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环境经营的探析
2011-01-24刘劲聪
刘劲聪
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无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远的如英国、近的如日本,概莫能外。剖析和借鉴他们如何醒悟过来,并且各尽所能地治理污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致今日环境治理取得极大成效。认真探索和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严酷的事实和灾难面前,日本的政府和企业家开始反思,他们因此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强调环境经营。经过约二十年,便取得长足的发展。以至于今日凡是到过日本的人,无不为他们的山清水秀,城市和农村环境的洁净优美所折服。那么,他们这几十年间,是如何治理环境的呢?
一、日本企业重视环保的历史背景
近年来,全球变暖引起的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为此,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的气候变动报告书中指出,全球平均气温在2030年之前,每10年将上升0.2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课题。然而,人们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能达成共识则仅仅是10年前的事。而在此之前,如何解决因工业化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在各地引发的公害问题,一直是人们的当务之急。
揭开日本一系列公害问题序幕的是19世纪80年代,伴随矿山开采而出现的矿山中毒事件。其中发生在江户时代向明治时代过渡、日本近代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足尾山矿山中毒事件”,给居民和周围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让很多日本人记忆犹新。
二战以后,日本在完成战后经济复兴、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之初,工厂排放出的煤烟、硫磺氧化物(SOx) 、氮氧化物(NOx)等造成的大气污染更加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以致为世界各国所诟病,其污染程度之严重在当时的世界上实属“臭名昭著”。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期,水俣病等严重危害生命的公害出现,使得事态倍加严重,促使人们从新审视这些工业化过程中的公害问题[1]。
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1967年出台的《公害对策基本法》明确了企业、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在防止公害方面的义务;翌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噪音限制法》等限制了汽车的尾气排放;1970年,又制定了《水质污染防治法》等14部相关法令。这一系列法制、法规鲜明地阐明了日本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基本态度。1971年,日本新设置了负责制定环境政策的环境厅(现为环境省)。此后,也一直推动着环境立法的完善和制度的强化落实。
在国家制度的严格约束下,企业也开始寻求解决公害问题的对策。一直以来,企业用于防治公害问题方面的资金约占设备投资总额的2~3%。但是,在1974年和1976年的顶峰时期,这个比例一度增长到20%左右(1991年度日本环境白皮书)。同期,日本经济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进入了二战后首次经济负增长时期。虽说是为了解决公害问题,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增加投资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1]5。
但是,企业并没有因此而缩手缩脚。“足尾山矿山中毒事件”以及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公害事件让受害者的赔偿和企业名誉受损等负面影响,是企业家们无论如何都不想面对的。同时,石油危机也刺激着企业进行节能技术开发。应该承认,正是当时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执着促使日本成为当今环保技术的先进国家。
二、日本企业环境经营的主要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消费者不仅关心产品本身,更关心产品的环境影响,尤其考虑企业是否关心环境问题,是否关心社会问题。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是企业是否实施环境经营。因此,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自质量、成本、时效、服务等方面,而且体现在环境生产、环境管理、环境营销等一系列保护、珍惜和爱护生态环境即所谓环境经营方面。概括起来,日本企业环境经营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制定环境经营战略和方针
日本企业把环境保护作为经营和发展的立足点,在不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前提下,提出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日本企业普遍具有明确的环境经营理念和基本方针,成为企业开展环境经营的行动指南和指导原则。如:1946年,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提出了“企业是社会的公器”的理念。既然企业是社会的一员,企业的发展就必须与社会相协调。一直以来,在环保事业上的投入,不仅是松下努力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同时更是松下公司不断发展的助推器[2]。又如富士施乐公司的环境理念是以生态友好公司为座右铭,全员参与,努力保护地球环境,防止污染。环境方针是通过向用户提供生态意识产品,为节约能源和资源作贡献。他们的具体措施包括:
1. 自愿回收旧零件和废粉盒并通过富士施乐的资源再循环体系争取再利用或循环再生;
2. 全体员工要积极开展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活动,防止污染,同时在环境表现方面作持续改进;
3. 要关注与生态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认同的其他要求;
4. 通过定期评审,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5. 使我们的环境方针在全体员工的心目中生根,并向外界宣传。①
在日本企业中,环保经营方针又称为环境宪章,记载有关企业环境对策的基本纲领和行动计划。环境宪章须在公司内外公布和文件化,具体提高企业员工环保意识的作用。由此可见,企业制定环境经营战略和方针是所有措施中的关键。
(二) 企业设置环保专职组织
贯彻环境宪章要有相应的组织结构作支持和铺垫。因此,各企业有必要设立环保专职部门,专门负责收集信息和执行环保标准,组织员工开展环保活动,在公司内部落实环境目标,制定相关环保行动计划。虽然制定环保经营方针和设立环保问题专职组织在日本各企业中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作为环保经营体系的重要硬件系统,其关键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日立集团已于2007年12月1日任命了统管集团环境经营战略的“日立集团CESO(最高环境战略责任人:Chief Environment Strategy Officer)”,并于2008年1月1日成立“地球环境战略室”,以便更加有效地推动各项环保活动的开展。日本三菱电机集团构建了完善的环境经营管理推进体制(如图1)。
(三)企业环境认证的获取与管理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47年正式成立,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ISO是以实现电气领域以外领域的标准化为目的的国际专门机构。它承担联合国的咨询工作,与WTO也关系密切,并负责制定国际统一的产品标准,以方便贸易为宗旨。ISO14000认证系列于1996年正式成立,是ISO第207技术委员会(ISO/TC207)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其标准号从14001至14100,共100个标准号,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要获得ISO14000系列认证必须建立管理体系和第三者机构监督体系[3]。
近年来,日本企业十分热衷于申请ISO14000系列认证。根据2005年日本环境白皮书中日本适合性认定协会数据显示(图2):日本ISO14000系列审查登记件数从1999年的3664件到2004年的18869件,大约翻了6倍。其原因在于:第一,一旦获得ISO14000系列认证,便可博得客户、出口对象国以及当地消费者的信赖,有助于提升日本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第二,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ISO9000系列于1987年制定,由于当时日本企业对其产品质量相当自信而没有积极响应,结果遭到海外消费者的抵触,令日本企业十分尴尬。因此,ISO14000系列认证推出后,日本企业反应迅速,积极回应。特别是大企业获取环境认证较多,根据2009年1月日本生命研究所经济调查部经济状况调查显示(表1):50%的大企业都获取了环境认证。
表1 日本企业环境经营的主要内容的问卷调查 单位(%)
(四)企业遵纪守法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日本企业将《京都议定书》日本二氧化碳排放减少6%的承诺作为责任和义务。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指导下,各行业协会提出本行业的节能环保指导目标,各企业制订节能环保目标都不低于本行业的指导目标,并提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控制物质排放总量的年度减排指标。大多数企业都将节能和环保限制细化到生产、运输和产品使用的具体环节,通过技术创新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或回收体系建设促进节能环保目标的落实。例如:东芝集团为尽量削减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产品和经营活动两方面采取节能措施。
1.扩大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生产
从家用电器产品到发电厂设备,东芝集团的产品涵盖相当宽的范围,而多数产品不仅在制造阶段而且在使用阶段也消耗电能。考虑到产品的销售数量和使用年限,与产品相关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因此,作为防止地球温室效应的对策之一,东芝集团着力于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废弃,全周期地降低产品对环境的负荷。
2.降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在东芝集团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废弃全周期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阶段是使用阶段。例如,数码产品使用阶段的排放量约占整个排放量的60%;家电产品、社会基础设施产品约80%是在使用阶段排放的。
3.降低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除了因消耗能源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外,还包括制造过程使用的除二氧化碳以外的温室气体和原材料及产品的运输等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了削减上述排放量,特制定了目标和计划,并付诸实施。为削减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不仅是工厂,也包括通过对研究所、办公室等加强管理、投资节能新设备等实现进一步的节能减排。2006年度,东芝集团因能耗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前一年增加了5%。这主要是由于在半导体及液晶元器件制造工厂增设了净化室。但由于引进的是节能型净化室,已经将其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③
(五)以企业内部环境监督为主
在日本,政府环境监督的对象是企业事务所及相关联的公司等。故实施环境监督并非企业本身的义务,而是企业的自主行为。对环境监督的具体实施时间、实施办法也没有特别规定。但是,日本企业却把环境监督作为自己企业环境经营的重要内容来安排,这样做比单纯由政府(外部)来监督效果更大。
环境监督的形态基本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由企业内部环保对策组织实施。日本企业采取内部监督机制的占多数。外部监督是由企业外部的第三者行使,在日本,只有部分企业引进了外部监督机制,并多以相关联的公司实施监督为主。内部监督可以随时把握本公司的环保工作情况,有利于及时改善。由于外部人员对工厂技术细节实施监督的难度较大,因此内部监督机制更受到多数日本企业的青睐[5]。
(六)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培训
日本企业为了贯彻自己制定的环境宪章,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理解环境经营体系”,“掌握自身作用知识”等相关教育培训活动。例如:2008年3月三菱电机国外环境核心人才培训首次在中国召开。接受环境核心人才培训的人员是从在中国的11个分公司中挑选出来的23名环境业务相关人员。由于是首次召开,此次培训计划注重于环境法规的对应和降低环境的风险。在以共享风险管理经验、有助于日常管理为目的实施的风险管理介绍中,讲述了日本国内两处制作所的示例。担任讲师的是接受过日本国内核心人才培训,活跃在一线的员工。对自身经历的问题点及相应对策进行了讲解说明[4]。诸如这类环境教育培训在日本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实施。根据日本环境省实施的《2003年度对环境友善的企业行动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实施环境教育培训的比率高达75%。(见图3)
三、日本企业环境经营今后的课题
如上所述,近年来,日本企业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通过获取ISO14000系列认证,其环境治理应对能力大为提高。但是日本企业在环境经营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已成为今后继续改进他们的环境经营的课题。
(一)中小企业环境经营管理滞后
目前日本企业的环保活动主要集中在大企业。日本大企业资金雄厚,国际化程度高,有余力开展有益环境的各类投资活动。而日本的中小企业则因资金实力弱,国际化程度低,因此在环保活动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与大企业主动挑战的姿态形成鲜明对照。如表1所示:中小企业在“获取ISO14000系列认证” 、“考虑环境的设计”、“生产环节中节约资源、燃料” 、“引进环境会计”等方面都与大企业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虽说日本的中小企业人员少,资金不足,环保工作比较滞后。但若以全球为视点考虑环境问题,显然必须要有中小企业的广泛参与。
(二)日本企业的环境问题信息公开性还有待提高
2009年1月日本生命研究所经济调查部经济状况调查(见表1)表明,在全产业中将环境信息对外公布的企业只有3.4%。尽管近年来公开环保信息的日本企业不断增加,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把提供环保规定作为企业应尽的义务。众所周知,社会不是由企业单方面组成,因此企业向消费者、客户、股东公开环境信息,是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获得社会的信赖,从而提高企业形象。
(三)日本企业的环境监督管制应对政府管制的色彩浓厚
当然,环境监督应包含应对环境管制的内容。但是环境监督的目的不仅局限于应对管制,而是应该迈进一步,站在保护环境的立场上,严格企业自身的环境管理[5]。
(四)环境会计的普及面不广
2009年1月日本生命研究所经济调查部经济状况调查(见表1)表明,在全产业中引进环境会计的企业只有2.2%。环境会计核算和环境报告对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了解实施环境经营的效果,分析企业环境保护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资效益,为进一步改善环境经营的决策和策略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企业还要根据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对环境经营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④
四、借鉴日本企业环境经营的经验教训,促进我国企业的环境经营
日本企业积极的环境经营很值得借鉴。它们在生产之初,就认真考虑环境因素,从而履行企业在法律和道义上的社会责任,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避免了因为触犯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而遭受损失,甚至在竞争中被淘汰。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随着国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实行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的环境经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越来越重要,它与企业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面对已形成的市场国际化竞争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企业必须转变经营方式,从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重视环境经营,构建体系、制订措施,以确保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5]。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环境经营提出以下建议:
(一)遵守环境法规,完善企业环境经营管理工作,进而把环境保护转变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当前,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企业见利忘义,置国家环保法律于不顾,逃避环境监管,靠违法排污降低成本,致使企业赚钱、群众受害、社会埋单。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应该主动学习并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要把遵纪守法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道德底线。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应该成为自觉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典范,企业把环境保护提高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认识到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生存危机,从这个高度来认识企业环境经营的责任。
(二)企业转变对于环保事业的认识,将单纯的末端治理转变为融入更多积极内容的全面治理
环境经营是新型的企业经营思维与模式,强调把环境保护渗入到企业经营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改变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关系,实现两者的双赢。它充分符合当今全球范围内的“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大潮流,同时这种潮流正是环境经营能够顺利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理念与经营模式,环境经营的推进与最终实现需要经历从社会大背景到经营者观念的转变,到企业员工的全面认同及相应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再到制度化的确立及硬件设施保障,以及最终企业的社会、市场双重价值的实现。需要经过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积极行动,逐步推进,建立并完善适合本企业的环境经营体制。
(三)大力推行经济核算与环境核算相结合的核算体制,实行环境会计管理
环境会计作为推进企业环境经营的工具,在发展和完善环境治理指标,正确评价环境保护活动中,必须不断加强环境会计的功能,才能使企业看到环境经营的经济效益,精打细算,使企业的环境经营做的更好。
(四)加强清洁生产的培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
1. 针对企业经理进行专门培训,包括清洁生产的概念,国际上互认的环境质量系列,如ISO14000的认证过程、方法,环保投资的财务分析,如投入产出比等。
2. 组织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现场交流,提供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管理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对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国内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生产技术,为企业提供更多技术专家。
4. 企业以多种形式培训员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并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切实作好清洁生产的基本工作。
(五)充分利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的途径,宣传企业环境理念、展示企业产品技术水平和环境经营能力,以赢得用户、消费者和市场的信赖
加强与公众的交流,接受公众监督,可以积极鼓励和帮助企业在环保方面不断改进和提高,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综上所述,日本企业环境经营确有其一定的优点,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无论经验和问题都值得我国企业借鉴,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支持和公众监督,提高企业自身的环境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为建立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注释:
① 富士施乐(中国)网页:http://www.fujixerox.com.cn/en-vironment/envir_protect.aspx.
② 小本惠照. 开展环保与CSR的日本企业,日本生命研究所经济调查部经济状况调查报告,2009年6月6日.
③ 东芝集团(中国)网页: http://www.toshiba.com.cn/index.htm l.
④ 三菱电机集团(中国)网页: http://www.m itsubishielectric.com.cn/.
[1] 釜堀美纪.应对全球温室化效应的措施[J]. 日本通信,2008 (1): 4.
[2] 陈建军.环保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再看松下的环保理念[EB/OL] .[2009-06-10] .人民网,http://japan.people.com.cn/35463/6675790.htm l.
[3] 魏全平等.日本的循环经济[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李静江.企业绿色经营[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曾荣平,王树奇. 应借鉴日本企业的环境经营[J]. 经济纵横,2007 (12):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