用,又要能渗入到细胞内,而且要达到足够的浓度。多西环素、利福平和链霉素属于这类药物,因而一直作为患者的一线用药。但由于这些抗生素对部分人毒副作用大,不能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因而很容易转为慢性病人,从而导致布病治疗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对国家布病防治规划的有效实施构成严重威胁。2006年,希腊约阿尼纳建议书指出:传统的一线用药仍是布病治疗的金标准;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类可以作为二线替代药物[6]。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布病和结核通常在某一社区共存,利福平耐药株的出现已成为当地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研究结果发现辽宁省有12株菌达到较高利福平MIC值(2μg/mL),推测属于中介值。利福平耐药基因rpoB突变位点 PCR检测可以验证是否为真正耐药,所有69株菌rpoB基因序列未发现任何突变(资料待发表)。但笔者认为应开展布病利福平耐药监测工作。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合于核糖体50S亚基的转肽酶中心与肽输出通道狭窄之间的部分,通过机械性的阻塞通道而抑制肽的延伸,从而阻碍蛋白质的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合位点位于核糖体50S亚单位的23S rRN A。Halling等人报道耐大环内酯类药物突变位点在23S rRN AV区中心环的2632位,提示引起耐药的主要机制是核糖体50S亚单位的23S rRN AV区中心环的点突变[7]。本研究发现所有菌株都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呈现高水平耐药,且突变位点也在23S rRN AV区中心环的2632T/C,而其他位点未发现突变,与文献报道吻合。除此,Halling还指出药物外排使菌体内药物浓度降低而产生耐药;中国菌株是否存在药物外排机制还需进一步验证。

尽管布氏菌的耐药性不是布病防控领域内的关键问题,但合理选择抗生素可以减轻布病疾病负担,以利病人早日康复,为布病控制筑起第一道防线。

[1]Matyas Z,Fujikura T.Brucellosis as a world problem[J].Dev Biol Stand,1984,56(5):3-20.

[2]崔步云.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疾病监测,2007,22(10):649-651.

[3]Marianelli C,Ciuchini F,Tarantino M,et al.Genetic bases of the rifampin resistance phenotype inBrucellaspp[J].J Clin Microbiol,2004,42(12):5439.

[4]Brown SD,Traczewski MM.Broth microdilution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Brucellaspecies:quality control limits for ten antimicrobial agents against three standard quality control strains[J].J Clin Microbiol,2005,43(11):5804 5807.

[5]Turkmani A,Ioannidis A,Christidou A,et al.In vitrosusceptibilities ofBrucella melitensisisolates to eleven antibiotics[J].Ann Clin Microbiol Antimicrob,2006,5(1):24-27.

[6]Ariza J,Bosilkovski M,Cascio A,et al.Perspectives for the Treatment of Brucellosis in the 21st century:the ioannina recommendations the policy forum allows health policy makers around the world to discus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ing health care in their societies[J].PLoS Medicine,2007,4(12):1872-1877.

[7]Halling SM,JensenAE.Intrinsic and selected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binding the ribosome:analyses ofBrucella23S rrn,L4,L22,EF-Tu1,EF-Tu2,efflux and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J].Microbiol,2006,6:84-99.

猜你喜欢

布氏大环内酯利福平
基层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合理用药管理研究
布氏菌病患者抗体测定与细菌学检验结果的比较观察
滴鼻免疫布氏菌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研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SCD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注射用利福平治疗68例复治菌阳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疗效观察
羊种布氏菌043强毒株BRA0434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与毒力的初步评价
氨苯砜、利福平、氯苯吩嗪联合治疗多菌型麻风病的临床分析
布氏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长期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加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