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文化的现状调查
——以甘肃省某地方师范院校为例

2011-01-22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师职业态度

(陇东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0 引言

高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职业人的身份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扮演。在地方师范院校,唯一性与“示范性”使得教师群体在职业生涯中形成了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的独特的群体价值意识及行为方式。所以,本文探讨的教师文化即指在特定的职业生活方式中教师这一职业全体所共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1]。

文化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个体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缔造者。教师文化的形成,一方面受原有职业文化背景的映射,继承了教师职业群体的职业特性。另一方面,个体在解读已有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在继承和创新这种文化。使教师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色。要了解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文化的现状,需要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捕捉他们对人生和职业价值的理解与体验、对本职工作的期望与实践以及与外界交流的方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为研究对象,样本中包括普通教师、学校领导、机关职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涉及师范专业的文理13个院系。

1.2 方法

1.2.1 问卷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形式,按照社会学研究的通常做法,把理论概念转变为经验变量,将教师文化的内容分解为教师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对待职业的态度、职业行为方式等几个方面,设计出一系列问题,组成调查问卷。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2份,回收率为95.5%。

1.2.2 访谈法

结合问卷,对教师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职业态度与行为方式进行深入了解。

1.2.3 统计分析法

对问卷结果的处理,采用系统软件获得数据。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教师思维方式的调查

思维方式是对个人态度与信念的描述。教师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教师在职业生活中以怎样的态度应对个体的发展与社会事件,以及对现实生活事件的归因方式。

表1 教师思维方式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多年的职业生活,使很多教师在适应角色的同时也在不断争取成为优秀的职业人,70%的教师一直在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传统的职业观念,使教师在课堂上极力维护“文化”权威的角色,面对学生的质疑,48%的教师觉着心里不舒服。63.64%的教师承认安于现状而不求改变,对本专业的关注度较低,只有45%的教师持关注状态。对自己教学时常反思的教师的比例为12%,有19.5%的教师在教学中会尝试用新的教学方法。

2.2 教师价值取向的调查

价值取向是高校教师群体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他们的需要和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体价值的一种稳定看法或思维定势,是高校教师情感、愿望、需求的集中体现,制约、影响着高校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2]。教师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为他们对人生和职业价值的感悟,这种感悟是他们在实践中对人生的思考、对职业角色的认识,是教师在观念层面上对人生及职业的价值取舍。

表2 教师价值取向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2),该师范院校教师的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在回答“什么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时,“健康”、“家庭”、“事业”位列前三项,而“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等排位居后。对于“人一定要有理想和追求”这一观点,98%的人表示“同意”。在问及人生目的时,有55.4%选择了“为自己和家庭的幸福生活而奋斗”,44.6%的教师选择了“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在择业动机上,选择“职业比较稳定”的教师比例为36%、选择“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的教师比例为13%、选择“工作方式适合自己”的教师比例为51%。

调查也显示(见表2),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因素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会的认可”、“社会地位和名声”、“经济收入”;教师对现在所从事的职业“满意”的为45%,较满意的为42%,“不满意”的为13%;对现在的收入满意的为16%、较满意的为40%、不满意为34%。这说明在以物质为导向的消费观念的引领下,相对其他行业的收益,教师对职业的经济回报抱有较高的期望。当前高校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状况与个人的期望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回答“如何处理现实与自身理想的矛盾”时,85%的人选择了“调整心态,努力实现理想”,13%的人选择了“得过且过”,仅有2%的人选择了“放弃理想”。在回答“哪些原因会促使您离开所在的高校”时,排位依次是“个人的发展受到限制”、“工资待遇太低”、“职业压力和心理负担太重”。特别是在回答“当学校的软硬件、工资待遇不能达到你的要求,但是学校很重视你,同事和学生都认可你,你会选择离开吗”这一问题时,89%的人选择了“不会”,得到重视和承认是自己价值的体现,这是最重要的。

2.3 教师行为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行为方式是教师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对职业价值及践行的行为表达方式,是教师在独特的职业环境中与外界交流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师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方式。

2.3.1 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调查

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是以教学型为主的高校,教学显得犹为重要,教师群体在教学活动中所坚持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表3 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方式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已成为大家认可的观念,特别是在大学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没有了升学的压力,74%的教师承认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21%的教师认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理应该得到加强。可以看出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尚未充分发挥。调查中,仅有24%的教师会“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85%的教师承认“平常的教学活动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仍然无法很彻底地脱离中学的教学模式,“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存在。77.2%的教师比较在意学生的出勤情况,当被问及“在你的课堂上,如果有学生站出来质疑你的观点,你会如何处理”时,48%的老师心里觉着不舒服,没面子,说明教师很注意自己在教学中的权威,学生的出勤率高与低以及学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学识对学生的影响力。

面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23%的教师选择不予理睬,只管上课,71.5%的教师采用较委婉的方式制止,说明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问题的管理比较注意策略的应用,但同时反映出有些教师疏于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

2.3.2 教师的人际交往方式调查

文化在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审视一个群体的文化构成,自然离不开个体与外界的关系的分析。教师个体间的交流以及与管理者的信息的流通方式都会反映出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表4 教师人际交往方式的调查

调查显示(见表4),在教师个体间的交往中,69%的教师承认很少与相关专业同事交流专业知识,80.2%的教师不愿意同事听课、评课,说明在个体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个体探索式的、隔离性的发展模式仍占主流。在教师与管理者的沟通方式上,98%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制定新的制度时没有征求教师的意见,说明目前学校的行政管理过于强调行政的力量,还没有完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遵从度较高,61%的教师认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77.8%的教师认真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说明教师在“忠孝”文化理念的影响下,比较认同规则的运行。虽然对制度的不合理有抵触情绪,但还是在行为上接受了这种管理模式。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84%的教师认为管理者的水平一般,10%的教师认为与学校管理者的之间的关系熟悉,77%的教师认为一般。说明教师与管理者的交流方式较为封闭、被动,并且从心理上对本校的管理者持排斥心态,在实践中又不得不接受这种管理。

2.4 教师职业态度的调查

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所持的价值评价、情感反映和行为倾向[3]。教师职业态度的形成,不仅是自身经验积累的结果,也是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学校环境、社会要求等一切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对学校教师文化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表5 教师职业态度的调查

调查显示(见表5),该地方师范师院教师工作时心情总体是愉快和比较淡定的,其比例占96%,真正不愉快的只占4%。说明教师普遍有良好的工作心情。拥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态度,这种态度能保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积极、主动、愉悦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教学改革需要。

工作乐趣的调查选项都属于非功利性的乐趣,其中“与学生交往”、“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有42%的教师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这反映出该校教师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认同度较高,“教育过程中常有新发现”、“自我成就感”、“适合自己特长”是相对的内在的乐趣,这种乐趣反映了教师的职业满足感,促使他们获取更大的成就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最本质的特征是“教书育人”。教师要按照课程体系教学,不仅要保证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学科知识,还要使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教师的最大成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使之成才。调查显示有98%的教师把自我的成就定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这与其教师职业功能相适应,充分体现了该校教师良好的职业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现状,表现出对教育对象——学生的热爱,对教学内容、教育活动的热爱。

调查结果也显示,教师中想继续当教师的只占37%,这反映出该校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度不高。要促进教师角色的认同,还要通过教师自己的教育实践使其自身心理需求发生变化。

在工作压力方面,有13%、52%的教师分别认为工作压力很大和较大。在访谈过程中,尤其中青年教师普遍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富有压力感的职业。中青年教师的压力源于:待遇和工作条件、教学评价体系、人际交往、工作能力、学校工作制度、竞争机制、工作负荷等。因教师承受职业压力的强弱与教师职业态度的好坏是呈负相关的,因此,客观上,学校应从管理层面适当调整评价体系、管理制度,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工作激情。

学校是教师立足之地,教师是学校立校之本。好的学校有助于教师的成长,好教师有助于学校的发展。而教师对学校的评价,直接影响其职业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教师,肯定学校发展处于上升期,对学校目前的建设和发展是高度认可的,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仅有8%的教师认为该校目前处于高峰期,这意味着学校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学校发展水平“低”,所以才更有作为、更有发展空间。有35%的教师认为学校处于创业期,表明教师对学校的前景持较乐观的态度,乐于与学校共生存、共发展。

同时,教师对学校提出了最急需解决的问题,32%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教师的专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只有所有的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不断的发展,每个教师都有发展的意识,才能保证每一位师范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才是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虽然是一种教育的理想,但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目标追求。地方师范院校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25%的教师认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涉及教师在职培训提高、职称晋级、可支配收入、住房改革、子女教育等因素。因现有的教师待遇与工作量呈正比,使得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地上课。导致教师无法脱产进修提高、无法高质量备课,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情趣和生活质量。尽管如此,仍有33%的教师在培养一批尖子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加强教学管理等方面表现出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高度关注,这反映出该校教师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3 总结

1)地方师范院校教师群体的人生目标明确,专业信念坚定。虽然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自身的发展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对于现实矛盾能进行很好的调适。

2)由于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因循守旧、随遇而安的心态使教师在思维方式上趋于保守。虽然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与积极的职业态度,但是研究教学的主动性有待提升。

3)教师与管理者的交流方式较为封闭、被动,并且从心理上排斥本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在实践中又不得不接受这种管理。面对制度的壁垒,他们消极的态度昭示着教师话语权的丧失,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体意识的丧失。

[1]车丽娜.教师文化的嬗变与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

[2]刘灿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文化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11.

[3]高桂娟,邓媛媛.角色认同与职业操守——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反思与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33.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教师职业态度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